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的藝術家們|93歲夏陽:漂泊半生,何以定居上海
1932年出生于湖南,幼年遷居南京,十多歲移居臺北,再從巴黎到飄泊紐約,到二十多年前定居上海。這既是現年93歲的藝術家夏陽流徙的軌跡,也是繪畫的軌跡——走過現代藝術的前沿,見證過抽象與觀念的風潮,晚年回歸上海,通過借鑒民間藝術與當代材料,探索中國現代藝術的可能性。
澎湃新聞“上海的藝術家們”欄目,近日來到夏陽位于上海西郊龍柏有著尖屋頂的畫室,這里同時也是夏陽的生活居所——自2002年開始,夏陽已經在此生活創(chuàng)作了23年。

現年93歲的夏陽、戴著手繪的帽子在畫室(兼住所客廳)中。
“幼離金陵、避東寇烽煙。長河逆上、家園空荒,復危登寶島。海外浪跡、數七十年生涯,大抵是搶吞苦果;
暮入申城、尋西潮余響。兩洋波歇、邦國初興,乃定居滬濱。中土放心、攬十二樓殘月,卻也算倒吃甘蔗?!?/span>

夏陽的《打油詩》講述自己的經歷(2002年作,2006年改一字)
這首打油詩,是2002年,70歲的夏陽講述自己顛沛流離的經歷。也正是這一年,他購入地處上海西部的一處公寓、移居上海,此后便未曾離開。
2025年是夏陽在上海生活的第23年。初秋時日,《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來到這間位于城市一處公寓頂樓的畫室。
上電梯到公寓11樓,再步行到頂樓的12層,進入畫室(客廳),93歲的夏陽便笑盈盈地展示自制的、如舞臺堂幕式的“畫架”。當他拽下繩子,畫布驟然升起,頓時讓人明白了捐贈給美術館的那些高4米的畫是如何完成的,而這間公寓尖頂的高度,目測已超過四米。

夏陽可拉起升高的自制畫架,目前正在創(chuàng)作的是楊香打虎救父的故事。
“我現在是天天不畫,有時畫一畫?!毕年柮枋鲎约籂顟B(tài)時調侃說,“我很少出門,就在陽臺上動一動,澆澆花。”隨即帶著澎湃新聞記者去往陽臺,那里種有草木,可以遠眺城市天際線。陽臺上釘著兩個建筑構件,一個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木雕牛腿,一個來自紐約蘇荷區(qū),是他離開紐約時,撿來的紀念,“也是唯一與蘇荷區(qū)有關的紀念品了”。

陽臺上兩個建筑構件,一個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木雕牛腿,一個來自紐約蘇荷區(qū)。
對于為什么選擇定居上海,夏陽以“都是緣分”概括——他說是因為當時大陸的房價比臺北便宜,找了不少地方,最后還是喜歡上海,而且上海油畫家殷雄介紹他找到了這處位于頂層、有足夠層高的公寓,“當時一眼看中,就是因為這個高度”。
而這一住,就是23年,從70多歲,一直住到93歲了,“九十幾歲還想什么事情?沒有事了,那現在就畫點畫?!毕年栒f。
夏陽說他沒怎么畫過素描,基礎造型能力比較差,他說現在所謂的寫實完全不準確,應該叫“仿實”。

夏陽與“事緩則圓”的雪碧瓶
說起近期的創(chuàng)作,他樂呵呵地拿出一瓶寫著“事緩則圓”四個大字的雪碧瓶,里面裝著丙烯顏料稀釋劑,他說“事緩則圓”是他做事的態(tài)度,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秘籍”。

