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查理·柯克之死:政治極化下,反對政治暴力的共識還能走多遠

程賢
2025-09-23 11:24
來源: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 >
字號

2012年1月26日,美國國會山見證了本世紀最令人動容的一幕:來自亞利桑那州的眾議員加布里埃爾·吉福茲(Gabrielle Giffords),她在一場集會中遭遇槍擊一年后,終于重返國會大廳。那場集會中,她頭部中彈,一度被認為難以生還。但她不僅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還逐步恢復了行走、說話和書寫的能力。然而,槍擊留下的嚴重后遺癥使她無法繼續(xù)履行議員職責。于是,一年后的這一天,她回到國會,親自遞交辭呈。

當?shù)貢r間2025年8月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古納伍茲,拉古納伍茲村5號俱樂部,前國會女議員加比·吉福茲(右)在吉福茲槍支暴力預防市政廳會議上聽取國會議員戴夫·明發(fā)言。視覺中國 圖

當時正值茶黨運動如日中天的時期,也象征著華府政治正日益陷入極化與粗鄙化的轉(zhuǎn)折點。然而,在吉福茲的最后一日,國會仍展現(xiàn)出罕見的跨黨派溫情。她的摯友、民主黨議員黛比·沃瑟曼·舒爾茨(Debbie Wasserman Schultz)全程強忍淚水代替尚未完全恢復語言能力的吉福茲宣讀辭職信;時任眾院多數(shù)黨領袖、共和黨人埃里克·坎托爾(Eric Cantor)稱贊“加比的勇氣、堅毅與決心鼓舞了整個國家”;時任議長、共和黨人約翰·貝納爾(John Boehner)更是在接過她的辭呈時一度哽咽落淚。

促成這一幕的原因當然有吉福茲本人。她珍視合作,在共和黨同僚中口碑極佳,許多人對她的關心出自真摯的友誼。但更關鍵的是,當時美國社會仍普遍堅守一條底線:任何帶有政治動機的暴力、尤其是針對政治人物的襲擊,都是不可容忍的。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頻發(fā)的政治刺殺仍留存在集體記憶中,人們深知那種暴力會對政治參與、意見表達乃至基本權利的行使造成寒蟬效應。

然而,十三年過去,自去年起接連發(fā)生的襲擊乃至刺殺事件,正在侵蝕這種共識。兩周前,右翼活動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一場集會中當眾遇刺身亡,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風波,更讓人擔憂美國社會正滑向一個更危險的方向。

今年三月,在民主黨經(jīng)歷十年來最慘痛的選舉失利、急切尋找未來方向之際,加州州長、被廣泛認為懷有總統(tǒng)抱負的加文·紐森(Gavin Newsom)推出了一檔旨在展示自己政綱和個人魅力的播客節(jié)目。而首期嘉賓,正是查理·柯克。在節(jié)目中,紐森不僅在跨性別者參賽這一議題——柯克近年來反復聚焦的主題之一——上承認民主黨確有立場問題,還坦言自己的兒子是柯克節(jié)目的忠實觀眾。作為2028年大選的潛在領跑者,紐森此舉無疑印證了柯克在近年政治行動上的成功。

事實上,早在2024年大選之后,就有許多人將特朗普及共和黨在年輕群體中支持率的飆升,歸功于柯克及其創(chuàng)辦的“美國轉(zhuǎn)折點”(Turning Point USA)。讓保守主義被年輕人接受正是柯克一以貫之的目標。出生于伊利諾伊州一個保守派家庭的他,在奧巴馬執(zhí)政年代成長,目睹奧巴馬在同輩年輕人中無與倫比的號召力。彼時雖有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等右翼大咖,卻主要影響中老年聽眾。如果這一趨勢持續(xù),美國的政治版圖勢必因代際更迭而迅速左傾。

柯克最初在茶黨運動的集會上發(fā)言,積累了一定聲名。后來在選擇大學去向時,他聽從一位老牌保守派人士的建議,放棄了升學,轉(zhuǎn)而在2012年創(chuàng)辦“美國轉(zhuǎn)折點”。起初,該組織不過是一個松散的平臺,用以聯(lián)結(jié)志同道合的高中與大學生,主要活動形式就是柯克走訪各地校園演講。

