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師大教授陸建非:辯證看待“雙減”下的英語教學改革

茁壯君說
近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上海分會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陸建非以《準確辯證地看待和實施“雙減”政策下的英語教學改革》為題,闡述了自己對當前的英語教學改革的一些看法。
陸建非教授認為,“雙減”(double reduction)就是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目的是讓教育回歸本真目的,孩子要在學校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使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不能讓資本操作教育。(It aims to reduce the excessive homework load and after-school tutoring hours for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 capital restricted in education sector,education will return to its original purpose,children can hav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school,and personal growth will be considered more important than success.)

陸建非
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上海分會會長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
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文 | 陸建非
1 為何要“雙減”?如何理解“雙減”?
眼下這些問題持續(xù)升溫。我認為“雙減”的真正目的是:
1. 使教育回歸公益的本真和育人的真諦;
2. “雙減”是一個耗時費力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 “雙減”抓住了“課堂教學質(zhì)量”這個根本,教師的第一戰(zhàn)場是課堂,教好書是師者之天職;
4. “雙減”推進了人的全面發(fā)展,使“五育并舉”變得可能,激勵學生鍛造確定的能力,以應對不確定的世界;
5.“雙減”之后學生需要高質(zhì)量的家長陪伴,課后服務亟需轉(zhuǎn)軌,培訓機構改弦更張。
2 外國語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也是國家發(fā)展的利器
馬克思說過:“外國語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
外國語的學習教育在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如影隨形,善始善終,發(fā)揮著奇特而關鍵的作用。早期馬克思主義文獻譯介是促成建黨初心的一個重要原因,譯介者不但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帶到了中國,而且也淬煉自己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傳播者、實踐者。
1920年9月28日,上?!睹駠請蟆返浅觥锻鈬Z學社招生廣告》,事實上就是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起組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培養(yǎng)革命干部并冠名外國語的學校問世。校址在上海霞飛路漁陽里6號,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所在地。中國共產(chǎn)主義者要研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原著,保持與共產(chǎn)國際及各國共產(chǎn)黨的直接聯(lián)系,掌握外語,特別是俄語,必不可少。外國語學社既是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大本營,又是聯(lián)系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一座橋梁,在我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從1921年春季開始,學員們分批赴俄學習。中共第一批蘇俄留學生主要來自外國語學社,劉少奇、任弼時、汪壽華、羅亦農(nóng)、肖勁光、曹靖華等都是從這兒走出,踏上了赴俄的留學之路。正是學社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得這些革命者的日后事業(yè)厚積薄發(fā),大放異彩。
中國英語教育始于19世紀初在中國的英國傳教士,中國人自己的英語教育則一般以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成立為開端。到1903年,我國大中學校開始普遍開設外語課。新中國成立后,于1964年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guī)劃綱要》,首次在我國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語為我國學校教育的第一外語。
21世紀伊始,隨著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上海申辦世博會,國人學英語的第三次高潮已到來。中國目前至少有兩億人在學英語,以同一母語和同一文化背景學習同一外語而論,可謂人類外語學習史上之最。中國已成為“外語教學的超級大國”,能否成為世界英語教學強國,需各方努力。
