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怪獸充電大收縮,共享充電寶沒落,王思聰一語成讖
大家還有使用共享充電寶的習慣嗎?出門不喜歡帶包的小雷會頻頻光顧,更有網友表示,一年花在共享充電寶上的錢高達1200元,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隨著市場飽和,共享充電寶的生意也遠沒有當初那么好做了。以已成功IPO的共享充電寶公司“怪獸充電”為例,近期有內部人士對媒體透露,“除上海、成都”等核心城市優(yōu)質點位還在運營外,目前已不做新增,其他城市直營店已在打包出售,轉賣給區(qū)域代理商。
在股價表現(xiàn)上,怪獸充電同樣差強人意,市值只有1億美元出頭,股價已不到歷史高峰期時的零頭,市場表現(xiàn)之慘淡可見一斑。

目前怪獸充電尚未正式回應業(yè)務收縮的傳言。不過從近期共享充電寶的“風評”來看,怪獸充電全面開放加盟,很可能只是共享充電寶行業(yè)動蕩的開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2017年曾有過一個關于共享充電寶的「豪賭」——王思聰曾在朋友圈高調預判:“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strong>

一語成讖。
“只借不讓還”,強迫購買成新賺錢模式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涉及“共享充電寶”關鍵詞的投訴多達2.3萬條。投訴內容五花八門,但主要都圍繞在無法歸還、無法結束訂單、超額收費這幾個問題上。所涉及平臺數(shù)量眾多,怪獸充電也“榜上有名”。

圖片來源:微博
在微博上搜索“怪獸充電”,我們也能找到大量關于充電寶無法歸還的分享。但共享充電寶主打的就是“隨借隨還”,有人借走就意味著機器里有空位,為什么會有無法歸還的情況呢?
還得從共享充電寶的運營方式說起。
市面上大多數(shù)共享充電寶企業(yè)采用的都是“直營+代理”的雙驅模式,純線下的消費場景高度依賴設備鋪設點位,品牌直接聯(lián)系商戶入駐的直營模式顯然無法支撐品牌擴張的速度,因此共享充電寶企業(yè)通常采取代理模式。

圖片來源:雷科技
對代理商和商家來說,既然設置了站點,那就自然要以最大利潤率的模式來運營這個充電站。以怪獸充電為例,不同站點有不同的定價標準,雷科技附近的三個站點標價在3元/小時和4元/小時之間。不過在廣州中心商圈,每小時的價格“輕輕松松”就上漲到6元。
但無論是2元每小時還是6元每小時,其收入遠不如“99元買斷”來的高。那有什么辦法讓消費者“被動買斷”呢?當然是第一時間補充充電寶,讓用戶“無機可還”了。事實上,這也是近幾年共享充電寶從“隨借隨還”轉型成“隨借沒法還”的根本原因。
在共享充電寶的租金構成中,品牌一般會抽取10%-25%的分成,其余的由代理商和商戶自行談判。對代理商、商戶來說,沒個充電寶每小時只能掙不到2元,同時還要交設備租金,那顯然是將“租借”轉化為“銷售”更符合實際的利益。

圖片來源:怪獸充電
這種“投機取巧”的營業(yè)方式,也是我不看好共享充電寶全面開放代理商加盟這一商業(yè)舉措的原因。全面開放代理商經營,意味著品牌放棄了區(qū)域的充電寶定價權,而高價拿下代理資格的代理商,面對這個已經開始飽和的共享充電寶市場,只會進一步加快“回本”的速度。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共享充電寶只會越來越貴,越來越難還。
“寶寶們”集體出海,但海外生意也不好做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內地共享充電寶已經飽和,那出海會是更好的選擇嗎?”
確實,海外曾經充滿著商機。小雷因工作原因經常去海外市場考察,我發(fā)現(xiàn)海外市場共享充電寶就很少見,偶爾在便利店可以借到充電寶,但價格驚人。上一次去香港,小雷手機沒電了,還被迫在路邊攤買一個劣質充電寶,內地20、30元的產品硬是被賣出了100元的高價。除了近在咫尺的香港市場外,日本、歐美等海外市場都沒有普及共享充電寶,這樣看,出海確實是共享充電寶的機遇。
海外不是沒有共享充電寶,只是做得還不如怪獸充電們。
以目前在亞洲市場覆蓋最好的 ChargeSPOT 為例,根據其透露的數(shù)據,每個充電寶平均每月能租出30.5次。不過據小雷近期在香港的觀察,絕大多數(shù) ChargeSPOT 的充電柜都擺在商戶店內的隱蔽位置。以香港最常見的7-11租借點為例,部分門店更是直接將柜機放在收銀臺內側的地上,如需租用還得排隊后要求收銀員“拿一個出來”。
此外,面向北美有ChargeItSpot ,面向歐洲市場有PowerCube。不過,小雷在今年作為雷科技報道團成員,前往拉斯維加斯、巴塞羅拉報道CES、MWC 期間,在對應的城市卻從沒見到過對應的共享充電寶點位。上網搜索后才發(fā)現(xiàn),這些品牌要么只剩下極少數(shù)站點,要么直接轉型做面向企業(yè)的大型防火充電柜了。

