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西索歐洲評論|告別了曾經“美好時光”的德國“怎么辦?”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胡春春
2024-11-10 10:15
來源:澎湃新聞
? 外交學人 >
字號

【編者按】

本文是上海外國語大學(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與區(qū)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特色研究團隊與澎湃新聞國際新聞中心合作推出的專欄“西索歐洲評論”的第45篇。特朗普前腳當選美國總統(tǒng),朔爾茨后腳就把三黨聯(lián)合政府搞垮。在特朗普重返白宮的背景下,德國政治精英有必要重新審視朔爾茨政府對中德關系種種“庸人自擾”式的干擾。

拿《怎么辦?》(列寧,1902)這篇指向世界歷史的著名文章的標題,安在一篇普普通通的德國評論身上,怎么看都逃脫不了僭越的嫌疑。但是德國總理朔爾茨偏偏選擇在美國大選結果揭曉的當日,解除聯(lián)合執(zhí)政的自由民主黨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財政部長職務,宣告德國由社會民主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組成的聯(lián)合政府解體。于是觀察者不由得會在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tǒng)可能會對世界造成的沖擊與德國政壇陷入混亂之間建立某種聯(lián)系。德國的內政紛爭,突然就獲得了世界政治的維度。

2024年11月7日,德國總理朔爾茨看著前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左)。視覺中國 圖

決裂

整個聯(lián)邦政府解體事件像極了一出轉折突然到來的戲劇,而觀眾事先完全被蒙在鼓里。歸根溯源,政府解體的根基在2021年底三黨聯(lián)合執(zhí)政時就已經埋下,當時的輿論就尤其不看好綠黨和自由民主黨這一對理念每每相左的政黨聯(lián)合,而2023年底德國聯(lián)邦憲法法院判定聯(lián)邦政府的預算違憲(參見《西索歐洲評論|“德意志式悲觀”與三個“年度詞語”(上)》),暴露了德國目前財政狀況的困境,由不同的理念引導出的不同的經濟和財政政策就此浮出水面。此次矛盾突然爆發(fā)的直接導火索是《明星》在11月1日公布了林德納起草的一份長達18頁的綱領性文件《為實現(xiàn)增長和代際公平的草案》,[i]要求在經濟和財政路線方面徹底更張易弦,其中實施結構改革而非刺激政策、減稅而非增加赤字、削減部分福利、推遲氣候目標等,可以說是對聯(lián)邦政府迄今為止政策的直接批判和背離。[ii]

這幾日,總理朔爾茨與綠黨背景的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財政部長林德納密集會面,商討政府的財政和經濟政策,輿論雖然認為三黨陷入了嚴重的爭執(zhí),但并沒有看到三黨把聯(lián)合政府的命運作為交易籌碼的跡象。然而最終卻是各種負面的因素占據(jù)了上風,這里面也包括了政治家的個人情緒,最終讓朔爾茨失去了協(xié)調部下的耐心——林德納可能也沒有真正把自己當做朔爾茨的部下,而更多是平等的聯(lián)合執(zhí)政伙伴。

據(jù)德國媒體對6日晚整個過程的還原,首先是林德納在會面時提出,如果聯(lián)合執(zhí)政伙伴意見無法統(tǒng)一,那么應該有步驟地解散現(xiàn)聯(lián)邦政府,提前舉行大選,組成新政府。這個本來應屬于政府內部交流的消息卻由《圖片報》迅速傳播了出來。這種顯然是故意泄露內部信息、利用媒體制造壓力的做法令朔爾茨非常不滿。朔爾茨于是告知林德納:不是聯(lián)邦政府解散,而是你被解職了!朔爾茨并且迅速發(fā)布聲明,指責林德納一再辜負自己對他的信任,把政黨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導致政府無法達成一致的施政方案。接下來,除了交通部長??藸?維辛(Volker Wissing)之外,自民黨的聯(lián)邦部長集體退出聯(lián)邦政府。維辛應總理邀請決定留任,同時退出自民黨。

兩德統(tǒng)一后德國第一個三黨聯(lián)合政府就此成為歷史。接下來,就是已經成為少數(shù)派政府首腦的朔爾茨總理按程序在議會接受信任投票、聯(lián)邦總統(tǒng)解散聯(lián)邦議院以啟動新的聯(lián)邦議院選舉程序等,直至選舉后產生新一屆政府。按照朔爾茨的設想,新的聯(lián)邦議院選舉將在2025年3月份舉行。

反思

德國聯(lián)邦政府在公眾面前從被媒體唱衰到走向解體,已經持續(xù)了一年多。按照中國觀察者的本能反應,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聯(lián)合執(zhí)政三黨的矛盾往往是沒有時間差地由媒體傳達至公眾,尤其是決裂的最后一夜,記者用長焦鏡頭隔著總理府的玻璃窗記錄了朔爾茨和林德納的交流,公眾仿佛是一出無聲、然而意義重大的戲劇演出的觀眾。

