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北大教授葉自成:重新發(fā)現(xiàn)孔子的“仁道”
近日,北京大學教授葉自成推出了新作《棄東周,贏天下:孔子仁道、教育革命及后儒的偏離背逆》,一本重新解讀孔子“仁道”的專著。葉自成認為,在兩千多年儒學演化的歷史中,孔子之“仁道”常被禮制所遮蔽,被理學所誤讀,被儒術所異化。在新作中,他回到歷史現(xiàn)場與思想源流,重構孔子作為教育革命家、人本主義者、仁道思想家的真實面貌。
葉自成教授本科、碩士就讀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yè)后一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工作,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系的創(chuàng)系主任、中國戰(zhàn)略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建主任。從外交研究到中國戰(zhàn)略研究,葉自成提出了“華夏主義”,成為這一思想的倡導者,他認為應融合老子、孔子、商鞅的思想精華,形成中國文化復興的核心價值觀。新書出版之際,澎湃新聞就他的學術研究道路、孔子的仁道思想專訪了葉自成教授。

葉自成,北京大學中國戰(zhàn)略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主任、華夏主義倡導者
澎湃新聞:您曾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主任,主攻的方向也是國際關系,后來提出了“華夏主義”,如今又出版了關于孔子的專著。可以介紹一下為什么您的學術研究會產生如此的轉向嗎?
葉自成:我發(fā)表的第一篇較有影響的論文是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上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歷史演變》,與孔子仁道的研究風馬牛不相及。前幾天,一個美國的政治學華人教授、我的大學同學問我一個問題:自成,咱們當年都是學國際共運的,你怎么走著走著就搞出個“華夏主義”,今天又弄出一本孔子的書來,這是多么不容易??!你寫這本書花了多少時間?在我許多次的講學過程中,也經常會有人問我:葉老師,你不是搞外交的嗎?怎么又講起老子、孔子、商子呢?現(xiàn)在回想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因素讓我走到了今天的學術道路。
1.工作職業(yè)使然。讓我人生軌跡發(fā)生改變的,還是我的工作。我本科、研究生學共運,大學畢業(yè)留在北大教授蘇東政治,去蘇留學,回國后研究蘇聯(lián)政治,1992年我寫的葉利欽傳,是國內第一本,也是最早得出葉利欽治不好國的結論,因為酒鬼不可能干出什么好事。2000年俄大選,幾乎研究界的大佬都看好老普(普利馬科夫),只有我主張不要小看小普(普京)并被驗證,所以當時在蘇東研究界也小有名氣。但1990年代,由于蘇東巨變,國際共運本科招生出現(xiàn)問題,于是學校決定停止國際共運本科招生,籌建外交系,籌建的主要任務交給了我們幾個年輕人。搞外交自然以中國外交為主,講中國外交自然要從春秋戰(zhàn)國講起,講春秋戰(zhàn)國外交自然要講到老孔商,這在當時基本上是一片空白。1996年前,我?guī)缀鯊奈唇佑|過中國的那些經典,但中國外交思想的課程必須從老子孔子商子開始,這樣,我的研究重點自然而然轉向了道儒法墨。到1999年時,我完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外交思想》書稿,拿給歷史系的老師審稿,歷史系的老師不懂外交,也不懂政治,說我這個不是歷史學的書,給我槍斃了,無奈只好拿到香港,在2003年出版。