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湃書單|澎湃新聞編輯們在讀的13本書:教育的可能
教育,永遠是個熱話題。教育有怎樣的可能呢?這是澎湃新聞思想組的編輯們最近在讀的書。

《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的異域重生》
【馬來西亞】白偉權/著,東方出版中心·時刻人文,2025年6月版
推薦人:彭珊珊
推薦語:
“唐山”是世代華僑、華裔對故土的稱謂,下南洋則是一段前途未卜的遠行——此去一別,山高水遠,有些人再未能歸來?!鞍輨e唐山”很貼合這樣一部書寫南洋華人漂泊、生存與扎根歷史的著作。它令我想起的另外一個書名是《順風相送》,那是一部明代的航海指南,詳述天文氣象、山形水勢與異域航程,也是一卷無聲的命運手稿。字里行間未曾言說卻無所不在的,是出洋者面對蒼茫大海時的無奈與坦然,一種深植于華人移民史中的悲壯感。
本書以馬來半島北部拿律(今太平一帶)為地理核心,將其視為一個連接檳城、印度、中國和馬來半島其他地區(qū)的節(jié)點,以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重現了錫礦開發(fā)、幫派械斗、族群互動等歷史現場,繪制華人移民在南洋的生存軌跡。作者通過多種檔案揭示了華人社會的內部差異,如上層華人對底層勞工的剝削同樣殘酷,女性在戰(zhàn)爭中成為被爭奪的資源,錫克傭兵在平定拿律沖突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細節(jié)共同繪制出一幅更為錯綜復雜的歷史圖景。
作者這些年在“尋墓南洋”,深入各地義山拍攝墓碑數據,書中有不少篇章確是由“墓”引申而出。例如從嶺南廟冢的一座同治古墓發(fā)現一名礦主家族的故事,是馬來西亞被殖民之前所剩無幾的華人史跡。又如作者統(tǒng)計太平地區(qū)年代久遠的早期墓碑,其立碑者均不是妻兒,而是“叔”“兄”“弟”“侄”,即亡者的男性宗親或共事者,這意味著早期的移民,或者說真正的“豬仔”,大多在開發(fā)時期已經死亡,要繁衍下一代是非常困難的事。
“故事的現實是,真正開疆拓土的人,大部分無法享受自己努力的果實。華人底層勞工所面對的剝削者,也不見得是殖民者,更多來自華人的上層階級。”作者由許多“豬仔”苦力并未留下后代切入,展開對南洋史書寫的反思。他提到,傳統(tǒng)南洋史書寫往往陷入兩種范式:一是“僑民史觀”,強調華人對南洋的經濟貢獻與文化傳承;二是“悲情敘事”,突出華人在東南亞國家中的弱勢處境與身份焦慮。這兩種敘事雖然有其歷史背景,卻簡化了南洋華人社會的復雜性,也遮蔽了底層勞工的真實命運。
作者是馬來西亞華裔,本碩博皆畢業(yè)于地理學系,《拜別唐山》也是一部帶著地理學印記的南洋史作品集。比如從礦工的一頓白飯配咸魚——一種低成本高蛋白的飲食,而引申出一組地理關系的討論——礦區(qū)與漁村的共生。這種從微觀物質生活切入宏觀地理格局的視角,在書中時有體現。

《朝東屋:一個村莊的百年微瀾》
鄭嘉勵/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版
推薦人:于淑娟
推薦語:
《朝東屋》是考古學者鄭嘉勵老師的新書,寫的是他的家鄉(xiāng)——浙江省臺州地區(qū)玉環(huán)縣楚門區(qū)(鎮(zhèn))外塘鄉(xiāng)胡新村朝東屋自然村。最初從副標題看,我以為這是一個村莊的編年史,但“百年微瀾”令我略有疑惑,于是更有閱讀探求的興趣。
本書共十一章,分上下兩編。上編“村莊”,下編“父母”。村莊的歷史從明代講起,家族的歷史從始遷祖說起,但主要還是從出生于1903年的爺爺這一輩的故事開始往下說。所以,“百年微瀾”講的是作者祖輩、父輩到自己三代人在時代變遷之下的命運和生活。從家國大歷史來看,這百年來每一重大歷史時刻都在這三代人以及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留下了痕跡,那么,何謂“微瀾”?作為讀者,我的理解是:一來,作者的切入口小,故事主要圍繞家人、家鄉(xiāng)展開,這里沒有什么不得了的大人物,如作者所言,他“念茲在茲的村莊發(fā)展史、鄉(xiāng)親的心靈史,在外人看來,可能微不足道”。二來,就作者家族的經歷而言,時代之于個人的影響是既深刻又綿延的,作者在書中數次談及“命運”,什么是“命”,什么是“運”,在參差比較的人生中既令人唏噓,也會在一聲聲嘆息中釋然。特別觸動我的是,作者對于父母的剖析,二人的原生家庭、他們經歷的時代,這些如何塑成了兩個人的脾性。在小家庭與大家族以及社會生活中,這兩個不同性格的男女又如何互動,以及這一切對孩子(作者)的影響。這些影響是至深的,但作者講到父親最后的時光,講到多年后作為“旁觀者”的大姑媽對于家族紛爭的解說,且不說家國時代的波瀾,只是一家中常年恩怨、齟齬,似乎也隨著時間、隨著一代人的逝去而淡然了。