這種旁觀者的“不可思議”,既是對于德國政治生活透明度的贊嘆,也是對于德國背離了共識文化傳統(tǒng)的遺憾。長期以來,德國之所以被認為是歐洲的“穩(wěn)定之錨”,除了因為德國以制造業(yè)為基礎的經濟表現(xiàn)穩(wěn)健之外,也是因為德國在“全民黨”主導下,很少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政府或政府頻繁更迭的現(xiàn)象。在朔爾茨之前,德國甚至貢獻了世界現(xiàn)代政治史上罕見的長期執(zhí)政者:科爾執(zhí)政16年又26天(1982-1998),默克爾執(zhí)政16年又16天(2005-2021)。所以,當朔爾茨政府不到三年就宣告解體,是不是意味著德國政治也逐漸告別了曾經的“美好時光”,而走上了很多西方國家早已走上的政黨碎片化、政治社群化的道路?

也許,這種“不可思議”還包括一個難以判斷的層面,即:朔爾茨和林德納的爭執(zhí),根本在于社會民主主義和德國式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和財政觀點的不同,也就是對大政府還是小政府、國家還是市場孰輕孰重的根本判斷不同。林德納所代表的自由民主黨,即使在德國面臨困難的政治和經濟局面時,也堅持認為小政府和市場的力量不是問題所在,而是解決問題的出路。那么,究竟是朔爾茨所代表的財政寬松和加大福利的主張更有道理,還是林德納嚴守“債務剎車”、主張釋放經濟活力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恐怕還真是難以做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回答。

僵局

德國聯(lián)邦政府目前成為少數(shù)派政府,對于德國的內政外交意味著什么?

首先,德國聯(lián)邦政府在自民黨退出之后,也就失去了聯(lián)邦議院的多數(shù)派席位,這就意味著聯(lián)邦政府任何需要議院表決的議程都必須獲得反對派的支持。聯(lián)邦議院的現(xiàn)實情況是:自民黨在退出政府之后,沒有理由繼續(xù)支持現(xiàn)政府;最大的反對黨聯(lián)盟黨對于即將舉行的新一屆聯(lián)邦議院選舉志在必得,沒必要為現(xiàn)政府、也就是選舉中的對手添磚加瓦;同時,現(xiàn)政府也要與被視為民粹或者極端勢力的德國選擇黨、左翼黨保持距離。于是,社民黨和綠黨組成的少數(shù)派政府要想繼續(xù)有效執(zhí)政,只存在理論的可能性。這就意味著,在世界政治面臨特朗普回歸、俄烏沖突持續(xù)、巴以沖突擴大等不安定因素的時候,當?shù)聡洕萑胪退ネ?、德國社會因為移民等話題日漸分裂、政治極端勢力趁機壯大的時候,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和一體化的火車頭德國缺少有行動力的聯(lián)邦政府。

其次,德國各政黨已經進入競選——用德語來講就是“選戰(zhàn)”(Wahlkampf)——模式。朔爾茨宣布解除林德納的職務,實際就是他未能發(fā)揮領導作用,維持三黨聯(lián)合聯(lián)邦政府的良好運作。那么,朔爾茨如何把解除林德納的職務解釋為勢在必行,而避免被看作一個失敗的政治家,無力兌現(xiàn)就職時的進步主義施政方案?德國是在他的領導下失去了寶貴的三年時間嗎?

朔爾茨必須找到合適的話語,以攻為守,把這場危機至少在話語中描述為新的機遇,因為新的聯(lián)邦議院選舉迫在眉睫,而社民黨民調大幅落后聯(lián)盟黨的局面必須有所改變。朔爾茨的話語策略從解除財政部長林德納職務的聲明中體現(xiàn)得十分清晰:

“太多次,必要的妥協(xié)被故意公開的爭論和意識形態(tài)的強烈要求所淹沒;太多次,林德納部長以不專業(yè)的方式阻礙法律的通過;太多次,他進行小格局的黨派政治算計;太多次,他辜負了我的信任。他甚至在我們經過長時間談判達成一致之后,單方面取消了預算協(xié)議。進一步合作的信任基礎不復存在。這樣是不可能開展嚴肅的政府工作的。任何政府成員都必須認真負責地行事;遇到困難時,絕不能打退堂鼓;他們必須準備好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做出妥協(xié)。但林德納不是這樣的人。他關心的是自己的客戶,是自己政黨的短期生存。尤其是在今天,在美國大選這樣的重要事件發(fā)生一天之后,如此自私自利的行為是完全不可理喻的?!盵iii]

也就是說,朔爾茨認為林德納個人、而不是自民黨應該為聯(lián)合政府的失敗負首要責任。這就在話語上把自己、把自己領導下的三黨聯(lián)合政府迄今為止取得的成績置于正面評價之中,延宕而未能展開、或者說遭受挫折的施政方案,則成為即將展開的競選內容。朔爾茨在宣布解除林德納職務后,尋求與最大反對黨聯(lián)盟黨主席、也是該黨總理候選人默爾茨合作。緊接著,綠黨哈貝克也宣布自己競爭綠黨的總理候選人位置,自民黨的林德納也想在未來的聯(lián)邦政府繼續(xù)擔任財政部長一職。

德國主要政黨進入競選模式,意味著在新一屆議會選舉之前,甚至是新政府組成之前,各政黨的重點在于塑造自己總理候選人的形象、宣傳自己的施政綱領和攻擊對手。也就是說,未來一段時間內,德國上下的關注點在于內部選舉,施政勢必退居第二位。雖然德國的聯(lián)邦議院選舉不會像美國大選一樣令全世界屏住呼吸,但是設想一下德國社會可能發(fā)生的民粹和極端勢力繼續(xù)壯大、兩黨或多黨聯(lián)合政府難產等局面,這可能都不是本已內外危機重重的歐洲所樂見的。

期待

中國的觀察者,習慣于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觀衡量外部世界。德國突然進入政治過渡期,意味著不確定性將持續(xù)數(shù)月,雖說這種不確定性并不意味著德國政治的未來發(fā)展會走向某種極端或目前政策的反面,但是至少在這一政治過渡期內,德國政府作為國際政治參與方的重要性下降。

按照11月初的最新民調,[iv]以下5個政黨將會進入下一屆聯(lián)邦議院:聯(lián)盟黨(支持率32%-33%)、德國選擇黨(17%-18%)、社民黨(15.5%-17%)、綠黨(10.5%-12%)以及莎拉聯(lián)盟(6%-8%)。自民黨、左翼黨很有可能達不到5%的最低支持率,從而在聯(lián)邦政治生活中沉寂下去。無論是由聯(lián)盟黨和社民黨再度組成所謂的“大聯(lián)合”政府,還是綠黨也在組織聯(lián)合政府時擔任某種角色,聯(lián)盟黨主席默爾茨大概率將出任下一屆德國聯(lián)邦總理。

在聯(lián)盟黨兩位總理科爾和默克爾執(zhí)政的32年時間之內,中德關系的發(fā)展雖然也經歷過曲折,但總體是積極向上、利于雙方的。相比之下,目前的中德關系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了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地緣政治視角的困擾,尤以當前德國政府2023年頒布的《中國戰(zhàn)略》為代表(參見《西索歐洲評論|<中國戰(zhàn)略>發(fā)布后,我們對朔爾茨訪華可以期待些什么》),其中把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尋求在對華接觸中“降低風險”,甚至認為與中國進行教育和學術交往也存在風險。所有種種“庸人自擾之”式的干擾,在特朗普重回白宮的背景下——比如已經傳來美國將再度退出《巴黎協(xié)定》的消息——實有重新審視的必要。默爾茨如果能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是否能夠繼承聯(lián)盟黨前輩人物科爾和默克爾的務實對華路線,促進中德攜手,續(xù)寫一段成功的故事?

(胡春春,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qū)域國別研究院“歐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負責人)

注釋:

[i] voi, Christian Lindner fordert Kehrtwende in Wirtschafts- und Finanzpolitik, 01.11.2024, https://www.zeit.de/politik/deutschland/2024-11/bundesfinanzminister-christian-lindner-grundsatzpapier-kehrtwende-wirtschaft-finanzpolitik; naw/dpa, Reaktionen auf Lindner-Papier: ?Neoliberale Phrasendrescherei”, ?Nebelkerze”, ?Scheidungsurkunde”, 02.11.2024, https://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christian-lindner-reaktionen-auf-grundsatzpapier-neoliberale-phrasendrescherei-a-ff298aa6-0689-4c76-8cc1-ce97e286b1c2.

[ii] isd, Das steht in Christian Lindners Wirtschaftswende-Papier, 01.11.2024, https://www.zeit.de/politik/deutschland/2024-11/christian-lindner-grundsatzpapier-wirtschaftswende-faq; Christoph Hickmann u.a., Das bedeutet Lindners provokantes Papier für die Ampel, 02.11.2024, https://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christian-lindner-das-bedeutet-sein-provokantes-papier-fuer-die-ampel-a-1ac5a1f8-2ba1-49d6-85b5-e2e66d94ae12.

[iii] Statement des Bundeskanzlers. Kanzler Scholz zur Entlassung des Finanzministers Christian Lindner, Mitschrift Pressekonferenz, 06.11.2024,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aktuelles/bk-statement-zur-entlassung-des-finanzministers-2319062.

[iv] https://www.wahlrecht.de/umfragen/.

    責任編輯:朱鄭勇
    圖片編輯:陳飛燕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