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成就,其中英語普及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覷。擁抱地球,且不失民族特色融入世界,我們更需要外語的助力。
中國目前至少有兩億人在學英語,可謂人類外語學習史上之最,能否成為世界英語教學強國,離不開經(jīng)濟背景。
面對有聲音認為不應投入精力在英語上,我認為不智。提升英語熟練程度,被視為出口強國的必要前提。中國是外貿(mào)出口大國,3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取得很大部分靠的是人口紅利,其次是外貿(mào)紅利。現(xiàn)在卻把外貿(mào)紅利得益于英語這個重要事實給否認掉,不符合歷史事實。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的商業(yè)經(jīng)營難度指數(shù)發(fā)現(xiàn),在英語不是官方語言的國家里,英語熟練度越高,商業(yè)經(jīng)營越容易。各項分析都指向一個結論:能有效使用英語,是經(jīng)濟全球化和個人發(fā)展的要求。
此次英語熟練度指標與一系列社會經(jīng)濟指標進行了比較研究。比如,外向型經(jīng)濟的國家或城市,英語水平會高一些;小班化教學有利于外語教學??上胍幌耄“嗷哪J脚c學校設定的生師比相關,政府投錢越多,學費越高,生師比就越小。與其說這與教育觀有關,不如說與經(jīng)濟實力相關。
這些研究結論進一步強化了我們的一個共識,即語言及語言教育不能獨善其身,一定與經(jīng)濟、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這個經(jīng)濟緯度解釋了現(xiàn)階段我國的英語的水平和趨勢。
我認為,政府要營造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要向全球城市的方向發(fā)展,多種語言需共存共享。要成為真正的文化大國,不僅在于母語文化的博大厚實,更在于母語及文化的開放和包容。
英語學習的價值是由其語言使用的國際性而客觀體現(xiàn)的。16世紀末,莎士比亞活著時講英語的人還不足500萬,而今天把英語作為母語的人約有4億,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并經(jīng)常使用的人約有3.5億,把英語作為外語且能流利使用的人約有1億,有7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半官方語言,這些國家內(nèi)居住著約16億人。
據(jù)估算,跨入新世紀時全世界英語學習者至少達10億人,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語交際能力,世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經(jīng)常觀看用英語播出的電視節(jié)目,70%—80%的網(wǎng)站使用的是英語,輸入全球計算機網(wǎng)絡的經(jīng)貿(mào)信息有80%是以英語顯示的。歐洲自由貿(mào)易協(xié)會最終決定以英語作為其工作語言,盡管它的6個成員國無一把英語當作本國官方語言。
英語語言國際性的客觀事實已被廣泛認可,并成為人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理由。尤其在經(jīng)濟全球化驅(qū)動下,跨國度、跨民族、跨文化交際變得平常和必需,掌握一門共同語言成為當代人的必要素養(yǎng)。

3 絕不能忽略“布羅卡斯區(qū)現(xiàn)象”,詞匯量靠長期積累
學習英語并非是熟識一套外語語言知識,而是練就一種外語能力,以期實現(xiàn)順暢、得體、愉悅、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英語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是多重的。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指出,人類先天語言能力是生物遺傳的結果,語言學的本質(zhì)是認知心理學,而且最終是生物學的一個部分。作為言語獲得基礎的這種天生機制在后天必須及時地暴露在語言的反復刺激下才會被激活,而這個關鍵時段就在青春期之前。據(jù)科學實驗證明,人的大腦中有個“布羅卡斯區(qū)”專門負責語言功能,幼兒3至12歲期間學習語言直接儲存在此區(qū)域內(nèi),12歲之后學習語言,語言信息就無法直接儲存到布羅卡斯區(qū),只能存到記憶區(qū),使用語言時,布羅卡斯區(qū)必須和記憶區(qū)進行聯(lián)系。布羅卡斯區(qū)在人的幼年時期發(fā)展得非常靈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該區(qū)的靈敏性漸呈下降趨勢,所以3到12歲期間尤其是前半段,常被人們認為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
打通布羅卡斯區(qū)是學習語言的“捷徑”,但走捷徑并不輕松。真正要讓孩子把英語作為第二母語,形成母語思維必須得有科學的方法和大強度、高頻率、持續(xù)的刺激,真正作用于布羅卡斯區(qū),形成母語思維,因此,決不能把母語的學習方法和外語的學習方法完全割裂開。
我認為,目前學校教育要求的英語詞匯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到高考時還只有3000左右的詞匯量。如果要成為一個可以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學生至少需要達到6000個以上的詞匯量。如果再要做學術研究,那到研究生階段要達到10000個以上的詞匯量。