出版社在這本書的書封特別點明了作者“考古學家”的身份,說“以考古手鏟剖開生活地層,打撈未被書寫的鄉(xiāng)土記憶”,翻開書之前看到這里,以為這本書是作者出于專業(yè)自覺為家鄉(xiāng)而作的一本書——當然,這一層在書中可以看得見,但我讀過之后更覺得《朝東屋》是作者對自我的考古,如作者說“傾訴和書寫,是接近故鄉(xiāng)、超越父母的方法”,達到這一層后,書中的故事人情就不只在某一村、某一家,而是能引發(fā)某些共鳴的。我讀著作者的故事,心中想到的是我的家鄉(xiāng)和我的家人。

《大門口的陌生人》
何襪皮/著,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2025年7月版
推薦人:朱凡
推薦語:
因在公眾號“沒藥花園”剖析真實罪案而被讀者熟知的何襪皮有著前記者、懸疑小說作家、人類學博士等多重身份,本書源于她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人類學博士時撰寫的博士論文。相比公眾號上那些驚心動魄的犯罪故事,這部以上海某中產住宅小區(qū)的保安群體為研究對象的民族志顯得相當平實質樸。保安在今日的都市生活中隨處可見,而正如“大門口的陌生人”這個書名所指出的那樣,對于絕大多數居民而言,他們始終是生活中的他者,將保衛(wèi)“安全”這樣的重大職責交給并不了解的陌生人似乎有悖常理,卻又仿佛天經地義般成為了各個居民小區(qū)的日常,為什么會如此?這本書在前言中提出了這個問題,并在后文中做出了解答。
書中指出,現代意義上的保安工作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出現在中國大陸,但傳統(tǒng)社會中的家丁和鏢師等職業(yè)在功能上和保安有著相似之處。20世紀末的住房改革、不斷惡化的治安問題和逐漸加大的經濟差距,共同推動了封閉小區(qū)和保安工作的出現。即便2004年以后中國的犯罪率持續(xù)下降,但居民的安全顧慮和政府對管理便利的追求形成的合力讓保安行業(yè)不斷壯大,而這份工作的職責也變得越來越多和雜,從保衛(wèi)安全變成了一份為業(yè)主、物業(yè)和居委會等服務的“瑣碎工作”。
另一項頗具啟發(fā)性的洞見關于“恐懼”。一方面,作為非正式就業(yè)的流動人口的保安群體事實上屬于中產階層嚴重的犯罪高風險群體,但中產業(yè)主又允許他們在穿上保安制服時扮演保安角色;另一方面,中產業(yè)主對于保安的渴望與其說是出于對犯罪的恐懼,不如說是出于對房產貶值和經濟地位跌落的恐懼。而生活在嚴密防衛(wèi)的堡壘中的中產階層之所以比窮人更熱衷談論“恐懼”,是因為恐懼者和被恐懼階層之間存在著權力關系。中產業(yè)主的“受害者俱樂部”事實上設立了加入的門檻,談論恐懼可以加強群體內部的團結,并將對保安的炫耀性消費變得在道德上可以被接受。

《婦女一直在工作》
【美】愛麗絲·凱斯勒-哈里斯/著 蔡萌/譯,浙江人民出版社·潮汐Tides,2025年8月版
推薦人:楊小舟
推薦語:
工作是什么?美國勞工與婦女史學家愛麗絲·凱斯勒-哈里斯借用了美國政府一個委員會1973年的定義:工作是“一種為他人生產價值的活動”(25頁)。這是一本簡明婦女勞動史,成書于上世紀80年代,其意義在于挑戰(zhàn)了當時人們對“工作”的狹隘認知。長期以來,主流經濟學和歷史敘事將“工作”等同于公共領域的有償勞動——工廠、辦公室、市場中可以計入GDP的活動。而女性承擔的家務勞動、育兒、照護老人、維系社區(qū)關系等無償工作,盡管對社會運轉不可或缺,卻被系統(tǒng)性地排除在“工作”定義之外。這一觀察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聾發(fā)聵。
作者通過詳實的歷史研究揭示,這種劃分并非自然形成,而是19世紀“分離領域”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男性屬于公共領域(生產),女性屬于私人領域(再生產)。這種人為建構的二元對立,不僅讓女性的經濟貢獻被忽視,更成為限制女性發(fā)展的思想枷鎖。書中的洞察是:每當戰(zhàn)爭或經濟危機需要勞動力時,女性忽然就有“資格”被召喚進工廠;危機過后,又被推回家庭。女性勞動力成了資本主義體系中可隨時調用和拋棄的儲備工具。
