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筆墨承古韻,荷影寄新情 王家訓的寫意詩學
荷花入畫,自古便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圖騰。從徐渭的狂放潑墨到八大山人的孤高清逸,荷花在筆墨間承載著千年文脈。當代畫家王家訓的寫意荷花,既承續(xù)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精神內(nèi)核,又以鮮活的生命感與時代性,為這一經(jīng)典題材注入了新的意趣。

觀王家訓的荷花,最動人處是其筆墨的“活”。他畫荷葉,喜用大筆潑墨,墨色在宣紙上自然暈染,濃處如積雨,淡處似流煙,干濕相濟間,荷葉的筋脈與翻卷之勢便躍然紙上。這種“寫”而非“描”的筆法,正是寫意畫的精髓——不執(zhí)著于形似,而著力于神韻。

他畫荷花,則多以中鋒勾勒,花瓣或飽滿如凝脂,或纖瘦似含露,墨線剛柔相濟,既見骨力,又顯柔情。偶以淡赭、淺粉點染,不事濃艷,卻如晨露映霞,清氣撲面。

王家訓的荷花,從不孤立存在。他常于荷塘中添幾只游魚、一對蜻蜓,或幾筆蘆葦、數(shù)點苔石。這些“配角”看似隨意,實則暗藏巧思。游魚用焦墨輕點,尾鰭一帶便有戲水之姿,與荷葉的厚重形成虛實對比;蜻蜓以細筆勾翅,停在花苞上,似動非動,為靜謐的荷塘添了幾分生趣。他尤擅留白,水面常以空白代之,讓觀者在想象中補足波光粼粼的意境,所謂“計白當黑”,正是如此。

更難得的是,王家訓的荷花里有“人”。他畫的荷塘,不是高居廟堂的清供,而是帶著煙火氣的自然。有時是雨后荷葉上的水珠滾落,有時是秋風中殘荷的倔強挺立,有時是盛夏荷花盛放時的熱鬧鮮活。這些畫面里,藏著他對自然的觀察,也藏著他對生活的體悟——荷花的“潔”,不在孤高,而在身處污泥中的從容;荷花的“美”,不在一時盛放,而在從含苞到殘荷的生命全程。

從傳統(tǒng)文人畫的“托物言志”,到當代語境下的“觀物寄情”,王家訓以筆墨為橋,讓荷花這一傳統(tǒng)題材有了新的生命力。他的畫里,有放逸、有清簡,有屬于他自己的溫潤與通透??此暮苫?,如同在喧囂中遇一方荷塘,既能感受到筆墨的力量,也能觸摸到生命的溫度——這或許就是寫意畫最動人的魅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