圖片來源:arc
既然海外共享充電寶經過這幾年的發(fā)展“倒的倒、逃的逃”,那這是否意味著來電、美團等內地市場的共享充電寶品牌可以用更豐富的經驗,在海外市場重現(xiàn)共享單車的輝煌呢?
當然可以,但挑戰(zhàn)不小,且跟內地市場面臨的挑戰(zhàn)有些不太一樣。
比如現(xiàn)在已破產的小藍單車(Bluegogo)過去就曾在海外市場發(fā)展過共享充電寶業(yè)務,只不過在一系列復雜的原因下,小藍單車共享充電寶沒做起來,共享自行車也草草收場。從海外論壇的反饋來看,在偏見的預設立場下,用戶對中國企業(yè)的不信任似乎是國內共享充電寶品牌在海外無法順利推廣的主要原因。
在意識形態(tài)的促使下,內地共享充電寶品牌想在海外市場生存,需要盡可能的隱藏自己身上的「中資」背景,比如某個在海外運營的共享充電寶品牌就定制了一套與內地品牌完全不同的品牌和VI,甚至在推廣時使用「日本設計」來標榜自己的安全性,盡可能弱化「Made in China」的感知度。
即使共享充電寶品牌可通過隱藏自己來獲得消費者的「信任」,不同市場對移動電源也有著不同的強制標準,相關企業(yè)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可能需要更長的準備時間。
王思聰預判成真!誰殺死了共享充電寶?
但話又說回來,即使國內共享充電寶企業(yè)1:1照搬了國內市場的經營策略,并在海外取得了不錯的成果,誰又能保障幾年之后海外共享充電寶市場不會像如今國內市場全面收緊呢?
雖然共享充電寶漲價消息接連而知,然而這個生意依然難以為繼。真正殺死共享充電寶的,小雷認為是日新月異的電池、快充技術帶來的長續(xù)航時間和快速充電——以及羅馬仕等充電寶企業(yè)的進擊。
前兩年手機廠商們不約而同都開始在充電領域發(fā)力,將手機充電所需的時間從曾經的30分鐘壓縮到10分鐘以內。盡管這種充電內卷的勢頭在2024年有所放緩,但六七千元的旗艦機已經標配90W左右的充電功率。當然,iPhone 和 Galaxy 除外。

圖片來源:雷科技
而作為電池技術內卷的世界受益者,市面上大多數(shù)中端手機都選擇了“中規(guī)格快充+大容量電池”的組合,在快充功率與電池容量之間找到了用戶體驗的平衡點。而當手機續(xù)航本身就已經足夠長時,誰還需要“又貴又慢”的共享充電寶呢?當然,iPhone 用戶還是需要的。
就算用戶需要充電寶,現(xiàn)在羅馬仕等品牌也不斷在卷產品創(chuàng)新,推出了許多新形態(tài)的充電寶,比如用戶不愿意攜帶大塊充電寶出門,羅馬仕就推出了只有口紅大小的Mini能量棒。
作為一款專為女性設計的充電寶,羅馬仕Mini能量棒采用了雙色注塑的漸變色工藝,口紅大小的輕巧身材可被輕松收進小包,甚至身上任何一個口袋、手袋、化妝包里,5000mAh容量和支持20W快充,既能滿足應急需求,還可以給出行減負。

(圖源:雷科技)
不過,市場的收縮,并不意味著共享充電寶這個生意完全沒法做了。只是共享充電寶更可能成為一種“生意”,小本經營、落袋為安,再講故事做平臺上市“做大做強”是不大可能了。
舉個例子,盡管戶外露營熱度不再,戶外電源仍是近年能源品類的亮點。但對沒有車的戶外玩家來說,手提一個戶外電源顯然不現(xiàn)實。如果露營點能提供戶外電源租賃服務,相信也能擁有一定市場。

圖片來源:大疆
只要找對市場,共享充電寶同樣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