面對這種不公,女性從未停止抗爭。書中所舉的不同時期、階層、種族、年齡的婦女罷工的例子,逐漸拼出一個“理想工作”的愿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勞動專業(yè)化程度的提高,讓大多數男女工人的工作經歷變得沉悶無趣。從事工資勞動的婦女對自由和合作仍抱有充分的期待,她們不僅要求足夠的工資,還要求有樂趣的生活。1912年,一群女工在馬薩諸塞州勞倫斯市的大街上游行,罷工婦女舉著橫幅并宣告:“我們要面包,也要玫瑰?!蹦慷么舜斡涡械脑娙苏材匪埂W本海默(James Oppenheimer)在一首詩中寫下了不朽的名句:“心靈像身體一樣忍饑挨餓?!?/span>(22頁)
理想的工作應該包含多重維度,除了維持生存之外,創(chuàng)造意義、延續(xù)文化等都同樣重要,不應該以犧牲健康和家庭為代價,不應該被算法和KPI完全量化,更不應該讓家庭照護責任與職業(yè)發(fā)展成為非此即彼的選擇。
距離此書出版已經四十年,新自由主義的全球擴張強化了對所有勞動者的壓榨:零工經濟將不穩(wěn)定包裝成“自由”,數字技術讓工作侵入生活的每個角落。這種普遍的勞動異化,讓承擔雙重負擔的女性處境尤其艱難。我們在“過度工作→沒時間照顧家庭→外包家庭勞動→需要更多收入”的循環(huán)中越陷越深。
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了最近做的有關中國老漂帶娃家庭的采訪,中國大量青年流動人口在城市安家,面臨家庭功能超載的困難。無法外包家庭養(yǎng)育和照護工作的普通家庭,就由家中的老年人填補了照護的空檔。這些老人離開故土,在陌生的城市照顧孫輩,他們的委屈也來自勞動價值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和尊重。
也許,真正的問題不是“什么是理想的工作”,而是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讓所有必要工作都能成為理想工作的社會。這是《婦女一直在工作》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發(fā)。

《教育的可能》
徐加勝/著,漓江出版社·微言傳媒,2025年6月版
推薦人:臧繼賢
推薦語:
本書作者徐加勝現任北京四中國際校區(qū)執(zhí)行校長,擁有哲學博士學位。這兩個身份對于這本書的閱讀都很重要。一是讀者的確想知道身處教育一線、并且居于重要管理崗位者的教育理念,因為他或者他們怎么想實在太重要了,會影響很多孩子的一生。二是,從書中的內容來看,作者具有很強的反思精神,并且思考的都是根本性的問題——基礎教育應該追逐什么,并且如何實現我們的追逐,這應該是同他的哲學專業(yè)有關。
作者面對基礎教育的基本問題,提供的回答有三個關鍵詞——獨立人格、長期主義和高質量關系,這也是這本書三個部分的主題。獨立人格不難理解。長期主義是指“教育的過程和教育的評價都應該堅持長期主義的標準,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夠擺脫眼前的功利與局限”。高質量關系源于作者認為“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育中各類關系的質量”。我想這樣的回答對于很多家長來說都是認同的,但如何落實到基礎教育的實踐中,想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比喻——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愛缺少溫度與力量,就好像一個拙劣的演員在扮演一個角色,沒有內心對于角色的體悟??吹竭@里的確想笑——父母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是個拙劣的演員,但也難免在有些時候是的,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教育工作者身上。但笑歸笑,我想到的是,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一生中遇到一個真正走心的父母或者老師,已經是很大的幸事了,畢竟教育這件事太難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近代中國的不吸紙煙運動研究》
