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鄭信在洛坤:泰國南部的反叛、和親與遺腹子

張晨
2025-10-03 10:17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鄭信(Taksin,1734-1782)是泰國(暹羅)歷史上的一位華人國王。我在泰國南部的洛坤(Nakhon Sri Thammarat,又譯那空是貪瑪叻,洛坤是Nakhon的音譯)看到了兩尊他的雕像、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街(Thanon Taksin)和兩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巷(Soi Taksin)。泰國首都曼谷的吞武里區(qū)過去是鄭信的王宮所在地,現(xiàn)在有多處有關鄭信的紀念設施,但洛坤是一座遠離曼谷750公里的泰南小城。為什么這里至今還在如此這般地紀念鄭信?更離奇的是,洛坤當?shù)氐囊晃唤y(tǒng)治者居然聲稱自己是鄭信的遺腹子?,F(xiàn)在統(tǒng)治泰國的曼谷王朝(拉達那哥欣王朝)是推翻鄭信的統(tǒng)治建立的,洛坤的統(tǒng)治者卻聲稱自己是前朝國王之子,這極不尋常。因為中國歷史上看慣了太多斬草除根或者隱姓埋名的故事。洛坤的種種反?,F(xiàn)象一定有其原因。

洛坤大佛塔寺內的鄭信塑像,作者拍攝于2024年8月29日。

現(xiàn)代泰國洛坤府的位置。府(Changwat)是現(xiàn)代泰國的省級行政區(qū),華人習慣稱府。

洛坤Phatthanaram寺內的鄭信塑像,作者拍攝于2024年8月29日。

華人國王

鄭信在中文世界的名氣很高,因為他是一位華人。明清時期,潮汕地區(qū)的居民大量下南洋謀生,當?shù)氐恼亮止鸥垡渤闪酥匾暮8?。在南洋諸國中,暹羅(后來的泰國)又是潮汕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現(xiàn)代泰語中甚至有大量的潮州方言詞匯。泰國的正史中都不記載鄭信的早年經歷,我們現(xiàn)在對他早年事跡的了解主要依靠泰國學者后來的研究以及中國學者民國以后的研究。據(jù)說鄭信的父親鄭鏞(又名鄭達)出生于廣東潮州府澄??h的華富村。這里至今還能看到一座號稱1782年修建的鄭信衣冠冢(1985年“重修”)。大概在雍正年間,鄭鏞來到當時的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大城),成為一名經營博彩業(yè)的商人,后來又包攬賭稅,積累了一些財富,甚至還獲得了三等爵位“帕(Phra)”。當時暹羅的爵位共分五等,一等最高,三等爵位已經不低。鄭鏞娶當?shù)匾晃诲吡_女子為妻,生下了鄭信。“信(Sin)”在泰語中表示“財富”,現(xiàn)在泰國有家銀行就叫“Aom Sin”,意為“儲蓄”。年幼的鄭信按照暹羅的傳統(tǒng)到寺廟中做小沙彌,接受了寺廟教育,并且掌握了多種語言。

當時暹羅博彩業(yè)中的賭場、賭客和包稅商都以華人為主,為暹羅政府提供了很多財政收入。鄭鏞和當時暹羅的財政大臣關系密切(但似乎有所夸大),鄭信也被其收為義子,鄭信的名字也是義父所取。也正是靠義父的關系,鄭信得以進入宮廷,成為暹羅國王的護衛(wèi)親兵(mahatlek)。按照暹羅制度,國王的親兵往往由暹羅達官顯貴的子弟和外邦諸侯送來的質子充任,這些人后來也往往因為國王的信任而出任高官。鄭信之后就被任命為達府(Tak)的地方長官,獲得了二等爵位“披耶(Phraya)”,因此他也被稱為披耶達信。中文資料中也稱他為鄭昭,但昭只是泰語“Chao”的音譯,意為“王”也泛指一般的“老爺、大人”,相當于英文中的“Lord”,因此鄭昭并不是鄭信真正的名字。

