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葉嘉瑩丨如月映千川,一位燃燈者以自己照亮古典文學世界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
從1945年起,葉嘉瑩以一方講臺傳授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
出版品牌“活字文化”與葉嘉瑩有許多合作。受活字文化委托,91歲時,葉嘉瑩挑選了218首古詩詞,給孩子精心編選《給孩子的古詩詞》。
93歲時,葉嘉瑩在豆瓣時間開了古詩詞吟誦課《以樂語教國子·葉嘉瑩古詩詞吟誦課》,從吟誦的方法、聲韻之美、詩詞內涵等方面對300多首詩詞進行品鑒,并一一示范,這是93歲的葉嘉瑩首次系統(tǒng)地講述詩詞吟誦。
2020年,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后,葉嘉瑩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影片交織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表現(xiàn)了葉嘉瑩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活字文化根據(jù)劇組采訪資料整理成《掬水月在手》一書。
2023年,“中華文化新讀”第一輯推出,其中《興于微言:小詞中的士人修養(yǎng)》這冊是葉嘉瑩的作品,她在書中透過一首首經(jīng)典詞作,將傳統(tǒng)讀書人于小詞中折射出的隱忍持守、家國抱負詳盡呈現(xiàn),詮釋了“興于微言”的詞之特質。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截圖
憶葉嘉瑩,澎湃新聞專訪了活字文化總編輯李學軍。
【對話】
澎湃新聞:您可以回憶一下與葉嘉瑩老師的接觸中,她帶給您的印象嗎?
李學軍:我們與她交往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90多歲了,但是她仍然是生命力很旺盛的。
我們印象中有一年她摔了一跤,后腦勺著地,她后腦勺就皮下出血,后來中醫(yī)給她看了以后給她抹了藥,結果她抹藥的地方的白頭發(fā)就變成了黑發(fā),當時我們都覺得她特別神,她的一生似乎都充滿了這種我們尋常人所沒有“如有神助”的傳奇的瞬間,充滿了象征性和神秘性。
她2014和2015年的時候還可以來北京講課,而且她95歲之前還都是站著講課的,她說她一輩子都一定要站著講課,她那時思維都仍舊非常敏捷,我們當時就覺得她過百歲一定沒有問題的。
澎湃新聞:葉嘉瑩老師在“活字文化”出了幾本書,您可以回憶當時出版這些作品時與葉嘉瑩溝通交往的歷程嗎?
李學軍:最早是出版《給孩子的古詩詞》,當時與她交流比較多,她差不多一個暑假的時間就把這本書編完了,她反對支離破碎地一個字一個字去解讀古詩,她很強調詩的完整意境,每首詩的節(jié)奏、從頭到尾吟誦下來的連貫性,她自己講詩也是這樣整體講解的。注音部分,葉嘉瑩從古詩韻律來讀詩,古音中一些入聲字跟今天普通話的發(fā)音不一樣,按照現(xiàn)在的讀音,就不符合古詩詞的格律了,所以她也反對注音。
之后我們接到家長們對于這本書的反饋,我們又去她家里,拍了她講解這本書的音頻,她把218首古詩詞全部誦讀講解了一遍。九十二歲的葉先生,每次講解、吟誦一個小時,前后錄制了十多次,終于把全書錄制完。

《給孩子的古詩詞》書封
澎湃新聞:我們也知道葉嘉瑩晚年就古典文化推廣、詩詞的吟誦等做了很多工作。
李學軍:是的,她很想做吟誦,把古典詩詞傳承下去。
我記得她在九十多歲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吟誦留下來?!彼郧霸谡n堂上,在她受教育的時候,學古詩詞就是用吟誦的方式學的,但是后來教學的時候她就沒有再用吟誦的方式,因為吟誦像唱一樣,她就比較害羞,到了晚年,她意識到吟誦的重要性,并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澎湃新聞:席慕蓉說葉嘉瑩“她就是詩的靈魂”,她的為人、從教、寫作似乎都是一體的,非常自洽的。
李學軍:是的,她的家國情懷,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她的一生都是非常有信念感的,她一開始回國也是源于她的家國情懷,包括后來她捐贈了很多財產(chǎn)。我們去她家拍攝時看到她的生活非常簡單,她中午一般就吃剩飯,因為保姆就給她做一頓飯,她中午就把剩飯熱一點吃,她一直一個人生活,非常簡樸,但是她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古詩詞的這種信念和熱愛則是深入骨髓的。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截圖
澎湃新聞:我們也知道她的一生都很艱難。
李學軍:對,她一輩子其實很不順利,她在臺灣,先生出獄以后性情大變,她又要工作又要帶孩子養(yǎng)家,但是她沒有什么怨言地全部承擔下來。她的長女和女婿遭遇車禍,雙雙去世,對她來說也是很大的打擊,沒有很強的信念感是堅持不下來的。
澎湃新聞:您還能回憶起來,葉嘉瑩在《給孩子的古詩詞》等作品中所表達的對于古典詩詞的理念和審美傾向嗎?
李學軍:她非常重視詩歌的韻律,其次她想給孩子明亮的、美好的作品,那些積極的有能量的作品。葉先生一直堅信古詩詞中有感發(fā)生命的力量。
澎湃新聞:葉嘉瑩先生在你看來是怎樣一種存在?
李學軍:我覺得她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的象征,她一輩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做這個事情,她在大家的心目當中是一個燃燈者、一個發(fā)光體,用自己照亮了整個古詩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