劉文楠/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3月版
推薦人:黃曉峰
推薦語:
不久前關于吸煙的討論很熱烈。想起十年前曾有著作討論過近代以來的三次“不吸紙煙運動”,于是找來拜讀。作者在緒論的最后說:“如何才能有效地實施控煙政策,減少吸煙人口,降低紙煙消費量,并使人們逐漸養(yǎng)成不在公共場所吸煙的習慣?對20世紀上半葉的不吸紙煙運動做一番歷史研究也許可以為今天更好地推行控煙政策提供更多借鑒和啟發(fā)?!?span style="color: #ced4d9;">(23頁)控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是升斗小民可以左右的,不過了解歷史,可以大概知道大家都在爭論些什么,爭論背后的動機和話語系統(tǒng)是什么,這是比較有趣的。
作者對運動的定義是:“一群人以反對吸紙煙為目標形成一個組織,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內展開密集的公共討論和宣傳,以制止自己和他人吸紙煙的行為。根據這個定義,雖然闡述紙煙之害的言論時不時在報刊上出現,也經常有人撰文反對吸紙煙,但近代中國稱得上不吸紙煙運動的卻并不多?!?nbsp;
近代中國歷史上,共有三次不吸紙煙運動。第一次不吸紙煙運動由美國新教傳教士丁義華(Edward Thwing)于1910年在天津發(fā)起。第二次不吸紙煙運動則由曾經擔任過刑部侍郎和駐外使節(jié)的伍廷芳于1911年在上海發(fā)起。最后一次不吸紙煙運動是蔣介石在1934年發(fā)起的新生活運動的一部分,并獲得浙江地方官員的積極支持,在當地蓬勃開展。這幾次運動分別體現了由外國傳教士、中國進步精英以及各級政府官員所領導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宣傳和動員方式。(第4頁)
1899年《申報》上有一篇文章,是中文媒體上最早以煙草含有毒的尼古丁、有礙健康為理由勸誡人不吸煙的文章之一,但文末作者更補充一句道:“然則人果何為而必吸煙,且不吸我中華自制之煙而反吸來自外洋之昔介(雪茄)煙、紙卷煙,使其既戕其身而又耗夫財力哉?”(46頁)這個說法背后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很明顯的,這也很容易理解,彼時鴉片帶來的心理陰影還長期存在,又加上煙草進口帶來的財富的流失,所以丁義華宣傳的運動“恰好叩動了當時國人的心弦,與國人對中華民族命運的擔憂產生了共鳴”(58頁)。這令人想到現在一些吸煙人群主張的煙草稅造航母的思路,吸煙與不吸煙,都與宏大敘事接上了榫頭,仿佛底氣更足了。作者指出:
紙煙和不吸紙煙運動都是源于西方的舶來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產物。紙煙在中國的流行是工業(yè)化大生產后資本在全球尋求新市場的結果,而中國的不吸紙煙運動則是源于英美的價值觀向其他社會的擴散。(66頁)
雙方揮舞的都不是自己的旗子。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醫(yī)學水平,對吸煙危害健康尚未提出確鑿的證據,在公眾宣傳領域,更加似是而非。
第二次不吸紙煙運動是由伍廷芳于1911年夏在上海倡導的。發(fā)起這一運動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在上海的新型城市社會精英,他們傾心于西方現代文明,并熱切地想要按照西方模式來改變上海。其宣傳的重要公共空間就在著名的張園。不過這一運動并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當1911年10月爆發(fā)的辛亥革命將精英們的注意力引向政治時,不吸紙煙運動便失去了動力,很快偃旗息鼓了。(69-70頁)
伍廷芳最擔憂的是吸煙對國民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超過了他擔憂吸煙對個人健康的危害。所以當時有些宣傳在反對國外紙煙的同時,鼓勵用煙斗取代紙煙:
將中國舊式之旱煙竿研究改良,宜短小嘴或全銀竿,鐫花卉人物,掛以繡彩荷包,務令人悅目。人心喜新,勢必食中國之煙矣。(97頁)
寧要中國的xx,不要外國的xx。在民族主義敘事的背后,鼓勵抽煙斗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吸紙煙會模糊社會等級間的清晰間隔,破壞“體面”。