我從2001年起,給外交系的碩士講中國外交思想課,當時國際關系學院有一個才女,很有天分,我就把書稿給她,讓她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外交思想》為題,合作改成一篇學術論文,并于2001年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上發(fā)表。這可以說是西方思想占主流的中國國際政治外交學術、外交學的本土研究的開山之作,打破了從古希臘、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研究中國外交的壟斷。這個碩士生就是龐珣教授。這是我第一篇提到老孔商思想的學術論文,也是華夏主義思想的濫觴。
2.學術興趣的因素。我1995年提了教授,沒有了爭課題發(fā)論文的壓力,于是慢慢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孔商的研究。外交思想的研究讓我開始對老孔商的研究產生興趣,但外交思想并不是老孔商思想的重點,老孔商的精華在治國理政方面,于是研究從外交轉到了老孔商治國理政思想的研究,并于2013年出版了《華夏主義》。這本書的出版得到方立老師的大力支持,盡管方立老師也并不完全同意書中的觀點,但還是用心寫了序言,給予肯定,后來又不斷鼓勵我繼續(xù)努力。

《華夏主義——華夏體系500年的大智慧》,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
3.北大學者的使命。梁啟超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校慶紀念上有《北大之精神》演講,說北京大學作為中國最高學府,肩負著三大使命:學術獨立與思想自由;培養(yǎng)健全人格與社會領袖;引領社會進步,推動文化復興。北大為中心的新文化運動摧毀了舊文化,引領了中國的巨大進步,但沒能為中國再造一個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體性的新文化體系,北大學者應為此努力。以老孔商思想的精華為核心,也許是一種構建中國主體思想的嘗試?因為中國五千多年歷史,以道儒法三家影響最深遠,而道儒法三家又以老孔商為最。尢其在重新審視孔子思想這一方面,當年“打倒孔家店”的主力是北大教授,尤其魯迅,差不多完全否定了孔子的思想,北大校長胡適曾提出整理國故、發(fā)揚國粹、清理國渣的主張,但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沒有什么具體的結果。所以北大的學者有義務繼續(xù)這一方面的努力。
4.四川人的身份因素。研究孔子思想的歷程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把孔子捧到天花板的是四川人,新文化運動中只手打倒孔家店影響最大的,也是四川人,所以重評孔子、揭示孔子精華在何處、局限又何在,也要落到四川人身上?清華的任劍濤教授寫過許多有關儒家倫理的論著,也在批孔最嚴厲的楊榮國教授任教的中山大學當過教授、院長,四川人;中國政法大學的喻中教授是國內研究法理學的大家,四川人;人大宋洪兵教授是國內法家研究的領軍人物,也是四川人。
還有一個屬于玄學,有點說不清楚但又冥冥中有影響,這就是我的名字有一種潛在的能量推著我向前走。葉家一門五兄弟,名字都有一個“自”字,我是老五,叫自成,自成自成,自成一體,自成一家,自成一派,必須得有一個對得起這個名字的東西,因此華夏主義橫空出世,只此一家;我不反對人們信佛,但對佛教持批判抵觸心態(tài),但又接受了六祖壇經偈語的暗示: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不必在乎別人怎么說,努力前行,成就自己就行,因此我這一葉還真開出了五花,出版了《華夏主義》《老子政道》《葉自成〈老子〉全解》《商鞅治道》,所以必須完成孔子仁道,于是有了一葉開五花。
這樣一路走來,算起來,從1998年研究孔子的外交思想至今,已經有27個年頭了。
澎湃新聞:您認為,重新認識孔子、學習孔子,哪些才是孔子的真精神?