我國高考對英語詞匯的要求總體偏少,最高要求僅為3500個詞。而且,現(xiàn)在還有部分省市打算減少高考英語詞匯。但事實上,適度足量的英語詞匯是順暢有效交際的必要前提。1932年民國時期,高中就是8000個單詞的要求,日本的高中英語詞匯量是5900個,我國臺灣地區(qū)的高中英語詞匯是6600個,而俄羅斯高中英語詞匯是8000個。青少年的記憶儲存空間特別大,只要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和科學的詞匯學習方法,較大幅度地擴大高中英語詞匯量是可行的。
在16、17世紀的時候,英國一個普通農(nóng)民基本上500到800個單詞就可以與人交流了,但在“知識爆炸”的信息化時代,我認為至少要有8000個單詞才算初步具備專業(yè)學習和應用能力。
其實,低齡化的現(xiàn)象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了布羅卡斯理論的泛化影響,低齡并非越小越好,也有個適宜的低齡。說到家長走入應試化的誤區(qū),這是難免的,幾乎無人能獨善其身,不受到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影響和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熏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家長認為學習掌握英語是一種出人頭地的門道,拿著這塊敲門磚,可躋身精英社會,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誤導理念。
實際上,布羅卡斯區(qū)的打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無論是學母語還是學外語,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據(jù)權威統(tǒng)計,真正能實現(xiàn)無障礙地跨文化交際者只占學習者的5%左右。
我國的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既匱乏又不均衡,競爭異常激烈,家長抱著跟風從眾、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心態(tài)讓孩子盡可能早地學習英語,但絕大多數(shù)家長不懂外語,缺少時間督促孩子的學習,缺乏幫助孩子鞏固和強化課堂外語的課外通道。不同于母語,外語的語義場非常有限,一旦沒有持續(xù)的強化和刺激,外語學習就不會獲得好的效果。只有大量的記憶輸入,才可能實現(xiàn)少量的記憶輸出。記憶對英語的學習必不可少,學習外語就是同遺忘作斗爭。

4 不能把母語和外語割裂開來,“興趣”萌發(fā)自“習得”
母語和母文化的退化是“世界現(xiàn)象”,不能只怪英語。我們決不能把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淡化學習外語的功利性,運用母語“習得”的規(guī)律,不斷創(chuàng)設各種場景和方式,這是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而且必然是長期的艱辛探索和科學實踐。
隨著“深度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淺閱讀、泛閱讀、碎片化的閱讀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人們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功能退化,再也沒有耐心閱讀長文章,深入縝密的思考少之又少,這樣的學習慣性也會影響英語的學習。
實踐證明,如何打通教英語和學英語的屏障、課堂英語和生活英語的藩籬,這是一門大學問。實際上就是要疏通“學得”和“習得”的關系,盡可能在教學英語時,多采用一些“母語習得”的方法和途徑,這對于英語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在學習英語上存在哪些問題?
在應試化的背景下,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英語都是圍繞著教學計劃以升學考試為目的,并不是出于交流溝通的需要和興趣使然,這恰恰背離了語言學習的真諦。
從學習方法上看,中高考的英語是選撥的工具,沒有人和生活的意義,語言學習中很多隨意即興的交流往往是其魅力所在。“學得”與“習得”是不一樣的,“習得”更自然,更生活化,更習俗化,容易吸納,不易忘記。其實學習語言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而實現(xiàn)交際的基礎是無障礙的交流能力,需要孩子掌握豐富的詞匯量,至少要達到8000個詞的標準,而現(xiàn)在的高中生一般詞匯量在3500個左右,大學生即使到了畢業(yè)的時候能夠達到8000個詞匯標準的學生也不足一半,在語言溝通方面就存在著不小的阻力。
從思維方式上看,東西方人存在著不小的差異。西方人比較注重邏輯思維,而東方人比較注重辯證思維。學習英語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方式更加綜合化,既講辯證又有邏輯性。
由于所強調(diào)的思維方式不同,東西方人的關注重心也不盡相同。西方人更注重個人的自主作用,而中國人更看重環(huán)境對自己的影響,在觀察事物的視點上明顯不同。在思想方法上,西方人思維比較開放,而中國人比較保守。在寫作上外國人關注事情本身,而中國人關注語境。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不只是學習語言本身,我們還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彼此借鑒,相互關照的這種人文情懷也十分重要。
外語的學習是一種終身的學習,需要不間斷地強化,它不只是一種考試的工具,不要過于功利。
學習外語時應該讓孩子保持適度的壓力感和焦慮感,但要把握好度,還要注意營造寬松融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如何讓孩子和家長正確對待英語,如何在孩子小時候進行有效的英語啟蒙,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的興趣?