柯克與“美國轉(zhuǎn)折點”的崛起,與特朗普的首次登場幾乎同步。2016年大選期間,他在海湖莊園與特朗普一家會面,贏得后者的賞識,并受托為小特朗普(Don Jr.)運營社交媒體。特朗普勝選后,認識到柯克的價值,隨后成為“美國轉(zhuǎn)折點”年會的???。他的亮相也迅速將這一草根組織推升為保守派的明星平臺,其年會愈發(fā)具有搖滾演唱會般的氛圍,成為保守派陣營的盛大聚會。

除了聲勢浩大的年會,柯克也繼續(xù)奔走校園,以面對面辯論與對話的方式吸引學生。彼時正值“后奧巴馬”時期:第一位非裔總統(tǒng)帶來的亢奮余溫未散,緊接著卻迎來了特朗普當選的強烈反差。這種情感震蕩令進步主義陣營轉(zhuǎn)向激進反抗,其代表性表現(xiàn)便是“覺醒主義”(wokism),而其最典型的實踐場域正是精英高校校園——美國社會中進步左翼最為集中的地帶。所謂“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即通過剝奪某人的工作、名譽與社會地位來懲罰其言論,在校園中尤為活躍。演講嘉賓被學生抗議“封殺”、教授因言辭不合時宜而遭解雇的事件屢見不鮮,受影響的既包括安·庫爾特(Ann Coulter)、本·夏皮羅(Ben Shapiro)等保守派人士,也有《虎媽戰(zhàn)歌》作者、亞裔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這樣的學者。

固然,這些人的觀點不乏爭議,甚至值得批評,但民主制度的核心在于通過辯論和說服來爭取多數(shù)支持。面對分歧,辯論才是最佳途徑,而不是回避。相反,“取消文化”切斷了這一過程,不僅無法讓持不同意見者心服口服,反而傷害了其聲稱要捍衛(wèi)的民主本身。在校園層面,其直接后果就是讓許多學生因恐懼而噤聲。2021年,正值“取消文化”高峰,弗吉尼亞大學學生艾瑪·坎普(Emma Camp)在一篇專欄中寫道:“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學生們都會有所保留——在課堂討論中、在朋友閑聊時、在社交媒體上——我們都不敢說出真正的想法?!?/p>

柯克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年輕人對這種氛圍的失望與反感。憑借其辯論技巧和激情風格,他不斷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在當下進步主義盛行、異見遭壓制的氛圍里,敢于自稱保守派才是一種彰顯自我、展示勇氣的英雄主義。這種敘事與年輕人慣常的“反叛即酷”的心理完美契合,使得柯克與“美國轉(zhuǎn)折點”的影響力呈指數(shù)級擴張。到2020年前后,該組織已在全美數(shù)百所校園落地生根,而柯克本人也成為幫助特朗普在2024年贏得了史無前例的青年選票支持的公認頭號功臣。

然而,“美國轉(zhuǎn)折點”的行動,很難被視為真誠應對“取消文化”的努力。面對左翼文化中的矯枉過正,一個出于善意的矯正方式,應當是堅守自由主義原則、不夾帶意識形態(tài)私貨,對不同陣營一視同仁。記者芭莉·韋斯(Bari Weiss)在遭《紐約時報》“取消”后創(chuàng)辦的線上媒體“自由新聞”(The Free Press)便是一個例子:該媒體不僅對兩黨保持同等力度的監(jiān)督報道,還在揭露和譴責左翼取消文化的同時,同樣毫不留情地批評右翼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妖魔化、種族主義,以及特朗普政府對科學的攻擊。

柯克的做法則完全不同。他的辯論形式上固然打破了進步派的噤聲效應,但出發(fā)點并非推動政治走向傾聽、尊重與妥協(xié)的中道,而是要將排他性的話語權據(jù)為己有。因此,他的觀點和論據(jù)中同樣充斥著違反自由主義原則的內(nèi)容:他稱1964年旨在廢除種族隔離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是“巨大的錯誤”,指控馬丁·路德·金是“壞人”;在前議長佩洛西的丈夫保羅遇襲后,甚至公開呼吁支持者“將兇手保釋出獄”。在特朗普因拒絕承認2020年選舉結(jié)果、煽動“1·6國會山暴動”而一度在黨內(nèi)失勢時,柯克不僅始終力挺,還成為傳播“選票被篡改”等毫無根據(jù)陰謀論的最響亮傳聲筒之一。

