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俗節(jié)日:三月三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共同慶祝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不同地區(qū)和民族的習俗與傳說各有特色。以下是關于“三月三”來歷的主要說法:

1. 上古祭祀與上巳節(jié)
? 起源:三月三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上巳節(jié)”,日期原定為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稱“上巳”),后來固定為三月初三。
? 習俗:古人認為這一天是“陽氣升發(fā)”的吉日,會舉行祓禊(fú xì,沐浴除災)、祭祀、踏青等活動,以祈求健康平安。
? 文獻記載:《周禮》《論語》中均有相關記載,漢代后逐漸演變?yōu)橹匾?jié)日。

2. 神話傳說與文化象征
? 黃帝誕辰:傳說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的誕辰,河南新鄭等地會舉行盛大的祭祖大典。
? 西王母蟠桃會:道教傳說中,三月初三是西王母舉辦蟠桃盛會的日子,各路神仙赴會祝壽,民間借此祈福延壽。
? 愛情傳說: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流傳“歌仙劉三姐”的故事,三月三成為青年男女對歌傳情的節(jié)日。

3. 多民族共同的節(jié)日
? 壯族“歌節(jié)”:廣西壯族在三月三以唱山歌、拋繡球、碰彩蛋等活動為主,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 侗族“花炮節(jié)”:貴州、湖南等地的侗族會舉行搶花炮、斗牛、踩歌堂等活動,寓意“求子祈福”。
? 苗族“蘆笙節(jié)”:苗族同胞跳蘆笙舞、賽馬、游方(戀愛社交),慶祝豐收和團結。
? 其他民族:瑤族、布依族、畬族等也有各具特色的三月三習俗,如瑤族的“盤王節(jié)”、畬族的“烏飯節(jié)”。

4. 現(xiàn)代傳承與意義
? 文化保護:多地將三月三定為法定假日(如廣西),推動傳統(tǒng)文化復興。
? 旅游與經(jīng)濟:節(jié)日期間舉辦民俗展演、美食節(jié)等活動,成為地方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
? 精神內(nèi)涵:三月三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親近自然、重視家庭與社群和諧的文化基因,也承載著驅邪避災、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
如果想深入體驗三月三,可以關注廣西桂林、云南文山、貴州黔東南等地的節(jié)慶活動,感受多民族文化的魅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