在學習中會發(fā)現(xiàn)女孩的成績往往要好于男生,這與我們目前的選拔機制有關系。女孩在語言學習上的天賦其實是優(yōu)于男孩的,女孩開口說話早,在表達上占優(yōu)勢。
對于語言學習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就會保持持續(xù)的關注度,也不會覺得累??梢圆捎谩耙郧樗┣椤钡姆椒ㄌ嵘⒆拥膶W習興趣,老師的作用時常是隱形的,關鍵在于要“蹲下來”和孩子對話,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系,對學生多采取“隱形”的指導,把課堂還給學生。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diào)動自己全身的熱情和激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故意地關照暫時居后的孩子,經(jīng)常給予孩子鼓勵。
我主張,比如作文的批改上要多給孩子提建議,讓學生自己修改,老師不要包辦或者大量地標紅批改,這樣無形中會使學生心理產(chǎn)生挫敗感,降低英語學習的興趣。
外國老師在作文的批改上頂多提出幾條修改意見,首先給予學生肯定。在我們課堂上老師往往不舍得表揚,批評的多。課堂上老師盡量不要評價孩子的對錯,多采取“同伴”評價,在現(xiàn)在的競爭關系中,來自學伴的肯定和表揚十分缺少。學生的相互評價有助于在可控狀態(tài)下營造合理競爭的氛圍,效果遠遠好于老師的評價。
在課堂上,要多給孩子展示、“露一手”的機會,如果學生可以用英語表述清楚自己的一件事是很了不起的,長期堅持自我表述對英語的表達幫助很大。
對于低幼孩子來說游戲?qū)τ⒄Z學習的幫助也是很大的。要提倡隨時隨地隨意的學習,在不經(jīng)意間習得的知識往往記憶深刻。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生活中學習英語的機會,比如商標上的英語單詞、藥盒上的英語說明,都可以從中吸納積累詞匯。一個單詞只有在不同的語境中見到過6至7次,才能真正地記住。
努力營造一種英語學習的氛圍,把主要的英語國家的地圖、報紙、雜志、錢幣、郵票、國旗等標志性東西在特定區(qū)域內(nèi)進行展示,讓孩子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傳統(tǒng)。
氛圍的營造可以讓孩子產(chǎn)生文化的認知感和刺激感,同時還應加入國外的體育活動進行體驗。興趣應是多方位持續(xù)性的刺激。
當孩子興趣處于低潮時也不要逼迫他,可以采取適當?shù)姆潘?,等到適當?shù)臅r機再調(diào)動起來就好。
多鼓勵孩子體驗多重感官的刺激,多看外語的動畫片、電影等,能看懂外國的電影是很不簡單的,既增添了學習的有趣性,同時還可以鍛煉孩子聽說讀的能力。眼下開展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中英文辯論、電影雙語模仿秀、英語播音秀、演唱中英民族、民俗歌曲等,都是練就語言交際能力有效載體和形式。
英語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交流、獲取信息,還對人的智力發(fā)展、較早融入國際社會、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等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