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河冰源|澎湃冰川保護報道三年記:我們?yōu)槭裁匆P注冰川?
“1990年–2020年間,全球因冰湖擴張而滯留的冰川融水達到117.1km3±31.5km3,相當于0.3mm的海平面上升水量?!?/p>
“2017年至2022年間,崗隴加瑪冰川的消融速率顯著加快?!?/p>
“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對區(qū)域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汞循環(huán)的影響不容忽視?!?/p>
“山地冰川如同一個個‘煙囪’正在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p>
……
過去兩個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關于冰川的研究陸續(xù)出爐。這些觸目驚心的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證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冰川退縮現(xiàn)象日益嚴重,冰川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直接而具體。
今年是澎湃新聞持續(xù)關注冰川保護報道的第三個年頭。8月中旬,長江源冰凍圈水文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科學考察在唐古拉山中段的冬克瑪底冰川開展。澎湃新聞記者廖艷、張兆億跟隨科考隊的步伐,一同登上長江源區(qū)的冬克瑪底冰川,記錄此次科考過程。

祁連山中麓擺浪河21號冰川 澎湃新聞 圖
2022年,澎湃新聞記者何沛蕓、廖艷跟隨科考隊去了祁連山擺浪河21號冰川,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即便在夜晚,那里的冰川也在消融;2023年4月-5月,澎湃新聞記者王選輝、鄒橋、廖艷跟隨科考隊登上了珠峰海拔6500米處的東絨布冰川,記錄了高海拔極寒條件下艱苦的科考全程;同時,澎湃新聞另一組記者薛莎莎、朱軒、胥輝也跟隨科考隊,登上海拔4200米的新疆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以下簡稱“天山1號冰川”)。
刊發(fā)后的冰川保護系列報道引起許多共鳴式討論。學界尤其是冰凍圈研究者稱,這些樣態(tài)豐富、視角多元的一線報道將艱辛又少為人知的科考研究通俗易懂地呈現(xiàn)給公眾,有助于引起全社會對冰川保護的關注、對氣候變化的重視。同時,這些持續(xù)的記錄報道資料也成為研究氣候變化的一份份歷史底稿。
三年持續(xù)關注,記錄和呼吁冰川保護
時間回到三年前。
2022年8月,全球經歷了60年來最熱的夏天。升溫已是世界范圍內公眾最關注及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氣候問題之一。
冰川被稱為氣候變化的哨兵。次月,澎湃新聞記者跟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考團隊前往祁連山,記錄科考團隊在擺浪河21號冰川開展的監(jiān)測工作。
擺浪河21號冰川位于祁連山北麓中段,是典型的小型低緯度山地冰川。我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冰川最發(fā)育的國家之一,在西部隆起的高山區(qū),有更多的小型冰川面臨著和擺浪河21號相似的挑戰(zhàn)。
那時,祁連山每10年升溫幅度接近0.3攝氏度,冰川消融加速,其正處于全面退縮狀況。如果不通過保護來減緩冰川的消融速度,專家預計,2100年這座小型冰川將從人類的視野永遠消失。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隨著午后氣溫不斷上升,冰川融化產生的水滴也越發(fā)緊密。在海拔4500米的祁連山擺浪河21號冰川,按照研究者們的監(jiān)測數據,這里夜晚溫度有時都在零攝氏度以上。

珠峰中絨布冰川冰塔林大幅度退縮 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攝
這意味著,即便在夜晚,祁連山擺浪河21號冰川也在慢慢消融。
以2022年的熱浪、2023年的高溫干旱為背景,基于實測數據及再分析資料,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記祖、杜文濤研究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2022年至2023年祁連山擺浪河冰川物質平衡是自1990年以來近70年虧損最嚴重的,較好地響應了極端氣候事件。同期祁連山地區(qū)的高溫主要是由北極氣團和東亞季風異常共同引起的,并導致無液態(tài)降水發(fā)生,最終引起冰川物質平衡顯著下降、積累區(qū)消失。
“冰川退縮無法阻止,只能減緩?!北鶅鋈茖W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直言。科考隊從2020年開始對擺浪河21號冰川進行考察,希望通過對冰川全面和持續(xù)監(jiān)測,來探索區(qū)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尋找可以減緩冰川消融速度的辦法。
2022年11月,澎湃新聞刊發(fā)《零攝氏度之上》專題報道,以紀錄片、特稿、海報集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祁連山冰川消融現(xiàn)狀及研究者們對冰川保護所做的努力。
在我國更高海拔的山區(qū),冰川也未能免于受到升溫的影響,甚至更加脆弱。