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暹羅首都阿瑜陀耶,繁榮了四個多世紀的阿瑜陀耶城被徹底焚毀。在阿瑜陀耶陷落以前,鄭信率領一小股軍隊突圍而出,最后到達阿瑜陀耶東南的尖竹汶(Chanthaburi莊他武里)。以此為據(jù)點,鄭信創(chuàng)立了后來的暹羅吞武里王朝。至于說鄭信是如何從阿瑜陀耶突圍的,至今成謎。阿瑜陀耶被攻破以后,暹羅國王也被殺,當時的暹羅陷入了諸侯割據(jù)的混亂時期。除了鄭信所在的尖竹汶,當時還有五個割據(jù)一方的勢力。第一個是駐守在阿瑜陀耶北面的緬人蘇基(Suki,緬語中指“將軍”),緬軍破阿瑜陀耶后大部北上,與清朝作戰(zhàn),只留下一小股部隊在暹羅,由蘇基統(tǒng)帥;第二個是控制北部地區(qū)的昭披耶彭世洛(Chao Phraya Phitsanulok),他駐扎在彭世洛;第三個是控制東北部的僧人昭帕房(Chao Phra Fang),駐扎在程逸府宋客婆里(Sawangkhaburi),此人本是一位遠離世俗的僧人,趁亂世帶領一幫僧兵自立為王;第四個是控制南部地區(qū)的帕普拉特(Phra Palat),駐扎在洛坤;第五個是控制了東部地區(qū)的昭披邁(Chao Phimai),他駐扎在呵叻府的披邁(Phimai)。

鄭信采取各個擊破的方針,首先出兵中部地區(qū),占領了吞武里(Thonburi,今曼谷對岸),擊殺了駐扎在當?shù)氐囊幻缎Ь捜说腻吡_頭目。之后鄭信領兵北上,在阿瑜陀耶擊敗了緬人蘇基,光復了阿瑜陀耶。此時的阿瑜陀耶已經淪為一片廢墟,鄭信只好放棄了以此為都城的想法,轉而回到了吞武里。1767年,鄭信在吞武里稱王,時年34歲。鄭信在吞武里營建了王宮,其址尚存,現(xiàn)在是泰國海軍部所在地。之后,鄭信又擊敗了前來進犯的緬軍,穩(wěn)住了局面。為了重新統(tǒng)一暹羅,鄭信便開始了對各地的征討。第一個目標是北部的彭世洛,但沒有成功,鄭信便轉而進攻勢力較弱的披邁,果然取勝。不久,披耶彭世洛又病故,其弟繼位,地位不穩(wěn)。僧人昭帕房趁機出兵,吞并了彭世洛。如此,暹羅形成了北中南三方割據(jù)的局面。鄭信首先派軍進攻南部的洛坤,但沒有成功,于是決定親率水師征討洛坤。洛坤統(tǒng)治者帕普拉特棄城而走,一路向南逃到了北大年,最后被北大年城主俘獲獻給了鄭信。鄭信封自己的侄子統(tǒng)治洛坤,即率軍隊北返吞武里。回到吞武里之后,鄭信又派兵北上擊敗了北方的僧人武裝集團昭帕房。最終暹羅在1770年重新歸于一統(tǒng)。鄭信用了三年即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tǒng)一。

在鄭信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通鑾(Thong Duang,后來的拉瑪一世)兄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jù)說鄭信和通鑾幼時在同一間寺廟做沙彌,關系要好。早在鄭信從尖竹汶起兵的時候,通鑾就派弟弟汶瑪(Bunma)送來了鄭信流落在外的母親。在定都吞武里之后,通鑾兄弟兩人都開始追隨鄭信。在征伐披邁、洛坤以及宋客婆里各地的戰(zhàn)爭中,通鑾兄弟都居功甚偉,成為鄭信的左膀右臂。