葉自成:對孔子的評價,水火兩重天。贊孔者視其為神,也是兩個極端,一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中國只有一個圣人就是孔子;一說孔子的易傳言群龍無首吉,可比馬克思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又言首出庶物,與西方民主元首出自老百姓相近。批孔者也是兩類,一是全否,言孔丘者天下之盜也,以仁義道德竊取天下的政權,最大的偽善人;一批孔子為奴隸主階級代言人,要復辟周禮制,開歷史的倒車??鬃铀枷牒螢榫A,何為糟粕,被許多迷霧籠罩著,讓人看不清。
為何如此?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孔子的思想原來沒有嚴整的體系、時間、主題邏輯,沒有清晰明確的概念和定義,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
二是儒家經典太多,哪些是孔子的原意,哪些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延伸和發(fā)展,哪些是后人的竄改或強加,不易分清。比如,如何理解《春秋公羊傳》“元年春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
三是《論語》本身的問題。在各種儒家經典中,以《論語》最重要,其次《史記·孔子世家》,再次春秋左傳。許多儒家經典都要以《論語》對照來驗證,但問題在于《論語》也實際上同時存在兩個主題、兩個中心,一個是以“禮”為中心的禮學體系;一個是以“仁”為中心的“仁道”思想體系。這兩個體系,被許多人解讀為是不可分割的,可以互補,可以互為表里,一體兩面,但實際上卻經常產生矛盾和沖突,以禮為中心,以仁為中心,都各有合理的支撐的理由,容易讓人們看不到孔子真正的精華和真正的中心在哪里,因而產生各種誤讀。
孔子的禮與仁,都有大中小三重,相互聯(lián)系,禮中有仁,仁中有禮,但又相互矛盾,相互對立,關系極為復雜,這種張力和糾結影響了孔子一生。仔細研讀《論語》會發(fā)現(xiàn),小禮和大禮的差別巨大,《鄉(xiāng)黨篇》記載的孔子的一言一行,如何站,如何坐都合乎禮,相互之間的揖讓、男女授受不親、男女分道而行、子女對父母偶有不敬、不娶同姓女子為妻等,則是可隱、可寬恕、可原諒的。魯昭公算不上是一個明君,娶吳國同姓女子為妻,是違禮的,所以孔子不但不批反而說他知禮,因為這是小禮,只涉私家事務,可以原諒;而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大禮,不能僭越;魯氏三家居所大于國君,也是僭越,不能忍,必須扒掉;管子樹塞門,設坫臺,也是僭越。這些皆是涉及尊卑貴賤的大禮,不能觸碰,必須批判?!墩撜Z》中孔子對顏回說的“克己復禮為仁”,就是在個人修身層面上的小禮小仁,要顏回克制自己的私心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的規(guī)范,這就是做到了為人的仁德了,哪里可能要顏回這個居陋巷,對當官沒有興趣,連吃飯都吃不飽的窮書生,去恢復尊卑貴賤的分封世襲的禮制。后人都把這話理解為恢復過去的舊制度、復辟舊制度,理解都走了樣。
自稱為儒家的,絕大部分說不清這其中的關系,贊孔子的多胡吹胡捧,贊不到點子上,或者搞不清楚孔子的核心精華何在?!洞髮W》中曾子派把以孝事君,與孔子的以道事君相沖突;《中庸》里子思派以誠代仁,至誠者能前知吉祥妖孽,復活神神鬼鬼,與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有沖突;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但偏離了孔子仁學中的足兵足食、辦學育人的實學,偏離了孔子的義利觀;而荀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實學,卻又以“隆禮”取代了孔子的“大仁”。荀子之禮大都是大禮,禮是制度之本,是道德之極,強國之本也,荀子以禮制為本,而禮制的核心是尊卑貴賤,其頂端是君王,必然導致強調維護以君主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因此,隆禮必隆君,“君者,國之隆也,隆一而治”,為后來中國的君主極權鋪平了道路;董仲舒以陰陽五行背離了孔子仁道,宋明儒則以理學、心學背離了孔子的仁道;康有為托古改制,把克己復禮的禮解讀為恢復周朝的禮制典章制度,是主觀故意;批孔子的,也大多搞不清兩者的關系,因此也批不到點子上。楊榮國先生當年批孔,雖說與當時階級斗爭的特殊環(huán)境有關,但也與他讀書不精有關,他也分不清孔子思想中的大禮、小禮、大仁、小仁之分,誤把“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的欲念,使言行合乎禮的規(guī)范,這就是為人的仁德)的小禮(個人言行規(guī)范),當作維護統(tǒng)治者等級秩序的大禮“復東周”來批,也忽略了孔子安民、利民、博施濟眾的大仁,把小仁(個人層面上的道德修養(yǎng))誤解為孔子仁的全部,所以沒有批到點子上,不精當。
總之,由于各種原因,孔子的思想,要么被全盤否定,要么被全盤肯定,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孔子思想的精華,什么是孔子思想中有時代局限的東西,什么是被人們歪曲誤解的東西,從董仲舒的漢儒至宋明儒,到胡適、魯迅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再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批孔運動,二千多年歷史中是一筆糊涂賬,缺乏一個中肯的精當?shù)氖崂砗头治?,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棄東周,贏天下:孔子仁道、教育革命及后儒的偏離背逆》,上海遠東出版社,2025年8月版
澎湃新聞:那么,您在這本新書中做出了哪些創(chuàng)新?