伍廷芳等上海精英領導的這個運動,顯示了地方社會在進行社會改良和地方自治時的多樣性、廣度和活力。所以他們對于辛亥革命也積極支持。但讓人感到尷尬的是,這次運動的夭折,也是拜辛亥革命所賜:“在辛亥革命期間以及在革命之后,許多革命派來到上海,這些中華民國的革命派領袖都吸紙煙。紙煙甚至在陳其美的都督府客廳里被用來招待客人。結果,互敬紙煙在上海乃至全中國很快又成了社會交往中的流行風氣?!?span style="color: #ced4d9;">(105頁)
材料最豐富,討論得最細致的則是第三次運動,對于蔣介石提出的新生活運動,很多歷史學者都指出“該運動隱含的極權主義政治意圖,以及蔣介石希望通過此運動增加自身權力地位的政治野心”(113頁)。規(guī)訓是新生活運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從軍事訓練到控制人們的日常行止,新生活運動中的許多舉措的確旨在將個體塑造成服務于國家的有效機器,正如??略趯ΜF代監(jiān)獄和軍隊訓練的研究中所觀察到的全面塑造規(guī)訓身體的機制。(129頁)所以,新生活運動的宣傳話語中并沒有詳細說明戒吸紙煙的理由,只是制定了如“紙煙勿吸”、“走路不得吸煙”的條例,讓民眾遵守。這是由國家主導的運動,所以無需解釋理由,執(zhí)行即可。這樣原則性的條款,在地方執(zhí)行時必然會走向過激。如浙江海門縣的地方政府,就將之理解為另一場民族主義運動,開始重演之前的抵貨運動。(138頁)雙方都把狀子遞到蔣介石手上,于是有了既要又要的批示:
新運重在道德感化,使人努力向上,決不能借此提倡排貨,尤不能借任何商人假為營業(yè)競爭之工具,早經迭令訓示。該英商頤中煙草公司系正當合法之營業(yè),對于我國政府一切手續(xù)均已遵照辦理,自應一體享受保護,何得借口新運妄加干涉,且更劫奪焚毀,實屬軼出法律范圍,完全與新生活運動本旨相違背,務希迅即查明,嚴加制止。(138頁)
作者特別與當時納粹德國的不吸煙運動做比較,新生活運動一是宣傳力度不夠,只學到了專制,沒學到動員;二是沒有科學研究為反吸煙提供論據,只是宣揚傳統(tǒng)道德的“禮義廉恥”。
在第四章,作者從細部觀察浙江的不吸紙煙運動,其涉及范圍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民眾、外國和中國的紙煙廠商在內,這些角色各自維護自己的利益,由此產生復雜的互動?!谶@些地方的動員和爭議中,政府公權力的在場和隱退往往隨著具體情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成為各方博弈時可資利用的工具。(193頁)
回顧三次不吸紙煙運動的歷史,至少可以意識到,如今圍繞控煙(非禁煙)爭論的雙方恐怕很難一刀切地下定論,在維護個人私權和尊重公共秩序之間的博弈和平衡,從現實環(huán)境看,不可能一蹴而就,訴諸宏大敘事,未必能解決問題。
最后說一句,此書已出版十年,貌似完全可以再版,至少雙方爭論的時候,可以多一些歷史的證據。

《理解政治:從荷馬到施米特的27部核心文本》
任軍鋒/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5年8月版
推薦人:丁雄飛
推薦語:
《理解政治》是一部西方西政思想史的通識讀本,從荷馬到施米特,精選二十七個核心本文逐一解讀。每章設有“文本導覽”,為讀者提供清晰而精要的入門引介;“延伸閱讀”部分則匯集了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中文譯作與本土學者的研究,集中展現了當下中國學界對于這些西方經典的整體接受與研究水平。
任軍鋒在解說中展現了鮮明的方法論意識:縱向上,他追蹤后世思想家與先哲的對駁辯難;橫向上,他善于通過“哲人與僭主、哲學與政治、上帝與凱撒、科學與權力之間是否有調和的余地”這類根本問題,打開思想場域。他的方法論自覺,正是要“溝通政治史與政治思想史”。
這本書將討論的下限劃到施米特,源于作者的分期判斷:在施米特之后,“政治思想”進入學院,“思想者不再行動,行動者不再思想”,“政治理論所關注的是解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面對這一轉折,任軍鋒認為需要探索全新的講述方式。

《魔鬼與上帝》
【法】讓-保羅·薩特/著 羅嘉美/譯,漓江出版社,1986年8月版
推薦人:韓少華
推薦語:
這本書收錄薩特的三出戲劇劇本。尤其是其中《魔鬼與上帝》一出,少年時期囫圇吞棗地看過,一直念念不忘,最近重新讀一遍,覺出真正的滋味來,也終于明白多年來三不五時拿來做談資實在可笑。
該作的豐富性絕非簡單復述能表達,因此就不復述了。主角格茨本身在第一幕當軍閥、在第二幕當偽先知,與叛教的教士海因里希形成對照,市民起義的領袖納斯蒂與農民暴動的煽動者卡爾又形成一組對照,格茨在第一幕的情婦卡特琳與第二第三幕出現的格茨的仰慕者希爾達也形成一組對照。
其中值得玩味之處在于主角格茨在惡與善之間的游走,惡也不盡然惡、善也不盡然惡,在一年零一天的期限里,終于走出絕對善惡觀的束縛,喊一句“上帝死了”,然后“走進人當中”。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架空創(chuàng)作,雖然意在表達存在主義的思想,但是并沒有罔顧故事的歷史背景,而是巧妙利用了歷史。七年戰(zhàn)爭的背景、中世紀晚期中歐人的精神世界,都被利用起來。劇中的善與惡,與故事背景中人與教會的關系密切相關。教會、貴族、自治市、鄉(xiāng)村領地,各種關系無一不在歷史層面合情合理,又能被嫻熟運用到敘事中。
簡單來說,這出戲劇劇本,充滿反轉、又不是簡單的反轉,酣暢淋漓的惡徒與苦修的圣徒交替登場、又集于一人之身,這或許是時下通俗讀物讀者一旦接觸到也會喜歡上的特質。當然,也許正是這部創(chuàng)作于七十多年前的作品無形中影響到后來者呢。
這本書雖然首版于近四十年前,但是二手書并不難買到。此后出版的各版薩特文集的中譯本也都收錄了該劇劇本。

《納粹與哲學家:一個人的流亡史》
【德】卡爾·洛維特/著 區(qū)立遠/譯,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2025年5月版
推薦人:龔思量
推薦語:
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翻開本書,從一個不同的視角反思那段歷史。本書的作者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卡爾·洛維特,自1933年納粹上臺后,他流亡意大利、日本、美國等地。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指出,洛維特的經歷可謂一部“一個人的流亡史”。
必須說明的是,洛維特在本書中除了描寫流亡經歷之外,更是花了極大篇幅書寫自己同時代的哲學家與納粹之間的關系。他對海德格爾的批評極為犀利,將后者稱為“矮小的巨人”,并強調了海德格爾思想與納粹之間的聯系。洛維特對海德格爾的批評并不是單純地針對他為納粹效力的行為,而是更深刻地指出海德格爾的政治投入,其原因根植在他的哲學思想里面。這不是“一時的失節(jié)”,而存在某種必然性??紤]到納粹上臺后,海德格爾對其老師胡塞爾的冷漠態(tài)度,以及海德格爾與洛維特曾在弗賴堡(Freiburg)建立起的關系,洛維特對海德格爾的批評似乎更多了一絲復雜情感。

《武夫當國:五代十國的君王與士人心態(tài)》
杜文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長城磚,2025年8月版
推薦人:鐘源
推薦語:
這本《武夫當國:五代十國的君王與士人心態(tài)》是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杜文玉教授歷史普及的一次“新嘗試”。借用其在后記中總結的創(chuàng)新之處:一、本書不以歷史時序撰寫,而是從《韓熙載夜宴圖》為切入點;二、以南唐歷史與人物為中心;三、關注“五代十國”之外的割據、半割據政權,如秦岐、定難軍、歸義軍等。
通讀下來,杜文玉教授對時人的心態(tài)與社會風氣的剖析最令我印象深刻。比如他歸納北方因戰(zhàn)亂有隱逸之風、混世之風等,南方如西蜀浮靡之風、吳和南唐有重教之風等,“五代十國時期的士風南北不同,這是由于南北方社會環(huán)境不同所致,因為社會環(huán)境對士氣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影響。士人為了適應寬松或嚴酷的社會環(huán)境,不得不改變各自的處世方式和精神追求,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士風”,直指要害。
雖然文字流暢,語言上有一些文學性修飾,但本書“無一字無來歷,絕不虛構”,仍然是一本嚴肅的五代十國史,亦是一部發(fā)人深思的社會心態(tài)史。

《小李飛刀4:天涯·明月·刀 飛刀又見飛刀》