鄭信的功勞不僅在于重新統(tǒng)一了暹羅,更重要是他將周邊的許多小國都納入到了暹羅的勢力范圍之中,大大擴展了暹羅的地區(qū)影響力。鄭信雖然統(tǒng)一了暹羅,但暹羅以北的清邁(今泰國清邁)仍然處在緬甸的占領之下。1770年,緬軍從清邁南下進犯暹羅,鄭信親率軍隊北上抵御,一直打到清邁城下,但未能攻下,只好撤軍。1774年,鄭信再次北伐清邁,終于攻克清邁,驅逐了緬人統(tǒng)治者,冊立當?shù)亟y(tǒng)治者統(tǒng)治清邁,清邁遂成為暹羅屬國。通鑾弟弟汶瑪還娶了當?shù)匾晃唤y(tǒng)治者的妹妹為妻。

歷史上的柬埔寨非常強盛,但到了18世紀已經衰落了。鄭信早在統(tǒng)一暹羅之前就已經卷入到了柬埔寨事務當中,當時鄭信正打算出兵洛坤,柬埔寨發(fā)生內亂,請求鄭信介入,鄭信即派通鑾兄弟出兵柬埔寨,但因為有人謠傳鄭信在征洛坤途中陣亡,通鑾兄弟又緊急撤回,是次征柬埔寨并沒有什么戰(zhàn)果。1771年,鄭信率水軍,通鑾率陸軍兩路進攻柬埔寨,最終取得勝利,并扶持一位柬埔寨王子為柬埔寨國王,柬埔寨也成了暹羅屬國。1778年,鄭信介入到老撾萬象國的內戰(zhàn)當中,攻克了老撾占巴塞國和萬象國,兩國也成為暹羅的屬國。至此,暹羅在鄭信的統(tǒng)治下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盛,周邊諸小國紛紛朝貢暹羅,有學者稱之為“吞武里朝貢體系”。進獻金銀樹是暹羅屬國表示臣服的重要方式,錢盛華和安敏對此有很好的研究。

在鄭信的經歷當中,南部城市洛坤與他的交集并不多。盡管鄭信在1769年親赴其地,但洛坤似乎也沒有大肆紀念他的理由。

今汕頭市澄海區(qū)華富村的鄭信衣冠冢,作者拍攝于2021年7月11日。

泰南第一城

洛坤是泰國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其歷史甚至比1351年建立的暹羅古都阿瑜陀耶城還要早?,F(xiàn)在已知的洛坤歷史的最早開端是在公元775年。根據(jù)當?shù)匕l(fā)現(xiàn)的一塊梵文碑銘,當時室利佛逝(Sri Vijaya,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一帶)的統(tǒng)治者下令在當?shù)匦藿巳鹚?,以禮敬佛陀、持蓮觀音(Padmapani)和金剛手菩薩(Vajrapā?i)。這證明洛坤早在公元8世紀時就已經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過,這方碑銘中并沒有明確出現(xiàn)洛坤的名字,只是這方碑的發(fā)現(xiàn)地被認為是洛坤。另有存疑的史料記載洛坤的統(tǒng)治者Sujita在10世紀末介入了哈里奔猜(今泰國北部南奔)和羅斛(今泰國中部,即暹羅的前身)之間的戰(zhàn)爭,并征服了羅斛。這位統(tǒng)治者Sujita甚至可能就是《宋史》中朝貢宋朝的丹眉流(單馬令的異譯)國王多須機。

