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雙城記|姚洋:為什么我決定離開北京,開始滬漂新生活
【編者按】:2025年7月,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原院長姚洋正式加盟上海財經(jīng)大學,擔任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院長。近日,姚洋在一期視頻節(jié)目中講述在北京工作生活四十多年后選擇“滬漂”的緣由,對北京和上海、北方與南方的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引發(fā)大量關注和討論。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白彤東作為“流落上海的北京人”撰文與姚洋商榷,從不同的視角對“京范兒”進行了解釋。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刊發(fā)兩位學者的“雙城記”,以期在這場不同地域、不同學科的交鋒中呈現(xiàn)城市精神的豐富與多元。其中,姚洋的“為什么我決定離開北京,開始滬漂新生活”一文由作者本人根據(jù)視頻文字稿增補改定而成。
我們要開始滬漂了。很多人都問我,你真下這么大的決心嗎?你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要換個地方?
的的確確,和我同齡的那些人,都已經(jīng)開始準備退休,在家含飴弄孫了。我為什么還要從北京搬到上海來,重新在一個新的城市生活呢?
我想有幾方面的原因吧。第一個方面原因,就是我自己小時候是在江西長大的,盡管后來考大學是從西安考的,但是兒時的記憶總是在腦海里回顧,很多飲食習慣事實上還是南方的。比方說去吃飯,如果有臘肉,我是忍不住的;如果有年糕,我是忍不住的。有一次在臨港開會,最后一餐晚宴,準備了兩桌,但只來了一桌的人,兩桌的菜合到一桌,其中一道是螃蟹炒年糕,兩盤里的年糕基本上都被我吃了。所以,我自認為還是一個南方人,希望有一天回到南方來生活。
另一方面,我太太也希望到南方來生活,因為她讀書是在浙江大學,然后小時候又經(jīng)常到上海來。我們非常喜歡上海這個地方,總是想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搬到南方來生活,搬到上海來生活。以前我太太沒有退休,搬動不方便;現(xiàn)在她退休了,我們就可以搬動了。
希望有朝一日回到南方,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如果從1982年上北大算起,我在北京已經(jīng)待了40多年。但是說實話,這40多年以來,我從來沒有愛上北京這座城市。什么原因呢?我理性地思考一下,覺得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北京城市太大,不適合人居住。說實在的,你在北京想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你是走不到的。比方說我們住在海淀,離我們家最近的地鐵站要走15分鐘,但走這15分鐘路上的變化很小,你會覺得沒走過什么地方。但是你在上海,如果走15分鐘,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街景,好像走了很長的路。這個感受是不一樣的。
在北京,你如果想去什么地方轉一轉,你一定得開車,或者坐公交。北京的路是為汽車準備的,而不是為人準備的。在北京過馬路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很多地方需要先過到中線,然后等下一個綠燈再過另一半。北京越建越大,從二環(huán)、三環(huán),四環(huán)、五環(huán),直到六環(huán),甚至有人說還有七環(huán)。北京的通勤的距離越來越長,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怎么走都得要一個小時。
沒有喜歡上北京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我不太喜歡北京的那些建筑。北京的建筑說句實話都是大而無當,好像看起來很威嚴,但是非常的不實用,非常的不接地氣,不適合人的尺度。
比方說首都機場T3航站樓。剛修建起來的時候,我一走進去就感覺那實在是太空曠了,我個人就變得極其渺小。北京所有的建筑都是追求這種宏偉、宏大,但是不把人當一回事,不適合人的尺度。
其實這和北京的所謂的皇城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我的導師第一次來北京,我就請一個學生帶他去故宮去看一看。外國人來了,總想去故宮看一看?;貋碇?,我就問他,我說你感覺怎么樣?他是說到了太和殿,他就感覺要跪下來。我說那就對了,皇帝就想讓你到了太和殿就要跪下。
在古代的時候,天安門廣場是個非常狹窄的廣場。大臣們早晨三四點就起床,睡眼惺忪坐著牛車,到了正陽門那里,就要下車,然后走進去,等到走到了太和殿,他也走累了,剛好撲通一下跪下。這就是所謂的北京的皇城文化。那些建筑也繼承了北京的皇城文化的那種范兒。
第三個原因——我在這里可能要得罪北京人了——我非常不喜歡北京人的那種文化。每個人都是大老爺們兒范兒,說的都是很宏大的事情,什么都是渾不吝。但是事實上和他一交往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是感情用事,不用理性去思考。
芝加哥大學一位心理學家學生時代曾經(jīng)在中國待過很長時間,他在中國做過幾個著名的實驗,看中國的麥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之間的差別。他的結論是,麥作文化的人更加個人主義,而稻作文化的人更加集體主義。麥作文化就是北方文化,稻作文化就是南方文化。但是,北方的個人主義帶著一種匪勁兒,大概和北方長期處于游牧民族和漢族的戰(zhàn)場上、動蕩不安有關。
……
總而言之,我們來到上海,非常興奮,希望在上海開始我們新的人生。其實,我太太和我在過去的20多年里,也是走南闖北。我們經(jīng)常到國外去訪問,到一個地方又重新安一次家。實際上,我們在西安也不覺得是故鄉(xiāng),因為我們是廠礦子弟,工廠都是全國各地遷過去的,和西安當?shù)氐幕雍苌?。所以,我們已?jīng)習慣做家鄉(xiāng)里的“異鄉(xiāng)人”。這次我們來上海安家,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但是對我們來說,好像也沒有那么大的差別。
我非常喜歡蘇軾,非常喜歡蘇軾的那句詩: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只要你心在這里,這里就是你的家鄉(xiāng)。上海會變成我們另外一個家鄉(xiāng)。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