古龍/著,河南文藝出版社·讀客文化,2013年4月版
推薦人:顧明
推薦語:
金庸武俠全都看過了,倒是沒看過古龍。今年是古龍逝世四十周年,去聽了一場紀念講座,講者、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陳墨研究員提到,古龍的創(chuàng)作起伏很大,而他認為《天涯·明月·刀》是古龍最后的巔峰之作,盡管在讀者那遭遇了“腰斬事件”——因為讀者投訴太多,連載不得不中斷了。這讓對《天涯·明月·刀》寄予厚望的古龍備受打擊,之后便一蹶不振,沒有什么高質量產出了。學者和讀者的評價如此兩極分化,讓我很有興趣來讀一讀這部只記得以前看過改編電視劇的小說。
“天涯遠不遠?”“不遠!”“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會遠?”“明月是什么顏色的?”“是藍的,就像海一樣藍,一樣深,一樣憂郁?!薄懊髟略谀睦??”“就在他心里,他的心就是明月?!薄暗赌??”“刀就在他手里!”“那是柄什么樣的刀?”“他的刀如天涯般遼闊寂寞,如明月般皎潔憂郁,有時一刀揮出,又仿佛是空的!”(為了閱讀方便,刪除了分行,大家可自行腦補古龍的文字風格。)光看這個開頭,就明白讀者為什么要投訴了。小說開篇很長的一部分都是在這樣看似很哲理又似很廢話的文字中緩慢前行,故事的主線很不明顯。顯然,習慣了金庸傳統(tǒng)武俠的讀者不會買賬。但古龍一心想創(chuàng)新,追求自己的文學理想,他在《天涯·明月·刀》中用詩般的語言和自己獨特的哲學思考,打破了武俠的俗流。他在小說中借主角傅紅雪之口,反復地在問:人為什么要殺人?他遇到的或者說被他所殺之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其實,隨著故事主線慢慢展開(也就是熬過了連載中斷前的那部分),小說情節(jié)便越來越精彩,尤其是大boss公子羽現身后。當然,古龍在其中也經常出現大開腦洞的地方,比如突然提及女人的月經,又比如深夜游蕩的傅紅雪,看到一扇窗戶里還有光,“窗戶里的人還在干什么?為什么還不睡?是不是夫妻兩個人在歡愉后的疲倦中醒來,正用晚飯時剩下的菜煮泡飯吃?是不是孩子們在半夜醒了,父母們只好燃起燈替他換尿布?”總感覺有點突兀。

《邪惡的幸?!?/strong>
【丹麥】托芙·迪特萊弗森/著 李思璟/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野spring,2025年2月版
推薦人:方曉燕
推薦語:
《哥本哈根三部曲》作者的短篇小說集。作為對生活,尤其是婚姻生活的切片,作者的切入角度在技術上著實令人驚嘆:一只流浪貓之于一個不想要孩子的丈夫和他剛剛流產的妻子(《貓》);母女倆趁掃興又刻薄的父親睡著的時候興奮裝扮著一套廉價的狂歡節(jié)服飾(《夜后》);懷著孕的幸福小嬌妻如何目睹自己的丈夫與房產中介聯手壓價,而那是一個遭到丈夫拋棄不得不賣掉房子獨自撫養(yǎng)三個孩子的女人(《好買賣》)……
作者說,“我們對最親近的人內心發(fā)生的事毫無興趣,可能是許多問題的根源”(《延續(xù)》)?;橐龊陀H密關系中那些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完全不值一提的靜靜熄滅、默默崩塌的瞬間,那些“像穿過篩子一樣穿過”(《傘》)了我們的傷人的話,那些我們甚至“對自己漠不關心”的時刻(《居民區(qū)的一個清晨》)。還有“在這個被圍困的瘋狂世界中”,那些“正常到不可救藥”的人所堅守著的日?!耙恢焙退l實在太難了。他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大聲讀給她聽,而她正站在一鍋炒蛋旁邊。她能從他的聲音中覺察出自己什么時候該微笑,什么時候該點頭表示理解。她覺得自己像個白癡。她并沒有真正聽進去那些詞句,只是聽著他聲音里的興奮和緊張,同時在想無數其他事情:怎么才能安排九個人在餐桌旁坐下?他們差兩個杯子,有個杯子有缺口,但她可以用那個。只要心懷友善,三個人也能擠在沙發(fā)上……”(《抑郁》)
然而,每個日子依然“以令人信服的理由結束”了(《小鞋子》),看起來“幾乎是幸福的”(《延續(xù)》),邪惡的幸福。

《幽贊化行:敦煌吐魯番文獻所見中古中國的占驗與信仰》
游自勇/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年8月版
推薦人:黃曉峰
推薦語:
本書利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對中國中古時期的占卜與信仰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展現了中古時期人們的占卜實踐、信仰世界與知識傳承。中編利用出土的喪葬文書,探討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冥訟源流,以及現實與冥界的關系。受知識儲備和個人興趣所限,主要閱讀的是中編的數篇。
作者在后記中解釋了書名的由來:“幽贊”出自《周易》“幽贊于神明而生蓍”,中古時期生民的占卜、信仰與知識傳承,最終都是為了現世的“一己之?!狈先寮宜^“化行天下”的理念。(337頁)
在第八章,作者討論了一份吐魯番新出的北涼時期(433年)高昌郡高寧縣的《冥訟文書》:
原告趙貨本是高寧縣都鄉(xiāng)安邑里的百姓,時年三十歲,其自言突然被叔叔趙琳告到官府,最終枉死。他滿懷怨恨來到冥界,吁請?zhí)斓伢w察他的冤屈,并且向鹽(閻)羅王提起訴訟,請求拘勾趙琳全家來冥界對質。顯然,這不是一份陽間的訴狀,而是冥訴。趙貨母子在向閻羅王提起訴訟的同時,也希望他們死去的先人能盡早清楚明了地作出決斷和處理。(155頁)
作者在對這份文書進行詳細考辨后指出:5世紀前期,閻羅治獄的信仰已經存在,同時也已經以“平等”來意譯閻羅?!谥泄徘捌?,已有使用“平等之主”的詞匯來稱呼閻羅了。從閻羅大王-平等之主-平等王這樣的發(fā)展序列,我們能更清晰地發(fā)現“平等王”的淵源所在。(163頁)
同時,作者也根據這份文書再次重申了一個看法:人們對于先人實際上是抱著兩種態(tài)度:一方面希望各安其土、各守其分,不要互相干擾;另一方面又要時常祭祀,祈禱先人的保佑,這一點在墓券材料中其實也有反映。(174頁)
接著的第九章,作者以這份文書為起點,從更大范圍討論了先秦至南北朝的冥訟問題。所謂冥訟,就是在人死后世界發(fā)生的訴訟。所以,相信人死后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繼續(xù)存在,同時能夠與現實世界保持聯系,這是冥訟存在的前提。對于中國古代大多數的民眾來說,這顯然不成問題,他們普遍相信來世,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冥訟存在的另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需要有受理訴訟的機構?,F實世界中,人們可以向官府提起訴訟;而死后世界里,又該由誰來受理訴訟?(179-180頁)
這個問題密切關聯著冥府的起源與發(fā)展。作者指出:
當時的觀念里,人的生命來源于天,各種司命神祇代理天帝執(zhí)行主宰人間生命的權力;雖然黃泉、九京(九原)下土逐漸成為地下世界的代名詞,但總體上對地下世界的認識仍然比較模糊。于是死后世界的主宰者便只有一個,即天帝。因此,如果要進行冥訟,只能向天廷或天帝提起。(181頁)
我覺得,從先秦一直到東漢末年道教興起,冥訟制度都是象征性的,雖然天、帝之外,太山、地獄、黃泉等名稱概念逐漸出現,但如作者所說:中國本土的早期信仰、佛道兩教對于死后世界的觀念均匯集在一起,顯見還未來得及充分整合?!簳x之世,天帝這位最高神靈仍然掌管著死生事務,即使是道教的冢訟,其申訴對象也依舊是天帝。(189頁)
但這種變化還是在緩慢發(fā)生的,這包括兩方面的進程,即思想與組織上的,思想上是指隨著地上世界大一統(tǒng)的完成,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包含了宗教領域的大一統(tǒng),先秦時期地方化的、碎片式的幽冥世界逐漸與陽間對應,一個最能說明的例子就是東漢以來出土文獻中流行的“生人西屬長安,死人東屬泰山”的觀念,鬼魂需要集中管理,這是思想上的一個大飛躍。而組織上的變化,則是在“地下主、地下丞、主墓獄史、墓門亭長”這些墓葬保護神之外,另外組織了一套融合儒釋道的負責冥訟的冥官。我們可以看到,魏晉時期主生死的司命、北斗等都是星官,星官來到陰間,是一個從天官到冥官的過程。為了應對越來越繁復的冥訟,除了天官之外,生人死后進入陰間擔任冥官(冥召),并逐漸接管司命等在陰間的權力,從組織人事上來說,是冥官的最重要來源。
作者對于冥訟問題的討論,讓我們注意到,冥訟觀念是推動冥府形成乃至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動力之一。只是這一地下世界的觀念到實踐,其變化非常緩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