真正可以完全證實洛坤早期歷史的碑銘是《暹羅碑銘集》中的第24號碑。這方纂刻于1230年的梵文碑銘稱呼洛坤的統(tǒng)治者旃陀羅跋奴(Candrabhānu)為“?ri Dharmarāja 之王、Tāmbralingam 的統(tǒng)治者”。這說明當時的洛坤已經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強盛政權。法國學者賽代斯(George C?dès,1886-1969)正是根據(jù)這方石碑提出洛坤就是宋元時期中文文獻中出現(xiàn)的單馬令,單馬令即Tāmbralingam的對音,意即紅色的林迦。洛坤歷史上的高光時刻正是在旃陀羅跋奴在位時期。傳說中的洛坤創(chuàng)建者Sri Thammasok可能就是他。還有史料記載,旃陀羅跋奴在1250年前后兩次進攻斯里蘭卡,足見當時洛坤的強盛。洛坤一直被稱為“十二生肖城”,即洛坤也在馬來半島上有自己的附屬城邦,不過實際上的附屬城邦并不一定是十二個。現(xiàn)代洛坤城的城徽就是十二生肖圍繞著洛坤大塔。根據(jù)傳說,先有大塔,后有洛坤城。

洛坤大佛塔, 作者拍攝于2024年8月29日。

然而,因為本身地域狹小、資源匱乏,洛坤很快就衰落了。隨著海上貿易的相對衰落以及周圍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洛坤的繁盛很難再維持。根據(jù)1292年纂刻的蘭甘亨石碑(最早的泰文石碑),當時暹羅素可泰王朝(1238-1438)的蘭甘亨大帝成功迫使洛坤臣服。根據(jù)洛坤當?shù)亓鱾鞯氖妨?,洛坤則是在暹羅阿瑜陀耶王朝(1351-1767)初期成為了暹羅的屬國。無論如何,洛坤最晚在14世紀中后期就已經成為了暹羅的屬國,并按照一定的頻率向暹羅進獻金銀樹和貢物。

盡管洛坤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臣服于暹羅,但仍然在文化和政治上維持著一些特殊地位。首先,洛坤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暹羅等地的重要中轉站。廣義的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陸,但現(xiàn)在東南亞諸國所流行的這一支南傳上座部佛教具體來說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紀的斯里蘭卡。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北傳佛教相比有比較容易分辨的兩大特征:第一,菩薩信仰不發(fā)達;第二,以巴利語經典為圣典。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以及海外貿易的影響,洛坤很早就引入了斯里蘭卡的佛教。據(jù)說,蘭甘亨大帝征服洛坤之后就注意到了洛坤當?shù)匕l(fā)達的南傳佛教信仰,因此從洛坤迎請高僧到王都素可泰,此即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暹羅之始(真實的過程可能相當復雜)。洛坤的市中心的瑪哈泰寺大佛塔據(jù)說始建于公元13世紀,信徒們認為下面埋葬著佛陀的舍利子。現(xiàn)在泰國有三尊最著名的國寶級佛像,這三尊佛像都曾經供奉在洛坤。雖然這些關于佛像的傳說已經很難考證真?zhèn)?,但也反映了洛坤在佛教史上的顯赫地位。鄭信進入洛坤城之后按照傳統(tǒng)參拜了洛坤大佛塔,并且向當?shù)氐纳畟H進行了布施儀式。鄭信還從洛坤帶走了一部完整的巴利三藏經,大大推動了暹羅境內的佛教復興。

其次,洛坤在古代暹羅的政治體系中一直處在比較特殊的地位。在暹羅征服洛坤初期,洛坤可能維持了一段屬國地位(Prathetsarat),即洛坤由當?shù)氐氖酪u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洛坤只是在形式上保持了對暹羅的臣服,對內維持著高度自主。因為史料缺乏,學者們對15世紀之前暹羅和洛坤的關系知之甚少。到了暹羅王戴萊洛迦納(Borommatrailokkanat,1448-1488年在位)改革時期,洛坤從屬國被降級為主要的八大城鎮(zhèn)之一,泰語稱為“Phraya Maha Nakhon”,成為暹羅事實上的一個省級政區(qū)。這些大城鎮(zhèn)的統(tǒng)治者部分由暹羅王子充任,部分由暹羅任命的官員充任。洛坤的統(tǒng)治者似乎并不是暹羅的王子,但暹羅對洛坤的控制也明顯增強了。典型的表現(xiàn)是洛坤的統(tǒng)治者被納入到全國統(tǒng)一的薩克迪納制當中。到了16世紀晚期的暹羅王納黎萱(Naresuan,1590-1605年在位)時期,暹羅廢除了Phraya Maha Nakhon制度,開始對全國的城鎮(zhèn)實行分級管理。全國的城鎮(zhèn)依據(jù)重要性和規(guī)模被分為三級,洛坤和北部的彭世洛成為唯二的兩個一級城鎮(zhèn),其城主享有最高的薩克迪納等級,與暹羅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員級別相等。因為遠離暹羅的統(tǒng)治中心,洛坤多次發(fā)生叛亂。文獻明確記載的第一次洛坤的叛亂發(fā)生在16世紀晚期,之后洛坤又多次反叛暹羅的統(tǒng)治。