由此,柯克成為一個復雜的混合體:一方面,他是極端、威權乃至反民主言論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他的行動方式卻踐行了民主制度中最基本的一條原則——通過辯論與說服來爭取支持。在愈發(fā)極化的氛圍下,這一原則彌足稀缺,也更受普通民眾渴望。正因如此,即便是紐森等民主黨人也不得不勉強承認他的影響力;而在他遇刺后,進步派知識分子以茲拉·克萊恩(Ezra Klein)甚至寫道:“查理·柯克的政治實踐方式是正確的。他走進校園,與任何愿意交流的人對話。他是這個時代最具說服力的政治實踐者之一?!?/p>

也正因此,不少人將柯克的遇刺解讀為對“辯論與說服”這一民主形式本身的攻擊。根據(jù)執(zhí)法部門公布的信息,兇手動機直接源于對他在跨性別議題上的立場不滿,這一點他在與室友的對話和子彈上寫下的字句中都明確表達。其中一些字句本身還包含源自網(wǎng)絡論壇的狗哨用語,而這些論壇早已成為左右兩端極端主義者行使網(wǎng)絡霸凌與“巨魔”行為的重災區(qū)。更具象征意味的是,柯克遇刺時正在主持一場名為“Prove Me Wrong”的校園辯論活動,形式正是鼓勵持不同意見者通過辯論來說服對方。此案的政治性因此異常明顯,并迅速被歸入近年來不斷上升的政治暴力清單之中——其中包括特朗普競選途中兩次遇襲未遂、賓州州長喬什·夏皮羅(Josh Shapiro)住所被縱火、以及明尼蘇達州一位民主黨籍州眾議長與其丈夫在家中遭刺殺等事件。

當?shù)貢r間2025年4月13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喬什·夏皮羅在新聞發(fā)布會上暫停講話,討論州長官邸的涉嫌縱火案。視覺中國 圖

令人欣慰的是,悲劇發(fā)生后,兩黨建制派人物在第一時間的反應恰當、克制且撫慰人心。事發(fā)地猶他州共和黨州長斯賓塞·考克斯(Spencer Cox)發(fā)表了一場廣受贊譽的演講,呼吁民眾重新學會和平地交換不同意見。奧巴馬強烈譴責“卑劣的暴行在我們的民主中沒有容身之地”,并表示會為柯克的妻子和孩子祈禱。左翼的象征人物伯尼·桑德斯也在一段視頻中,不僅稱贊柯克是“富有才智的溝通者”“敢于與公眾對話的人”,還清晰闡述了為何用暴力噤聲任何人(包括柯克)都是危險的。在眾院共和黨人提出紀念柯克的決議后,不僅民主黨領導層表示支持,溫和派議員喬什·戈特海默(Josh Gottheimer)等人還在社交媒體上發(fā)文,強調(diào)這一決議對個人與國家的意義。

然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兩端極端派的表態(tài)迅速削弱了建制派尋求和解和團結(jié)的姿態(tài)??驴说牟糠钟乙碜悦襟w同僚使用了火藥味極濃的語言:“這將是一場(針對左派的)戰(zhàn)爭。我們不會放過你們?!泵芴K里州眾議員鮑勃·歐德爾在眾院發(fā)言時聲稱:“左翼要殺死所有不同意見者,從此不再有中間地帶?!碧乩势召Y深顧問史蒂芬·米勒則更進一步,將整個民主黨斥為“國內(nèi)極端主義組織”(domestic extremism organization)。

更危險的是,許多共和黨人似乎忘記了柯克的成功,恰恰源自至少在形式上對辯論與言論自由的堅持,也忘記了他們自己曾以反對左翼“取消文化”為旗號。特朗普本人以及與柯克關系密切的副總統(tǒng)萬斯(JD Vance)在多個場合公然表示,他們認為整個左翼的非政府組織、基金會與媒體機構都應為柯克之死負責,并誓言要動用從司法部到國稅局的聯(lián)邦機器對其進行打壓。當左傾的ABC深夜秀主持人吉米·坎摩爾(Jimmy Kimmel)在節(jié)目單口中錯誤聲稱兇手是“MAGA支持者”后,特朗普任命的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布蘭登·卡爾(Brenden Carr)甚至直接威脅要調(diào)查并吊銷ABC地方臺的播出執(zhí)照。在壓力之下,擁有最多ABC分臺的兩家公司宣布停播節(jié)目,母公司迪士尼最終也宣布無限期停播坎摩爾的節(jié)目。