科考隊員前往珠峰東絨布冰川埡口準備打冰芯 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攝
作為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是感知全球氣候變化的前哨。澎湃新聞報道團隊經策劃、準備,2023年4月至5月,澎湃新聞記者跟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考隊,登上珠峰絨布冰川。
在狂風極寒、極度缺氧的環(huán)境中,團隊挺過暴風雪、小范圍雪崩,澎湃新聞記者克服高海拔酷寒環(huán)境下強烈的高反和身體消耗,最終抵達海拔6530米的高度,并記錄了科考人員鉆取逾百米透底冰芯的過程。
在珠峰北坡海拔約5443米處,澎湃新聞記者鄒橋和科考人員一起按下了快門。他們拍的這張照片,與102年前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拍攝的中絨布冰川照片,幾乎在同一區(qū)域位置和角度,為后期研究中絨布冰川百年來的消融狀況提供了有力的影像資料。
對比兩張照片中的中絨布冰川冰塔林可見,百年之后,其末端已退縮數公里。
“喬治·馬洛里拍攝的照片,讓我們測量冰川變化向前推移了102年,這是一段很珍貴的歷史數據?!碧m州大學副教授高壇光說。
高壇光連夜對現(xiàn)有攝影照片和地圖進行推算,他發(fā)現(xiàn)1921年中絨布冰川的冰塔林,綿延至目前末端冰塔林以下約4公里,如今位于冰川末端的冰川湖在百年前根本不存在。
在珠峰科考進行的同時,澎湃新聞另一組記者正跟隨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王飛騰和導師李忠勤,登上海拔4200米的新疆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以下簡稱“天山1號冰川”)采訪。

科考人員正在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作業(yè) 澎湃新聞記者 胥輝 攝
天山山脈是亞洲內陸中部的著名山系,世界干旱區(qū)域的多雨山地之一,發(fā)育了現(xiàn)代冰川7900多條,面積達1萬平方千米。天山1號冰川是其中一條,冰川末端海拔有3850米,最高海拔4484米,距離烏魯木齊市約130公里,是世界上離大城市最近的冰川。
多項研究顯示,過去50年,烏魯木齊河流域的冰川面積縮小了19%。而天山1號冰川近30年來呈現(xiàn)加速退縮趨勢,2012年至2018年期間,天山1號冰川面積減少0.07平方公里,末端變化退縮幅度更為顯著。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監(jiān)測站 澎湃新聞記者 胥輝 攝
2023年8月,澎湃新聞推出《逐冰而上》融媒體特別報道,以2部紀錄片、5部微紀錄片、10篇深度文字報道、27條VLOG、兩組海報等全面呈現(xiàn)澎湃新聞記者跟隨科考隊、登上海拔6500米的珠峰絨布冰川、海拔4200米的天山1號冰川的過程,呈現(xiàn)我國科學家們在冰川保護方面作出的努力。
最新研究顯示情況不容樂觀,冰川保護刻不容緩
澎湃新聞梳理發(fā)現(xiàn),過去兩個月內,與冰川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陸續(xù)披露。
冰湖的快速形成擴張以及冰湖潰決洪水災害是過去幾十年全球環(huán)境變化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冰湖在區(qū)域水資源分配和碳循環(huán)中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又極具潰決風險,對下游的社區(qū)和基礎設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024年7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披露,該所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1990年–2020年間,因冰湖擴張而滯留的冰川融水達到117.1km3±31.5km3,相當于0.3mm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水量。
研究結果還表明:2020年全球共有71000多個冰湖,總面積為21770.9km2±544.2km2,總體積為1280.6km3±354.1km3,相當于海平面上升3.45mm的水量。自1990年以來,全球冰湖的數量、面積和體積分別增長了54%、11%和9%。
由于冰壩湖經常發(fā)生潰決洪水,其數量、面積和體積并不總是在同步增加,格陵蘭島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北部等地區(qū)的冰壩湖面積均在減小。

珠峰東絨布冰川冰塔林 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攝
2024年7月25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披露,該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康世昌研究團隊與環(huán)境西藏自治區(qū)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采用先進的地面三維激光掃描(TLS)技術,對長江源區(qū)的崗隴加瑪冰川進行了5年的監(jiān)測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2017年至2022年間,崗隴加瑪冰川的消融速率顯著加快。冰川末端總計變薄13.305米,非夏季消融量占全年冰量損失的約28%,而夏季的消融速率則比其他季節(jié)高出2.6倍到4倍。此外,冰面河道與湖泊的演變也是冰川局部融化和崩塌的重要影響因素。觀測期間,崗隴加瑪冰川的總物質負平衡達到了2.58米水當量,物質平衡線在海拔5800米左右。
冰川消融對水生態(tài)、大氣生態(tài)的影響也逐漸顯現(xiàn)。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團隊2024年8月21日披露,他們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冰川徑流汞排放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消融對區(qū)域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汞循環(huán)的影響不容忽視。
汞是一種具有持久性和高毒性的全球污染物,通過大氣干濕沉降可進入冰凍圈。青藏高原大部分冰川正在快速退縮,封存于冰內的汞會隨著冰川融水進入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研究發(fā)現(xiàn),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受到氣象、水文過程和其它環(huán)境因子的共同影響。冰川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影響徑流中的汞,一是冰川消融過程釋放被封存在冰中的歷史汞;二是消融期冰下侵蝕加劇,冰下水-巖相互作用是冰川徑流中汞的重要來源之一。云南明永河流域冰川徑流總汞輸出通量為211.0克/年,表明該流域為汞匯。據估計,青藏高原冰川徑流中總汞輸出通量約947.7千克/年。
冰川加速融化是否會促進底部的溫室氣體釋放至大氣,以及冰川退縮后融水系統(tǒng)是否會釋放或吸收溫室氣體?
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團隊選取我國祁連山最大的大陸性冰川——老虎溝12號冰川作為研究對象。首次對我國山地冰川不同消融季節(jié)冰川末端冰洞、冰川融水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濃度及其同位素等指標開展了原位在線監(jiān)測。
這份研究結論于2024年7月發(fā)表。數據表明,冰川消融伴隨著甲烷的排放和二氧化碳的吸收。該研究強調,山地冰川如同一個個“煙囪”正在向大氣排放甲烷,但是與高緯度極地地區(qū)發(fā)育的大冰川相比,其濃度和通量大小處于“中等水平”。
甲烷作為地球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在全球變暖過程中導致的增溫強度遠高于最受大眾關注的二氧化碳。研究證實了山地冰川消融過程中伴隨著甲烷的排放和二氧化碳的吸收;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冰川消融與溫室氣體源匯過程研究,特別是隨著冰川不斷加速消融,冰川及融水系統(tǒng)溫室氣體源匯如何變化、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級等科學問題亟需進一步研究。
保護冰川,我們在路上
面對嚴峻的環(huán)境現(xiàn)實,中國科學家們一直在為之努力。
2024年8月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fā)布會在拉薩召開。會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代表科考隊發(fā)布了科考以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對策為主要內容的十大標志性進展。
科考發(fā)現(xiàn),亞洲水塔區(qū)在變暖、變濕、變綠的同時,也在變暗。變暗的主要特征是冰川、積雪面積減小和植被變綠共同導致的地表反照率減小。變暗將引起地球系統(tǒng)過程重大變化,引發(fā)亞洲季風環(huán)流調整,增加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fā)生的頻率。
姚檀棟介紹,科考隊提出的一系列核心立法意見,如加強冰川變化監(jiān)測、加強冰川災害監(jiān)測預警等建議,得到全國人大的高度肯定,并在青藏高原生態(tài)保護立法中采納。

航拍冬克瑪底冰川 澎湃新聞記者 張兆億 攝
今年8月中旬,長江源冰凍圈水文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科學考察在唐古拉山中段冬克瑪底冰川開展。澎湃新聞記者也跟隨科考隊的步伐,一同前往長江源區(qū)的冬克瑪底冰川采訪此次科考過程。
長江源區(qū)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其源頭冰川的穩(wěn)定性直接影響著中下游生態(tài)及水資源安全。
公開資料顯示,冬克瑪底冰川,位于唐古拉山脈,是由一條朝南向的主冰川和一條朝向西南的支冰川匯流而成的復式山谷冰川,主冰川末端海拔超5000米,是長江源支流布曲的源頭。在過去的20多年里,受青藏高原暖濕化等因素影響,這條冰川逐步退縮。
長江源地區(qū)是全球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區(qū)域之一,擁有大量冰川資源。但本世紀以來,氣候持續(xù)變暖,被譽為“中華水塔”之一的長江源區(qū),這里的冰川在不斷地退縮,雪線上升、水土流失等問題也逐漸凸顯。

澎湃新聞記者在珠峰東絨布冰川6350米營地 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攝
這一次,澎湃新聞記者跟隨科考隊員們,聚焦冰川、水文等生態(tài)領域變化,著重對冬克瑪底冰川開展測厚觀測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探索長江源區(qū)冰川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科考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凍圈與環(huán)境觀測研究站站長何曉波介紹,本次實驗將利用高精度現(xiàn)代技術手段,通過無人機機載探地雷達(GPR)、激光掃描(LiDAR)、視頻測繪及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GNSS)等方法,精確獲取冬克瑪底冰川的冰下地形和地表地形數據,評估冰川變化趨勢,為氣候變化研究和區(qū)域水資源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何曉波表示,“給長江源源頭冰川做CT”是一項復雜而意義重大的科研試驗,通過高科技手段的綜合運用,他們期待能夠揭開冬克瑪底冰川的神秘面紗,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和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