2025年初,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夏陽個展“老樹新枝”,展覽源自夏陽捐贈的130件當代藝術作品。
近年來,夏陽陸續(xù)向多家國有美術館捐贈大量作品。僅2025年,他先是捐贈130件(自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作品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這些作品在年初的展覽“老樹新枝”呈現,觀眾得以看到了藝術家如何建構自己的視覺語言和視覺敘事。4月,在南京金陵美術館“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夏陽藝術展開幕式上,他又無償捐贈了89件作品給故鄉(xiāng)。緊接著,在多次向上海美術館捐贈后,夏陽以展覽“吾心安處——夏陽的藝途與歸棲”為契機再一次捐出大量作品。而在夏陽畫室的桌面上,隨意擺放的,還是一些其他捐贈事宜。
上海美術館“吾心安處——夏陽的藝途與歸棲”展覽現場
從1950年代跟隨李仲生先生學畫,到1960年代動身赴巴黎和紐約,到1992年移居中國臺北、2002年定居上?!瓘木€條、到結合書寫字符的神秘主義抽象畫法,到“毛毛人”,再到融入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作……一件件作品講述著他在人海的浮沉。
基本功是束縛,李仲生是火種
“‘寫實’不是主義,只是一種技術。中國有寫意、寫真、寫生,再來個‘寫實’不行,只能叫仿實——模仿真實?!?/span>

夏陽,《李仲生老師要去咖啡館上課》,2022年,布面丙烯、剪貼紙本
談及藝術之路,夏陽首先提到的是老師李仲生(1912-1984)。李仲生是決瀾社(1932年成立于上海的現代美術團體,1935年解散)最小的成員,也是中國臺灣抽象藝術的先驅。他曾留學日本,師從藤田嗣治學習西洋現代藝術,其同學金煥基是韓國的現代繪畫之父。然而,李仲生在臺灣卻生活拮據,以教授畫畫謀生。夏陽也因此入臺北“安東街畫室”隨李仲生學畫。

左起:李仲生、陳道明、李元佳、夏陽、霍剛、吳昊、蕭勤、蕭明賢于員林合影,攝于1956年。圖片由藝術家惠允。
那是1951年,當時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藝術教育的主流是保守的學院派,扎實的素描基本功是走入藝術的必經之路。在李仲生的畫室,雖然也畫石膏像,卻反對基本功,認為基本功會束縛創(chuàng)造力。更多的時候,李仲生關注線條和動態(tài),以及現代藝術的理念。“他沒事聊天,常念叨‘寫實就不造型,造型就不寫實’?!毕年柣貞浾f,“他也會講藤田嗣治,我們畫速寫,用線條畫,各種試驗?!薄斑@是我們受的教育。我們搞現代派,因為李仲生教了這,我們就是繼承了這種觀點?!币舱且驗槔钪偕?,“我們才腦子開了竅”。

1955年,夏陽的線條習作。
走了世界大半圈、到過西方當代藝術最前沿,夏陽更為認同當年李仲生的觀念。“基本功是工匠的訓練。西方沒有工匠畫、文人畫之分,學徒是為了能畫像。所以,當發(fā)明照相機后,西方藝術推翻基本功,開始現代化?!?/p>
上海美術館“吾心安處——夏陽的藝途與歸棲”展覽現場,左為《綠臉人像》,右為《蒙娜麗莎(粉臉)》
當他1968年從巴黎到紐約時,發(fā)現此地幾乎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畫”,到處是觀念藝術、裝置、攝影拼貼。只有“照相寫實”還用手畫,所以他畫了一系列“照相寫實”的作品。但他并不認同“寫實”的說法,他認為“寫實”只是一種技術,“只能叫仿實——模仿真實。中國有寫意、寫真、寫生,再來個寫實不行,‘寫實主義’更無從提起。”
其中,捐贈給上海美術館的《辦公室里的卡普先生——中國畫家最好的朋友》是“照相寫實”系列中的特例。畫中主角是上世紀80年代末活躍于中美藝術交流的美國畫廊主,但畫中人因動態(tài)模糊而難以辨認,其身后是由滴彩與條紋構成的抽象畫,前景桌面是一尊躺臥的古典女性雕塑,桌面上的銘牌更暗示人物身份。這件作品雖為人物肖像,卻遠離傳統(tǒng)的紀實邏輯,“攝影延遲”的處理方式讓人物難以識別,而成為一個“系統(tǒng)性角色”的象征。