與左翼取消文化依靠社會壓力制造噤聲相比,這種直接動用公權力干預私人言論的做法有過之無不及,已然觸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紅線。雖然從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到極右翼評論員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都公開反對本陣營的審查行為,但共和黨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堅持推行此類措施。由此帶來的噤聲效應,難免使柯克等人在過去幾年反取消文化、挺言論自由的言辭顯得虛偽與機會主義。

與此同時,左翼在柯克遇刺后的表現(xiàn)同樣很難說是無可指摘。雖然主要政治人物的表態(tài)大多迅速、人性化且以和解為主,但稍加細看便能發(fā)現(xiàn),激進基層的聲音截然不同:在CNN、《國家》雜志(The Nation)等媒體的社交媒體評論區(qū),許多獲贊數(shù)以萬計的“熱評”都在否認柯克的遇刺值得同情,甚至有人嘲笑他妻子在告別遺體時的畫面,或引用他曾支持憲法第二修正案的言論暗示“自食其果”,刻意淡化行兇者的政治動機。

當?shù)貢r間2025年9月11日,美國菲尼克斯,美國轉(zhuǎn)折點組織(Turning Point USA)總部設立了一個臨時場所,悼念該組織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查理·柯克。視覺中國 圖

黨內(nèi)新生代的左翼政治人物,也未能展現(xiàn)桑德斯那樣的克制。與奧巴馬等人的表態(tài)不同,眾議員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OC)在推文中只字未提譴責或慰問,而是僅僅借機推動控槍主張,并在眾院辯論時拒絕支持以降溫為目的的紀念柯克決議。左翼新星、紐約市長初選獲勝者蘇文丹(Zohran Mamdani)事后發(fā)出的推文也在字里行間用力向受眾傳達自己僅僅反對政治暴力,而對柯克本人毫無悼念之意。暢銷書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更在推特上錯誤聲稱柯克“支持石刑同性戀者”,后來不得不緊急刪除并道歉。

當然,兩黨的極端化并非完全對稱。今天,真正動用權力煽動對立、威脅異見者的,是共和黨的公認領導核心;左翼的偏激表態(tài)則多來自邊緣人物。然而,茶黨運動和特朗普崛起已讓人們明白:一個政黨的極端化往往起于基層。令人擔憂的可能性是,民主黨并非“免疫”,只是時間線上稍稍落后一步。雖然社交媒體評論不具備全盤代表性,但自特朗普第二次勝選以來,已有不少人提出“民主黨正在經(jīng)歷自己的茶黨時刻”。蘇文丹的勝出,正是這一趨勢的鮮活例證:他帶有濃厚民粹色彩,政策缺乏可行性,敢于許下可能帶來經(jīng)濟災難的承諾,又不愿與反猶主義劃清界限,卻依然贏得憤怒選民的擁護。而昔日那些批評共和黨人因迎合特朗普而“缺乏骨氣”的民主黨主流人物,如今卻紛紛為蘇文丹這樣與特朗普有驚人相似之處的政治人物背書。

與此同時,民主黨基層對領導層“妥協(xié)過度”的不滿正在快速積聚。這場情緒已讓包括佩洛西在內(nèi)的資深議員不斷遭遇來自左翼的初選挑戰(zhàn)者,參院黨團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的民調(diào)支持率也明顯落后于AOC等進步派新星,使這位任職近十年的老將連任之路暗藏重重險阻。在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眾院紀念柯克的決議措辭中立、以譴責政治暴力為核心,仍有近60名民主黨人投下反對或棄權票。

十三年過去,當年吉福茲重返國會、全場動容的畫面,恐怕難以再現(xiàn)。那時雖然茶黨聲勢如日中天,但她的遭遇仍一度凝聚起反對政治暴力的跨黨派共識。反觀今日,距離柯克遇刺尚不足兩周,輿論焦點卻已轉(zhuǎn)向白宮干預私營企業(yè)的危險先例,以及對進步派將意識形態(tài)置于體面之上的失望。這場悲劇非但沒有為政治極化踩下剎車,反而像是又添了一腳油門。猶他州長考克斯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十分惹人深思的呼吁:美國人手中正握著決定這一刻“是一個黑暗歷史篇章的終結(jié)還是開篇”的決定權。從事發(fā)至今的一切看來,恐怕少有人能樂觀地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向前者的方向傾斜。

    責任編輯:朱凡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