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甲骨文發(fā)現120周年|《甲骨文常用字字典》首發(fā)
今年是甲骨文發(fā)現120周年。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中華書局聯(lián)合舉辦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首發(fā)式暨紀念甲骨文發(fā)現120周年座談會召開。中國文字博物館坐落于河南省安陽市,這里正是甲骨文發(fā)現地、著名的殷墟遺址所在,而博物館也是《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作者方之一。本書主編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書記馮克堅研究員。出席該活動的有吉林大學副校長吳振武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李守奎教授,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曹錦炎教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鄭州大學黃錫全教授,河南大學王蘊智教授,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周忠兵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趙鵬副研究員等古文字界專家學者;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言恭達,中國書協(xié)理事、出版委員會副主任李世??;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趙樹棟等書法界專家;以及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語言文字編輯室主任秦淑華、中華書局上海公司編委會副主任郭時羽等出版方代表。首發(fā)式和座談會分別由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魏文萃,黨委副書記、副館長李寬生主持。
甲骨文的研究與使用,現狀與未來
會議上,學者們首先關注的,是甲骨文學術研究與大眾使用的問題。事實上,學術與大眾、專業(yè)與普及之間是否矛盾,如何調和二者、彼此促進,本身便是近年來學術界與出版界最關注的話題之一;而甲骨文作為一種“高冷”的學問,顯然更具典型意義。吳振武教授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舉了個很有意義的案例: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奧會,冬奧會籌辦處設計在火炬上用四種最為古老的文字書寫吉祥,其中之一即是甲骨文,因而特地找到吉林大學來請教寫法。吳教授認為,古文字學界有責任與義務為社會提供準確的甲骨文字形與釋讀。李守奎教授談到,甲骨文這一類象牙塔里的冷門絕學,以往都是少數學者從事精深的專業(yè)研究,似乎離大眾很遠,但近幾年感覺到變化,大眾文化消費的需求量巨大,喜歡甲骨文、喜歡古文字的老百姓很多,苦于太專精,難以走近,即如一個甲骨文字形,是否正確,一般人很難判斷,需要專業(yè)的工具書給出答案。然而客觀上存在的矛盾,是能者不為,能做判斷的認為小兒科,不去做;為者不能,比如網上有些所謂甲骨文知識,無論材料的使用還是學理,多不可信。中華書局顧青總編輯也提出,當前甲骨文越來越熱,從上到下都在支持關注。一旦關注,很多社會資源就會聚集;一旦聚集,就容易形成泥沙俱下的局面。這是某一個事業(yè)繁榮必然出現的情況,只有萬眾矚目、關注投入,才能做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不能因噎廢食,關鍵是對這個必然出現的情況,我們學術界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姿態(tài)。顧青說:“我認為,應該糾偏。防止非學術的搗亂給公眾帶來錯誤的認識。這種錯誤,可能難以避免,因為有許多學界不涉及更無法掌握的機構,在民間有廣闊的渠道做各種各樣的宣傳,我們鞭長莫及,不在能力范圍之內。但他們有意或無意提供的錯誤信息,對公眾準確地繼承文化是有危害的。所以無論是文字博物館,還是古文字界學者和出版界,都有責任出來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p>

落實到具體問題上,普通大眾的使用和書法界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篆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博物館書畫院院長劉顏濤談了他對書法界現況的一些感受,認為最大的困難便是書法家對古文字的陌生與隔閡,雖然想要使用甲骨文書寫,但連準確的字形都難以獲得,創(chuàng)作自然更有難度。在座的其他書法界人士均有同感。曹錦炎教授感慨道:“書法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甲骨文作為中國文字與書法的源頭,自然也是文化傳承的重中之重。近些年在書法界形成了甲骨文書法創(chuàng)作的熱潮,可見這門學問的生命力與普及的需求,更需要專業(yè)研究者孜孜不倦的投入?!?/p>