暹羅王在1629年任命日本人山田長政為洛坤城主。一個外國人都能成為洛坤城主,此事也說明了暹羅實現(xiàn)了對洛坤的深度控制。不過,因為馬來半島地區(qū)遠離暹羅的統(tǒng)治中心,暹羅很多時候需要洛坤的協(xié)助才能維持對馬來半島地區(qū)的統(tǒng)治。馬來各邦國進貢暹羅的金銀樹都是先送到洛坤再一起送到暹羅。洛坤仍然維持著對馬來半島諸城邦的統(tǒng)領地位,是當之無愧的泰南第一城。

傳說中的洛坤創(chuàng)建者 Sri Thammasok,作者拍攝于2024年8月29日。

阿瑜陀耶日本村的山田長政紀念雕塑,泰語稱其為Okya Senaphimok,作者拍攝于2023年7月16日。

鄭信的遺腹子

1765年,新興的緬甸貢榜王朝發(fā)動數(shù)路大軍對暹羅展開了攻擊,最終在1767年初攻破了暹羅首都阿瑜陀耶。當時,洛坤的城主奉命到緬甸丹老(Mergui)一帶抵抗緬甸的南路大軍,但再也未能返回。身為洛坤副城主的帕普拉特(又名努)趁機自立,控制了洛坤,成為亂局中的一方割據(jù)勢力,直到1769年被鄭信平定。鄭信任命了自己的侄子為洛坤統(tǒng)治者,并且再次提升洛坤為屬國。洛坤在理論上領有春蓬(Chumphon)以南的馬來半島各地。帕普拉特則被帶回吞武里,他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鄭信。1776年,帕普拉特被鄭信送回洛坤繼任洛坤城主,并繼續(xù)享有屬國國王的地位,可以自己任命洛坤的各級官員。后來,鄭信聽聞帕普拉特的副王昭帕(Chao Phat)的妻子(也是帕普拉特的女兒)去世了,于是鄭信將帕普拉特先前獻給自己的兩個女兒中的一個又賜給了洛坤副王昭帕。這位鄭信的妃子來到洛坤后生了兒子昭內(Chao Noi)。據(jù)說這位妃子在離開鄭信時就已經懷了昭內,昭內的父親其實是鄭信,昭帕只能說是他的養(yǎng)父。

1782年,吞武里城中發(fā)生叛亂,鄭信召集在柬埔寨前線的通鑾返回。通鑾迅速平定了叛亂,但國家大權也落入了他的手中。據(jù)說當時的鄭信已經精神失常,因此通鑾下令處死了鄭信,自立為王。曼谷王朝由此建立,通鑾就是后來所稱的拉瑪一世。

1795年成書的泰語《吞武里王朝編年史》對鄭信之死有如下記載:

小歷5月下半月第9日,第7日(1782年4月6日,周六),早上八時,陛下(指拉瑪一世)率軍自暹粒返回,在菩提寺(即今泰國大皇宮龐的臥佛寺)前的圣座亭扎營。大小官員們一起來邀請陛下登上皇家御舟,朝著皇宮渡過(湄南河)來到盧坤圣座亭。長老們與王室成員、學者領袖一起來覲見陛下。于是(陛下)頒布諭旨咨詢道:“當國王(指鄭信)業(yè)已拋棄正直與美德、行如此不義之事時,(我們)認為他已經成為國家巨大的敵人和阻礙,決不能姑息留用。請求將其廢黜并處決。”另一方面,所有英勇的士兵都感到極度憤慨,于是立刻將國王及其所有的黨羽帶到城后的堡壘處決了。于是,僧侶、婆羅門、大臣、元老以及全體百姓便懇請并恭迎陛下(指拉瑪一世)進行加冕典禮,成為君主,永遠統(tǒng)治國家。國王(指拉瑪一世)便去禮拜了玉佛像,隨后駐蹕于佛殿前的圣座亭。

《吞武里王朝編年史》接著記載,第二天有40名忠于鄭信的貴族官員被殺。19世紀后期成書的《御書版皇家編年史》中還記載鄭信在死前要求面見拉瑪一世,士兵把他抬到了拉瑪一世的宮殿前,拉瑪一世向他揮了揮手,并未讓鄭信上殿,然后鄭信就被帶到了維猜普拉西特堡壘前處死了。這部編年史也記載了拉瑪一世繼位后殺掉了很多鄭信的“黨羽”,但并未交代新政權如何處置了鄭信的后妃與子孫們。

位于曼谷的泰國海軍部,作者拍攝于2023年6月14日。

位于泰國海軍部的鄭信雕塑,此地就是當年鄭信被處決之地,作者拍攝于2023年6月14日。

拉瑪一世登基以后認為鄭信給洛坤城主帕昭(Phrachao相當于屬國國王)的地位太高了,于是他下令將洛坤城主降級為昭披耶(Chao Phraya),洛坤等于重新回到了一級城鎮(zhèn)的地位。并且,洛坤統(tǒng)領的馬來城邦也被減少了數(shù)量,實力最強的宋卡被劃為暹羅的直屬省份,大大削弱了洛坤的影響力。史料中未記載當時的洛坤城主帕普拉特面對此事的反應,我們只知道1784年,拉瑪一世下令廢黜了他的洛坤城主之位,讓他的女婿昭帕繼承了他的職位。據(jù)說,正是帕昭的舉報讓帕普拉特失去了自己的城主之位。昭帕繼位之后繼續(xù)實行和親的政策,向拉瑪一世獻出了自己的一個女兒,她和拉瑪一世生下了一名王子,這名王子后來還成為了暹羅王拉瑪三世(1824-1851年在位)時期的暹羅副王。

昭帕的職位在1811年傳給了昭內,就是那個被懷疑為鄭信兒子的人。根據(jù)Sturat Munro-Hay的研究,昭內是鄭信的兒子這種說法在昭內生前就已經流傳開來,連英國人亨利·伯尼(Henry Burney,1792-1845)對此都有記錄。伯尼傾向于認為昭內確實是鄭信的兒子,他指出昭內的皮膚更白,看起來更像是華人。而昭帕的另一個兒子皮膚顏色則深得多。

昭內在當時暹羅的政局中是一位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尤其是他主導了暹羅在馬來半島的政策。前文提到的拉瑪三世的副王理論上是昭內的外甥(如果昭內真的是昭帕的兒子的話)。而且昭內也向拉瑪三世獻出了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說是四個)。因此,昭內和曼谷的暹羅王室有著很復雜的親屬關系。

昭內在暹羅平定吉打叛亂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吉打(Kedah,今屬馬來西亞)是暹羅在馬來半島上的重要屬國,也歸洛坤節(jié)制。178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吉打蘇丹手中得到了檳榔嶼,1800年,英國政府又從吉打得到了檳榔嶼對岸的威省,英國政府在馬來半島區(qū)域的擴張逐漸成為了暹羅的巨大威脅。更讓暹羅不安的是,吉打在1821年拒絕按照傳統(tