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工雕極致,神火煉珍奇
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
聞香已入中都府,團品爭傳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吳中內史才多少,從此莼羹不足跨。
——宋代 梅堯臣
《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
宜興紫砂始于北宋,1976年在宜興陶瓷產區(qū)道窯建設工程中,發(fā)現(xiàn)羊角山古紫砂陶窯址和大量早期紫砂陶殘器,根據專家鑒定,這處古窯的燒造年代在北宋中期。從而成為紫砂始于北宋的實物佐證。

宜興窯址(宋代)

北宋 宜興羊角山紫砂殘片
南京博物院藏
宋代只是紫砂的原始初創(chuàng)階段,那時的紫砂壺器,用龍窯裸坯燒制,斷面呈紫紅色,常有火疵現(xiàn)象。據史料記載,真正的宜興紫砂壺在明代中期極為盛行,被譽為各種茶具中的上品?!皦匾陨罢邽樯希w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边@是晚明文震亨《長物志》中對壺的評價,文中所指的壺,即我們今天習慣上所稱的紫砂壺,或稱宜興壺。前者是根據材料稱呼,后者則是根據地名來稱呼。

宜興紫砂古龍窯遺址——前墅龍窯

明嘉靖 吳經提梁壺(柿蒂紋提梁壺)
南京博物院藏
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茶銚、茶瓶,磁砂為上,銅錫次之。磁壺注茶,砂銚煮水?!?/p>
清代 尤蔭《梅花石銚圖》
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明代 王問 《煮茶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陳鴻壽、楊彭年制 曼生提梁壺
海博物館藏
尤蔭的《梅花石銚圖》影響了很多人,陳曼生從蘇東坡、尤蔭的故事得到靈感與好友江聽香論壺,認為“器之要者首推銚”,并聽從江聽香建議,畫銚為型,在造型上進一步改進,并在壺上刻了“銚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的銘文。壺成,初名“銚梁”,后人稱為“曼生提梁”壺,又因銘文稱作“石銚壺”,也稱“尤蔭石銚”壺。壺身矮鼓,壺腹深且寬,壺流為彎流,提梁為分叉式。

笑櫻壺
圖片源自中國香港電影《破·地獄》劇照
宜興紫砂茶具,造型多變無窮,品種數(shù)以萬計,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占一席之地,且從古到今,長盛不衰,可謂是經久不衰的款式,能留傳下來的必是經典,能在數(shù)以千計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并流傳下來定有其出人之處。愛壺之人百看不厭,做壺之人百做不膩,“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一個“瓢”字,道盡了這把壺的玄機。

荒墨丨石瓢壺
圖片源自pixabay.com
石瓢壺大多身呈梯形,底置三足,蓋設橋鈕,這是此壺的三要素。流與把亦曲亦直,皆顯現(xiàn)簡樸大方之氣。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一個個虛虛實實、似有若無的三角形,也塑成了形態(tài)雅致、舒展挺拔、端莊穩(wěn)重、似翩翩君子的石瓢壺。

一把石瓢壺能藏多少個三角形?
“石瓢”又稱“石銚”,“銚”在《辭?!分薪忉尀椋骸暗踝?,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以前是金屬器皿,后衍生成為陶器,最早考證在大文豪蘇東坡《試院煎茶》中:“且學公家作名飲,磚爐石銚行相隨”。這時的“石銚”是指紫砂陶器。從流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

清嘉慶 陳曼生銘紫砂石銚式提梁壺
上海博物館藏
石瓢,成,曼生;絕,子冶;興,景舟。當之無愧的百變之王——石瓢,由紫砂界的不朽傳奇陳曼生始創(chuàng)。子冶石瓢,將書法繪畫與紫砂壺結合起來,稱“書絕、畫絕、壺絕”三絕。景舟石瓢,“壺藝泰斗”顧景舟所創(chuàng)石瓢風靡紫砂界,長盛不衰。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稱“石瓢三絕”,代表著石瓢壺高度的三把標桿之作。

清代 曼生石瓢,楊彭年制,陳曼生銘
上海博物館藏

清代 瞿子冶刻竹紫砂壺
上海博物館藏(圖1)

清代 瞿子冶刻竹紫砂壺
上海博物館藏(圖2)

清代 瞿子冶石瓢壺
南京博物院藏

相明石瓢壺 顧景舟制
圖片源自pixabay.com

顧景舟制 矮石瓢
圖片源自雅昌藝術網

顧景舟制 大石瓢
圖片源自雅昌藝術網

顧景舟制 子冶石瓢
圖片源自雅昌藝術網
嘉慶、道光時期,文人朱石梅也設計了一款石瓢。與曼生石瓢相比,石梅石瓢的鈕與把更加凸顯三角的造型,直嘴更加聳立,這款多了幾分清瘦的石梅石瓢,也更具文人的骨氣與清氣。

清代 朱石梅款申錫刻“香溫茶熟”石瓢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世事變遷,在新社會的和風中,石瓢以嶄新的姿態(tài)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觀復博物館順時推出了自己的文創(chuàng)石瓢紫砂壺和詩文詩意石瓢壺。簡潔實用、質樸典雅、剛勁中富于柔美,壺嘴外張直出,瘦勁挺拔,采用壓蓋式,蓋面平整,邊沿直中帶曲,正合壺口,上隆橋鈕,鈕孔珠圓,提拿適宜。








壺身裝飾書畫相依,正面取秋菊一叢,執(zhí)刀如筆,刀力有輕有重,深入淺出,不失墨意。另面書刻:“幽然見南山”,妙機其微,期以晉陶淵明靖節(jié)公之野逸,醍醐提壺茗飲之人。



壺身裝飾仍以刀筆刻繪為主,一側為詩文,一側為圖畫。書畫一側刻繪數(shù)株綻放的水仙花,斜刀入泥,刀隨指腕輕重變化,深入淺出,不失墨意。詩文一側刻:“清風徐來,沁我心脾”,“清風徐來”本為宋蘇軾《赤壁賦》中一句,連接一句“沁我心脾”,順理成章的增添超塵脫俗之感。紫砂雕刻藝術集文學、繪畫、書法,篆刻于一體,加上造型藝術,形成了一種獨特而成熟的紫砂藝術風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