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綠色上海,邁入“千園之城”

白浪 設計
上海已邁入“千園之城”。
今年6月建成的西岸自然藝術公園,是上海的第1000座公園。截至目前,上海公園總量已達1013座,其中城市公園522座、口袋公園371座、休閑森林公園119座、主題公園1座。
近年來,上海的公園建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從2020年的406座,到2021年的532座,2022年的670座,2023年的832座,再到2024年的973座,2025年6月突破1000座。綠色,正在這座城市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
上?!扒@之城”建設目標提前實現(xiàn),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早有謀劃。根據(jù)《上海市生態(tài)空間建設和市容環(huán)境優(yōu)化“十四五”規(guī)劃》,到2025年,上海的公園與城市將更加開放融合,全市各類公園數(shù)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環(huán)+五小環(huán)”環(huán)城生態(tài)公園帶體系基本形成。
而上海的雄心遠不止于此。在上海634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未來十年還將持續(xù)發(fā)力,力爭到2035年建成2000座公園,進一步織密城市綠色網絡。
為人而建、為人所享。公園數(shù)量增長的同時,質量也在提升。越來越多的公園逐步“拆墻透綠”,與城市街區(qū)無界融合;免費敞開大門,從延長開放慢慢轉向24小時開放;積極聽取市民意見,不斷優(yōu)化和拓展功能與服務,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上海城鄉(xiāng)公園總數(shù)量已經達到1013座。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千園”從何而來?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千園”建設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稀缺的土地資源,尤其是中心城區(qū)。為此,上海各區(qū)積極挖掘邊邊角角,見縫插針地建設口袋公園。
董家渡會館街隱藏著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商船會館,依靠會館,這里打造了一處江南園林風格的口袋公園。小橋流水、亭臺相望,在摩天樓的環(huán)抱中辟出一片靜謐天地,成為辦公族午間散步的理想場所。
在黃浦區(qū)新天地地鐵站旁,居民沒想到,一處曾經擺滿地鐵設施、工作用房的地塊,經過打造竟生出漂亮的小花園,人氣旺盛。紅磚步道蜿蜒于草坪與花卉之間,座椅散布,天氣晴好時,周邊老年居民常常在這里坐上一下午。
挖掘綠地空間并不容易,上海想出了新招,鼓勵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共享。單位附屬綠地指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用地范圍內的綠地。

種植多個玉蘭品種的“玉瀾園”?!敖袢臻h行”微信公眾號 圖
今年7月,閔行區(qū)政府通過“拆墻退界”的方式,將機關大院東側約2900平方米的附屬綠地改造提升后,打造為種植多個玉蘭品種的“玉瀾園”,向公眾24小時開放。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已開放單位附屬綠地162個,改造成口袋公園47個。
單位附屬綠地也從“一個單位開放”走向“片區(qū)式開放”。浦東圖書館的附屬綠地,原本和鄰近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有圍欄阻隔,經過開放改造,浦東圖書館、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浦東文化藝術指導中心、浦東城市規(guī)劃和公共藝術中心以及旁邊的錦繡文化公園實現(xiàn)全面貫通,形成無界融合的公共空間。
上海市區(qū)的口袋公園星羅棋布,外環(huán)綠帶上的公園建設也在串珠成鏈。自2021年全面啟動環(huán)城生態(tài)公園帶建設以來,今年環(huán)上50座公園將全面完成。

上海西岸自然藝術公園。視覺中國 資料圖
緊貼外環(huán)和黃浦江的西岸自然藝術公園,一開放便成為“滬上遛娃勝地”,這也是上海第1000座公園。公園在核心區(qū)營建了3公頃的“森蟲秘境”,各種仿生昆蟲形態(tài)的游樂設施,如“蠶寶寶”樂園、“千足蟲”躺椅等,深受孩子們喜愛。這里還有大片的向日葵、江南園林風格建筑,可滿足不同游園需求。
公園如何服務更多人?
2024年夏天,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公園——世紀公園實現(xiàn)24小時開放。公園陸續(xù)拆除3000多米圍墻,通過綠化提升與花境營造,使街景與園景相互滲透。從對面的浦東圖書館到公園,過去要繞道10分鐘,如今只需過一條馬路。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世紀公園。視覺中國 資料圖
拆墻透綠,讓公園與城市肌理無縫銜接,也讓公園離市民生活更近一點。這幾年,人們熟悉的老牌公園,比如中山公園、魯迅公園、和平公園、復興公園等陸續(xù)拆墻破界,真正實現(xiàn)“春色滿園關不住”。
“公園要不要24小時開放”一度備受關注,尤其在夏夜,一些市民喜歡夜間游園,清凈、涼快、只有晚上才能閑下來——這些需求被聽到。街道通過組織市民大討論,把治安問題、噪音污染、管理經費等難題擺上臺面。經過充分討論,公園不斷優(yōu)化開放措施,尋找滿足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約數(shù)。目前,上海24小時開放公園數(shù)量達到858座。
公園管理也朝著精細化方向發(fā)展。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本市公園綠地開放管理的指導意見》將于9月1日起施行,具體內容涉及規(guī)范入園車輛管理、細化帳篷區(qū)管理、加強寵物入園管理、完善夜間配套服務等。比如綜合考量游客需求和安全問題,公園將科學核定帳篷區(qū)最大承載量,實行動態(tài)控流管理;保障24小時開放公園游客如廁需求,園內至少有一座廁所實現(xiàn)24小時開放。
公園綠地的建設不僅在數(shù)量、空間和時間上突破,更在質量與文化內涵上持續(xù)提升。
黃浦區(qū)“環(huán)復興公園藝術季”、靜安區(qū)“2024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等已成為公園品牌活動;市民園藝中心不斷增多,為市民提供園藝展示、科普教育、實踐體驗與知識培訓。
“千園之城”的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人而建、為人所享。公園的規(guī)劃、建設與運營過程中,市民是重要的參與者和評價者,而非旁觀者。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視覺中國 資料圖
黃浦江邊,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雙子山”備受矚目,其建設靈感就來自市民的“金點子”——彌補上海市中心無山的遺憾。如今站在“雙子山”頂上,可俯瞰城市天際線、盧浦大橋、南北高架及黃浦江兩岸風光。值得一提的是,這片區(qū)域原本商業(yè)開發(fā)價值估算高達數(shù)千億元,最終成為向所有人開放的中央公園,正是上?!鞍炎詈玫馁Y源留給人民”的生動見證。
閑暇時逛公園,賞花、散步、觀鳥、遛娃,對上海市民而言幾乎是觸手可及的尋常樂趣?;厥?011年,全市公園僅有153座;而如今,“千園”在量和質上都實現(xiàn)了跨越,這背后正是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努力。未來,2000座公園,讓城市在公園中生長,正變得可感、可期。

上海復興中路的口袋公園“追夢園”里,植物種類繁多,花境與步道參差分布。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