葉自成:我的研究以《論語》為基本資料,仔細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禮仁的復雜關系,得出了三點基本結論:
1.禮仁關系糾纏了孔子的一生,可以說孔子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個更重要、更核心。
2.孔子思想大體上有一個前后期思想的變化,前期禮中有仁,以禮為重,以復東周為標志;后期仁中有禮,以仁為重,標志是對管仲的重新評價;
3.孔子的禮學中有精華,但也有以天子定是非(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以君君臣臣維護等級尊卑制度,以父子之隱為正直、男尊女卑(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輕視勞動者(樊遲問稼成小人)、以言論罪殺少正卯等六大局限,對后世有消極影響;仁中也有局限,但孔子的思想精華主要是仁學,體現(xiàn)為人文、人本、人道、人才主義四個方面。比如人文主義,什么是孔子的人文主義?與神性、理性相對應,人的前世說不清,來世道不明,只有人的現(xiàn)世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絕大多數(shù)人最關切的,孔子的學說也把重心放在這上面,因此主張事人比事鬼神更重要,關注人的今生比關注人的死后更重要,不問天堂地獄前世來生,在現(xiàn)世生活中安頓人的生命,近于無神論,與老子一起,塑造了中華民族無神論為主又包容多種宗教的主流文化。人生是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統(tǒng)一體,有富與貴、生衍繁殖后代的七情六欲,也是社會人,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朋友、有同事,健全的人生要涉及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追求事物的真理的理性生活??鬃拥娜松茸非蟾叽笊系恼嫔泼溃脖任鞣侥切┦フ芨腥宋那閼?,更有人間煙火氣息,更豐富,蘇格拉底是同性戀,柏拉圖是精神戀,不懂男歡女愛之情,笛卡爾、叔本華、康德、尼采都是老齡剩男,不懂家庭的倫理關懷,盧棱是浪子回頭成圣人,長時間是流氓無賴,甚至將與多名貴婦亂倫的私生子拋棄致3名死亡,哪里懂得父母子女間真情感為何物?康德一生追求理性至上,他給人指引的理性生活,就是遵守先天律令的自然法則,人的一言一行要合乎人類的普遍原則,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為人類立法,聽起來非常高大上,實際上是把人變成理性的奴仆,不要說普通百姓根本做不到,他自己也做不到。如果人們都像康德那樣生活,不食人間煙火,終身不婚不娶不育,人類都絕后了,又為誰去立法?至于孔子好烹飪、好駕車、好音樂、好歌唱、好吟詩的豐富的人生情趣,在西方思想家中幾乎是絕唱,這也是為什么孔子的仁道能夠成為普通百姓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的原因。更有諷刺意義的是,2015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同性戀家庭合法權益的判決詞,從西方思想家中居然找不出一處關于家庭和諧對社會良序發(fā)展關聯(lián)的引語,居然從《禮記·哀公問》中“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與”中找出一句“禮其政之本與”,把它寫成同性戀婚姻的判決詞的依據,如果孔子再世,不知當作何想。尤其是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革命,使孔子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成就了孔子之為圣人的巨大事功??鬃拥娜蕦W形塑了中華民族重歷史、重教育、重德性、重人才、重民生的精神品質,對中國的積極影響深遠重大,是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澎湃新聞:那么您認為,孔子的仁學在當下又有著怎樣的重要價值?
