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工人日報社評:用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勞動者難以承受之重

郭振綱/工人日報
2024-05-29 06:11
輿論場 >
字號

用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對勞動者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對用人單位而言是鼓勵變相侵權,對社會秩序而言是不可接受的違法亂象,必須及時治理、嚴厲制止,清除其生存土壤。

“老板可以不跟員工簽勞動合同,但一定要簽勞務合同,不用繳社保、不用付加班工資,如果你也想降低風險、控制成本,一定要看看這份勞務合同,有需要的老板點擊下方鏈接”——據(jù)5月27日《工人日報》報道,近期,某些短視頻平臺出現(xiàn)類似營銷信息嚴重誤導受眾。有關人士呼吁,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于罔顧法律兜售此類勞務合同模板的不良商家和產(chǎn)品,應徹底下架。

“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可以免責”“勞動者簽訂勞務合同比較合算”……類似這樣的經(jīng)營“秘籍”或者人事管理“攻略”,在網(wǎng)絡上不少,也確有一些用人單位聽信了這樣的“秘籍”,選擇用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然而,相關仲裁裁決和司法判決顯示,用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不僅沒有免責,還因侵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付出了更高成本,有的甚至因違法行為受到了行政處罰。

現(xiàn)實中,用人單位與單位員工簽訂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現(xiàn)象并非個案。一些勞動者或被誘導或被迫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施行多年,在有關部門普法宣傳中明示此事不可為的當下,依然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甚至還有人打著降低風險的幌子在網(wǎng)上兜售這樣的“秘籍”,其背后隱藏的動因和社會危害不可小覷。

其實,無論是一些用人單位強迫勞動者接受勞務合同,還是個別勞動者自愿選擇勞務合同,抑或有些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因為分不清兩者的區(qū)別而誤用勞務合同,背后都有各種利益的算計。有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繳納社保費、規(guī)避支付加班工資等勞動法規(guī)定的義務,故意曲解法律或者刻意違背法律規(guī)定;有些勞動者輕信用人單位的說辭,或者為了眼下多得一些工資,同意了用人單位的違法操作;有些勞動者特別是農(nóng)民工因為在戶籍地繳存了城鄉(xiāng)社?;蛘哚t(yī)保,認為簽訂勞動合同還是勞務合同對自己的利益影響不大,也就不與用人單位較真,等等。

本應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卻故意用勞務合同代替,無論這些用人單位如何精心算計或者祭出勞動者同意的所謂“證據(jù)”,都不能掩蓋其故意違法、刻意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性質(zhì);有些勞動者無論出于增加眼前收入的目的,還是認為簽訂勞務合同對自身權益影響不大,而不反對用人單位的違法操作,都是因小失大的不理性行為。

勞動合同和勞務合同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兩者的法律含義和價值體現(xiàn)截然不同。

簽訂勞動合同后,雙方適用勞動法,勞動者可以得到勞動法的多方面強力保護;而簽訂勞務合同后,雙方適用民法典,出現(xiàn)糾紛,勞動者只能選擇民事訴訟程序獲得救濟,無法享受勞動法的傾斜性關照。

比如,遇到拖欠工資的事,適用勞動法可以通過勞動仲裁一局終裁,適用民法典則需要通過民事訴訟程序兩審終審,維權時間的長短相差很大;萬一發(fā)生工傷事故,適用勞動法,勞動者可以獲得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一次性就業(yè)補助金,而適用民法典則只能獲得人身傷害賠償金,前者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更有力。

用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擾亂了法律秩序,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即使最終通過法律手段,這種不合法行為得到糾偏,也會浪費寶貴的司法資源,人為給勞動者造成維權困境。對此,有關部門不能聽之任之。

對于一些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應通過事前提醒、違法懲治、判決時理清法理等方式進行遏制;對于一些被誤導的勞動者,應通過普法宣傳、提供維權服務等給予法律援助,讓更多勞動者認清用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的危害,勇于向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說“不”;對于一些不法商家或者中介機構混淆視聽的非法行為,應該依法給予打擊。

用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對勞動者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對用人單位而言是鼓勵變相侵權,對社會秩序而言是不可接受的違法亂象,必須及時治理、嚴厲制止,清除其生存土壤。

    責任編輯:王曉峰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