夏陽,《辦公室里的卡普先生——中國畫家最好的朋友》,20世紀80年代末,布面油畫
“我第一張就畫了畫廊老板,因為他是很有名的。雖然,人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通過背景可以知道是誰。但是我找不到第二個了,所以這一系列,就這一張?!毕年柣貞浾f,也是他回到“毛毛人”創(chuàng)作前最后一張大尺幅的照相寫實主義作品。
畫面中,不強調基本功,也沒有刻意炫技。夏陽一筆筆處理著人物、靜物與材質?!皩懮欢ㄒM去、硬畫才有味道。但這個味道一般是看不見的?!?/p>
夏陽,《都市之鳥》
一生漂泊,70歲后定居上海
“我們從小就很苦,苦也就習慣了哦”
夏陽1932年生于湖南,兩歲隨祖母回故鄉(xiāng)南京。雖然出身于書香世家,但從小父母雙亡。五歲因為戰(zhàn)爭逃難,從南京到蕪湖、到漢口,再從漢口逃到四川,在貧困中坐木船回南京。因為師范不花錢,且有補貼,中學就讀于南京市立師范學校。當時老師給他紙畫畫,他就釘一個小本子,一直畫。
1949年隨軍隊赴中國臺灣,投靠叔叔何凡(夏承楹)和嬸嬸林海音。后隨李仲生學畫,1955年,與蕭勤等辦“東方畫展”(東方畫會)。1963年,他只身踏上歐洲的航船,先抵達馬賽,再火車到米蘭?!霸诿滋m我就跟蕭勤研究,他說到巴黎會很苦,但是在那里出名是世界級的,在意大利,地方性。其實他也是亂扯。我說好,我就去了,苦就苦,那一個人就跑去了?!?/p>
1963年,夏陽即將踏上歐陸之旅,臨行前嬸嬸林海音(右1)、叔叔夏承楹(何凡)(左1),與親友們前來送行。
在巴黎,夏陽棲身于一個越南華僑開設的旅店閣樓內,并替他打工?!笆裁炊甲?,倒垃圾,修電線,最危險是爬到房頂修房頂?!毕年栆贿吤枋?、一邊比畫,“我要提著柏油跟火爐,從七樓房頂的斜坡爬到另一個房頂,那個時候只要有一點心慌就下去了。我反正糊里糊涂的,全身是油漆,覺得很神氣,也不覺得苦。”

1960年代,夏陽巴黎的畫室一隅。

夏陽在巴黎發(fā)展出“毛毛人”系列。
夏陽的“毛毛人”系列起源于他與蕭勤關于藝術的書信探討,因為寄不起照片,他只能通過蕭勤用極小字寫在郵箋上的文字來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潮流,并“根據他的文字想象來畫。”后來,“又產生單色主義,我也根據他這個,畫了很多細線,很多符號一樣的東西?!钡搅税屠韬?,夏陽進一步嘗試將粗線與細線、抽象與具象混合,創(chuàng)造出既具象征性又抽象化的人物形象,這種不確定性,似乎把漂泊與孤獨、身份模糊與荒誕感具象化。

夏陽,《森林》(巴黎時期最早抽象畫),1964年,布面丙烯、水彩

夏陽的一件作品中,寫著“去歐洲揣著130美元”
因為巴黎太苦了,有兩個朋友去了美國紐約,生活“好多了”?!耙驗椤枚嗔恕@三個字,我們一個個就到美國去。那時候美國也等于當代了?!闭缜拔乃?,夏陽在美國更多進行失焦人物與超寫實街景的創(chuàng)作,但他是為數不多直接參與二戰(zhàn)后紐約作為世界藝術中心從60年代到70年代蓬勃發(fā)展時期的華人藝術家。

夏陽于紐約的工作室大樓外觀一景。
1987年,夏陽的創(chuàng)作再回“毛毛人”系列,相比三十年前,融入了更多關公、門神等民間藝術的元素。1992年,夏陽離開紐約蘇荷區(qū)回中國臺灣,住在北投。福建、臺灣等地廣泛流傳的民間藝術形式“獅子銜劍”,被他以個人抽象語言化為諸多變化,一再呈現。

夏陽,《獅子》,2018年,雕塑
十年后(2002年),夏陽定居滬上。
“當年我們離開大陸,也不是一種選擇。沒有飯吃了?!比缃窕氐缴虾#幌年柗Q為“緣分”。
近年來,夏陽的創(chuàng)作顯得更加輕松。他常常描繪風景、花鳥、山水與人物,帶著一種返歸本真的自在感。在這些作品里,經典的文人畫意象與鮮明的民間藝術元素彼此交織:水墨的山水間,時常閃現出類似剪紙、皮影或年畫的圖像結構;西方繪畫的材料與肌理,又與中國傳統(tǒng)的寫意筆法相互疊合。