葉自成:孔子的仁道不僅在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在當下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仍然是當今人們修身養(yǎng)性、安身立命的思想家園,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的文化源泉。它在兩個層面上繼續(xù)發(fā)揮其重大影響:
其一,孔子仁道至少在四個方面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有文化支撐。
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既有向西方學習的特征,也有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支撐的特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而宏大,其中道家、儒家、法家的思想精華尤為影響深遠。它們不僅產生于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而且對其后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13個主要特征的歸納,有12個能得到老孔商思想精華的支撐,其中有四個方面能得到孔子仁道的支撐。
1.教育、人才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要義為此提供歷史文化支撐。儒家的仁學就是最早的教育學??鬃愚k學校,有教無類,廣收弟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又在六藝基礎上改編教材,開創(chuàng)了中國最早的教育事業(yè),由此成為偉大的教育家。同時,儒家的仁學也是“君子學”,即人才學??鬃诱J為,治國的關鍵因素就是要把君子賢人推舉到治國理政的崗位上,國有君子而治,國無君子則亡。
2.開放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鮮明標識。孔子的仁道也是天下主義的,認為人的基本德性,即仁義禮智信是天下通行的規(guī)則,人心都是相通的,所以人們應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即使是蠻戎夷狄,也可以通行仁義禮信的德信,孔子教育是最早的開放式的國際學校??鬃硬粌H自己周游了十三國,而且他的三千弟子,也來自當時的十多個國家??组T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學校,不搞獨尊,弟子風格各異:子路好軍事,近兵家;顏回居陋室對權財色名不感興趣,近道家;子貢好聚財又能言善辯,近商家和縱橫家;樊遲好稼穡,近農家;子夏好灑掃進退實事,近法家。
3.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xiàn)代化。孔子主張人們要通過學習達成仁義誠信的德性修養(yǎng)成為君子,也提出要富民、庶民,要重視人的生老病養(yǎng)等大事,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富民、庶民、足食足兵是物質文明發(fā)展的體現(xiàn),仁義禮智信則是精神文明發(fā)展的體現(xiàn),也是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協(xié)調發(fā)展。
4.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大任務??鬃拥娜实朗鞘裰畼I(yè),即重民、養(yǎng)民、服民、富民、教民、庶民、惠民、利民、濟民、安民,仁道的最高表現(xiàn)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些都強調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有利民生。
其二,在重建中華民族的主體性思想過程,孔子的仁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中華民族的主體性思想,就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發(fā)展中形成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在當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在未來仍有引領作用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核心精神與價值體系。它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思想支柱。它決定了中國為何是中國、為何中國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五千多年歷史不中斷的核心要素。
以老孔商為代表的道儒法三家的核心精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孔子的仁道,彌補了道家、法家在傳承歷史文化、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德人才方面的缺陷,以倫理補充和支撐法治,以仁道完善、發(fā)展老子的天道、政道,與老子的政道、商鞅的治道形成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完整體系,在歷史上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也是構成中華民族主體性思想的三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孔子的“仁道”,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為仁由己,這體現(xiàn)了道德主體的內在覺醒與崇高自律,為社會注入溫暖的倫理基石與價值內核;老子的“天道無為”所蘊含的自然主體性,告誡我們敬畏客觀規(guī)律,在“積極無為”與“消極無為”之間把握動態(tài)的平衡,彰顯了與宇宙和諧共生的深邃智慧;商子的以法治國,制度創(chuàng)新,富國強兵,破除世襲壟斷,以事功開啟上升流通之路,以客觀法度構建秩序框架,為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主體性。三道共治,才有了大一統(tǒng)中國的強大的生命力,道德主體、自然主體與制度主體交融互補,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思想體系既厚重又靈動、既理想又務實的成熟品格。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核心密碼。
道儒法三家的思想,都不僅僅是認識世界,其目的都在于改變世界,從不同的角度達致國治家齊的實踐目標,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中華文明的歷史實踐,正是將這三重主體性付諸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以“天道”洞察規(guī)律,以“仁道”凝聚人心,以“法治”規(guī)范行為,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最適合自身的發(fā)展道路。
今天,我們紀念孔子,重釋孔子的仁道,并非獨尊一術,而是要重新發(fā)掘我們文明源頭中那多元、包容、互補的智慧整體,兼收并蓄,讓道德的自覺、規(guī)律的敬畏與制度的理性,在新時代的實踐中再次融合,煥發(fā)出磅礴的生命力。這就是孔子仁道在當代的核心價值所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