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潘公凱任職復旦藝術研究院,奚源新獲評論獎
回顧一周藝術人物,在上海,復旦大學藝術研究院宣告成立,由知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潘公凱擔任首任院長;在倫敦,策展人佐伊·惠特利離任倫敦的當代藝術空間奇森黑爾美術館總監(jiān)一職。
寫作者奚源、王襦萱、迪倫·休、路易斯·善卡爾獲第十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10);藝術家白水作品《雨滴》在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展出;當代雕塑家朱勇的首次個展近日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展出。
上海|潘公凱
擔任復旦大學藝術研究院首任院長
12月8日,復旦大學藝術研究院宣告成立。根據(jù)建設方案,復旦大學藝術研究院將依托哲學學院建設,由藝術家、藝術教育家潘公凱擔任首任院長,學者沈語冰任執(zhí)行院長。

潘公凱
潘公凱,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浙江寧海,知名藝術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 。中國畫大家潘天壽之子。自1979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美術史論教學工作,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年6月至2014年9月,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歷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wǎng)》專欄作家、專家等。
藝術研究院將立足復旦深厚的人文底蘊,依托多學科交叉,囊括藝術哲學、美學、藝術史、文史研究、文博、新聞傳播等多個學科領域,圍繞“重新闡釋和建構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話語體系”“重新認識和闡釋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文化結構”“推動藝術與前沿科學的創(chuàng)造整合”三個領域,整合資源及力量開展跨學科、前沿性、高水平研究。藝術研究院將打造“跨學科藝術理論前沿研究平臺”“全球視野下中國藝術國際傳播平臺”“藝術批評與藝術策展人才培養(yǎng)平臺”“藝術公共教育社會服務平臺”以及“藝術理論、藝術家工作室孵化平臺”五大特色平臺。
倫敦|策展人佐伊·惠特利
離任奇森黑爾美術館總監(jiān)一職
自2020年1月起擔任倫敦當代藝術空間奇森黑爾美術館(Chisenhale Gallery)總監(jiān)的佐伊·惠特利(Zoé Whitley)將于2025年3月1日離職。美術館將于明年初開始尋找接替人選。惠特利尚未透露她的未來計劃。

佐伊·惠特利
在惠特利的領導下,奇森黑爾美術館為許多藝術家舉辦了個展,包括林頓·約翰遜(Rindon Johnson),他于2021年為美術館創(chuàng)作的作品被選入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尼基塔·蓋爾(Nikita Gale)和蓮·L·康(Lotus L. Kang)的作品被選入惠特尼雙年展;以及阿利亞·法里德(Alia Farid)、約書亞·里昂(Joshua Leon)、雷切爾·瓊斯(Rachel Jones)、伯努瓦·皮耶?。˙eno?t Pieron)等。
在加入奇森黑爾之前,惠特利曾于2019年在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擔任高級策展人。同年,她還擔任了藝術家凱茜·威爾克斯(Cathy Wilkes)在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英國館展覽的策展人。
上海|寫作者奚源、王襦萱、迪倫·休、路易斯·善卡爾
獲第十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10)
近日,第十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10)頒獎儀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舉行,并宣布斬獲大獎的為中文投稿者奚源;三位獲得二等獎的寫作者為來自英國威爾士的迪倫·休(Dylan Huw)、中國臺灣的王襦萱和英國倫敦的路易斯·善卡爾(Louis Shankar)。

一等獎獲獎者(中文投稿)奚源
一等獎獲得者奚源,弗吉尼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文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其獲獎文章為《終結之后的歷史:評“多元現(xiàn)實:1960—1980年代東方集團的實驗藝術》。

二等獎獲得者王襦萱(左)、迪倫·休(中)、路易斯·善卡爾(右)
二等獎獲得者王襦萱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之余從事編輯工作,其獲獎文章為《表里雙生的符合敘事:“三次哀悼練習”展覽評論》;迪倫·休,1996年生于英國阿伯里斯特威斯,他是一位作家和合作實踐者,現(xiàn)居威爾士西北部的卡那封,曾擔任Artes Mundi 10的期刊編輯,并廣泛撰寫當代藝術和電影方面的文章,關注藝術家電影與影像的流通。其獲獎文章《Seeing unclearly: on Nebula》;路易斯·善卡爾(Louis Shankar)現(xiàn)居倫敦,是一位作家、研究者、編輯和教師,其獲獎文章為《oh inch of nature!》
據(jù)悉,本屆國際藝術評論獎共收到中、英文稿件344篇。稿件作者來自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英國、美國和德國位居投稿量前列,澳洲、希臘及哥本哈根等地緊隨其后。其中,收到中文稿件148篇,涵蓋中國二十二個省市及地區(qū)。來自北京、上海及廣東的總投稿者占到了45%以上,所評展覽中,超過50%的展覽發(fā)生在上海與北京。中文投稿人以學生為最突出的中堅力量,其次為策展人和寫作者;收到英文稿件196篇,來自英國、美國與德國的投稿數(shù)占到英文投稿量的30%左右,澳大利亞、希臘及丹麥緊隨其后。英文投稿中,自由撰稿人占比22.22%,其次是策展人、藝術家和學生。
除了4位獲獎者之外,另有18篇中、英文投稿入圍本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所有22篇獲獎及入圍稿件將以雙語形式集結成年度文集,并于2025年夏季出版。
第十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10)由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上海久事美術館主辦,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愛丁堡藝術學院協(xié)辦,旨在推動當代藝術的獨立評論,匯集中、英兩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的優(yōu)秀評論,并促進藝術評論者的批判性思考、對話和研究。(陸林漢/整理)
邁阿密|藝術家白水
作品《雨滴》在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展出
2024年12月4日至12月8日,藝術家白水在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Art Basel Miami Beach)展出最新系列作品《雨滴》。