學術性、藝術性、實用性
要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在古文字和書法界學科交叉應用方面,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下簡稱《字典》)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李守奎教授認為這部書在該領域做了一個樣板,填補了空白,它是從高深的學問里走入大眾文化,形式上通俗,內容上嚴謹。從專業(yè)角度而言,王蘊智教授指出本書所收字形均由原圖截取,做翻轉處理,從而使線條清晰,并經嚴格把關,這種處理是符合原字形的,不致產生訛誤。顧青強調,《字典》每一個字形下均注明出處,有依據,從而為使用提供最堅實的基礎,其價值也正體現在此。周忠兵教授和趙鵬副研究員都特別提及,《字典》雖以普及為定位,卻也吸納了最新的學術成果,如2018年第3期《考古》中的考字已被收入,趙鵬還特別注意到《字典》注重字型的選用,造字錄入充分考錄了甲骨文象形的特點,兼顧清晰與典型。這一點也得到在座書法家的贊同,書法創(chuàng)作對字型很敏感,兩位主編均有深厚的書法造詣,選的字型都很美,兼顧方形與長形、正式與斜式,對書法創(chuàng)作很有實用性。
趙樹棟先生從上下結合、內外結合、古今結合等幾方面對《字典》作了闡釋,黃錫全教授表示,這本書的主編劉釗教授是甲骨文研究的頂尖人才,馮克堅書記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領導,也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本身擅長書法,中華書局是國內一流的出版機構,如此強強聯(lián)手才打造出了這樣的佳作。

在便利性方面,吳振武教授說,學界習慣于使用《說文解字》的順序,但這對于非專業(yè)讀者來說,顯然是較難掌握的。這次《字典》采用音序,并提供拼音與筆畫兩種索引,充分考慮到了普通讀者的需求。黃錫全教授指出,古文字領域的專業(yè)字書往往都是大部頭,包括劉釗教授的《新甲骨文編》。其中的大量專業(yè)信息對普通讀者來說并不需要,甚至反而增添了使用的困難。《字典》的開本、體量都恰到好處,可隨身攜帶,體例又簡潔明了,比如春節(jié)想寫一副春聯(lián),一翻就能找到,對一般的讀者來說使用便利,有助于普及。
言恭達教授在總結發(fā)言中,稱《字典》是紀念甲骨文發(fā)現120周年最好的禮物,并從價值、態(tài)勢、述求等幾個方面作了分析。作為書法領域的資深專家,言教授擔任過多次全國書法大賽的評委,他坦言目前甲骨文創(chuàng)作是書法藝術的短板。每次全國書展,行草總是占70%以上,篆書只占10%,甲骨文則更少,幾十年來從未有獲獎記錄,大量寫錯字的作品直接被淘汰。其次,甲骨文可用字少也是一大困擾。甲骨文書寫從民國時代的羅振玉就開始了,但受到很大的局限,畢竟甲骨文太古老,與當代需求有差距。而《字典》提供的通用字能夠在專業(yè)允許的最大范圍內,解決這一問題。第三,《字典》選取的甲骨文字形多為二三期的,比較精準,體現甲骨文的精彩之處,過去有些字書選擇五期的甲骨,形態(tài)往往已偏金文,并不典型,更不用提那些摹寫走樣的了。第四,《字典》為每個漢字提供多個字形。以往的甲骨文書法創(chuàng)作,往往風格混雜,因為書家能找到的字形有限,選擇余地小。現在有多種可靠的字形提供,就能從容挑選,尋求風格的統(tǒng)一協(xié)調。 言教授還指出,現在的甲骨文書法創(chuàng)作,或過于僵硬,或過于花哨,流于形式,應在保持古樸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賦予精神,使之達到新的高度。
最后,劉釗教授和馮克堅書記作為主編,對與會專家表示感謝。劉釗教授認為:任何學問都負有向社會普及推廣的責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也希望與社會各界進行多角度合作,這本《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出版,就是成功的嘗試。古文字學界歷來多書法家,這是一種傳統(tǒng),研究古文字應當與書法界多交流,多結合,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結合起來,帶動書法界前進。馮克堅書記說,劉釗教授攜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大數據、云平臺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子項目“甲骨文已識字、有爭議字和未識字綜理表”與中國文字博物館合作,《字典》是最基礎的一個項目,是為后續(xù)開了一個好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