夏陽,《山水五》,2018年,布面丙烯及剪貼
目前,夏陽正在畫的是“楊香打虎”,這是一個中國民間故事。他計劃在邊上題字為“楊香說:要吃我爸,掐死你”?!艾F在年輕人都不知道這些故事了。”夏陽說,但“我生下來就被一層一層中國文化包裹住,沒有哪一個讓你這樣畫的,就是從小沁進去了?!?/p>
在這間畫室兼公寓中,墻上貼的涂鴉式的書寫、書架上的書、隨意擺放的小擺件,都默默透露出夏陽的經歷和與中國文化的連結。

夏陽書房陳列。
事緩則圓:材料的自由與民間的色彩
“要把材料改變。把思想搞活,重視民間。”
如今93歲的夏陽,承載著滿滿的人生風景。他戴著自己畫的帽子,無比通透自在,又“隨心所欲不逾矩”。
他會如老頑童般神秘兮兮地說,我給你看個法寶。然后,拿出一個寫著“事緩則圓”的可樂瓶子說,這是我畫畫的“救命稻草”。里面裝的是他自配、適用于丙烯的“緩干劑”。
“我現在用丙烯畫畫,各種材質上都能畫。用這個可以把丙烯擦掉,也可以緩干;如果要速干,就用吹風機吹。”他笑著說。對夏陽而言,丙烯意味著松弛的節(jié)奏與開放的可能,讓畫不被材質所綁架。

夏陽,《山水六——農人碑》,2020年,布面丙烯及剪貼
他的“山水”是范寬的“巨碑式”,但用的不是宣紙,而是油畫布;沒有用墨,而使用丙烯和剪紙。當然,他并沒有反對水墨,只是“因為材質所限,很難有新東西——中國畫用宣紙,缺點是不能改,因此造就了模式化。類似斧劈皴、披麻皴,一落筆就是一套固定的模式,自由會受限?!彼舱J為,文人畫很好,簡簡單單逸趣無窮,但“它只是中國美術的一部分,‘墨分五色’是不夠的,色彩部分到了民間。老談文人藝術,就等于至少少了一半的中國美術?!毕年柍3_@樣強調。他認為,民間藝術中包含著很多智慧,提出要多建民間藝術博物館、更要把經典的民間藝術帶入幼稚園,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

夏陽作品
不僅民間藝術的自發(fā)自在,夏陽也強調“書寫”早于“書法”,“書寫”本身發(fā)乎于情。而書寫的線條,延伸出各種自由的形態(tài),融匯于夏陽的雕塑之中?!爸袊v‘似與不似之間’把‘似’的部分解散一點,讓線就更自由一點,再加入媒介藝術,那就有寬闊的現代化的中國藝術?!?/p>
夏陽書房墻上貼著的“書寫”。

夏陽用自制大底片相機拍攝的紐約蘇荷區(qū)工作室。
想到2023年年初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丁立人、夏陽雙人展”上,有記者問他,作品中文字的書寫是否與個人經歷有關?夏陽回答,“我不知道。或者你可以問問ChatGPT。”難以置信,這個回答出自一個當時92歲的人。

夏陽書房一隅
如今夏陽93歲了,更像是一位看似隨性卻飽含智慧的老頑童,他將屋中書架邊角“坐著”的一個鋁合金小雕塑稱為“攝像頭”,還自制了一套手機自拍設備,幾乎每位來拜訪的客人,都會收到夏陽出品的聲控合影。
在“中與西、新與舊”的夾縫中,他不斷嘗試將碎片拼合,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路。在這間高處的畫室里,墻上的涂鴉、書架上的舊書,與他筆下的山水、毛毛人、門神一樣,共同構成了一個宇宙,也成為他經歷漂泊與碰撞之后的人生注腳。

夏陽,《九葉·三花·二蟲·一蝶·一兔·一烏,是伴》,2012年,布面丙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