藝術家白水
白水,現(xiàn)居上海、中國香港,國際視覺和裝置藝術家。她以不設限的自我態(tài)度,在藝術中注入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將深入的思考轉(zhuǎn)化為極具體驗感和趣味性的藝術作品,同時也不斷塑成著創(chuàng)新、探索、先鋒的作品風格。通過手繪和AI數(shù)字繪畫技術的結合、拼貼技法以及創(chuàng)新綜合材料的運用創(chuàng)作出獨特的架上作品。

《雨滴》
《雨滴》是藝術家白水關于水之思考的延續(xù),這一次藝術家選擇了“雨滴”來繼續(xù)詮釋水的故事。根據(jù)藝術家對雨的觀察,《雨滴》全系列共七件裝置作品,描繪了雨滴從云層降落的七種不同形態(tài),雨滴的生命結晶在這其中,從天空落下的瞬間開始到墜落地面而后消散結束,雨滴的生命看似短暫,但水的生命不曾停息。
藝術家期待通過對雨滴的細致描述,能令觀眾所慣常持有的人類中心思維在此語境中漸漸消散。藝術家對自然界中物體——雨滴與人的尺度進行了置換,通過這種轉(zhuǎn)換,藝術家試圖引發(fā)另一種角度的思考,激發(fā)觀者對關于人與自然物、人與自身的關系的反思。
上海|雕塑家朱勇
個展“綻裂——朱勇作品展”開幕
上海油畫雕塑院第七屆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上海油畫雕塑院藝術家朱勇的首次個展“綻裂——朱勇作品展”近日于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開幕。

朱勇
朱勇自2009年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yè)便加入上海油畫雕塑院,成為雕塑創(chuàng)作室的專職藝術家。這些年來,他從一位青年學子成長為了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當代雕塑家。

展覽現(xiàn)場
這次展覽展出了朱勇的三十多件雕塑作品,涵蓋了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大部分作品是以裂為觀念和語言展開的與身體有關的具象雕塑,少部分作品是今年新創(chuàng)作的具有抽象意味的非具象雕塑。展覽學術主持、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江梅介紹:“回顧朱勇的‘裂’系列,從最初的以身體為表現(xiàn)主體展開,無論是表現(xiàn)身體的整體還是局部,大致來說都體現(xiàn)了結構、解構、再結構的生成關系?!选乃囆g處理讓身體發(fā)生蛻變產(chǎn)生了新的線、面、體,并組合成了新的視覺形象,呈現(xiàn)出另一種美感。這些新的視覺形象雖然來自于身體,但和身體相比,能給予人們產(chǎn)生更多想象的空間,既可以獨立抽象地去欣賞和理解這些‘裂’的形式和形態(tài),也可以很自然地與身體、生命等人文主題相關聯(lián),進而觸及到生與逝循環(huán)輪回的內(nèi)在深意?!?/p>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策展人、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館長傅軍介紹:“展覽呈現(xiàn)了朱勇兩個系列,一個系列主要借助于人體或者人體的局部,全面而又深入地展開對‘裂’這個雕塑語言的探索;另一系列,是在幾何形體上進行‘裂’的實驗。在去除具體形象的依托之后,聚焦于裂痕本身的形態(tài)、肌理和質(zhì)感。這個系列通過裂痕在不同材料媒介和色彩結合上的拓展,比如鋁板噴漆、樹脂著色、樹脂金箔、樹脂銀箔等等。將‘裂’作為解構物象的界線,通過開裂和重組后呈現(xiàn)出來的破碎之象,讓朱勇對‘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非常注重通過空間和燈光為作品營造特定的場域感和情境性。在這里,場景或現(xiàn)場不再是雕塑的陪襯和背景,而是作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由此,也決定了現(xiàn)場經(jīng)驗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上海|藝術家林天祿
個展“柔情蜜語”上海展出
12月7日,藝術家林天祿個展“柔情蜜語”在上海開幕,展覽展出十余件藝術家架上繪畫,同時呈現(xiàn)了林天祿的“絨花”系列與“momo”系列。

林天祿
林天祿生于1974年,1997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曾在海外多地舉辦多場個展?!叭崆槊壅Z”來自于面對作品可以感受到的心理體驗。林天祿擅長捕捉生活細微處的情感意義。他的作品多汲取于生活的場景元素和片段,經(jīng)過高度提取,表達出抽象的時空和記憶。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刻畫出逼真的毛絨質(zhì)感,整體表達出簡約又繁茂的觀感,給人以包容、舒適、蓬勃之感,充滿無窮生命力。

林天祿作品
“MOMO”是林天祿以母親飼養(yǎng)的兔子為原型創(chuàng)造的形象,它們有著類似兔子般的長耳朵以及毛茸茸、圓滾滾的身型,以柔軟的姿態(tài)面對著外界的不安與危險?!癕OMO”如此可愛的外觀之上,卻有著一雙如金屬般鋒利尖銳的眼睛。它們的眼中的世界,承載著藝術家對周遭事物的敏銳審視,也寄托著對于充滿童趣的美好歲月的懷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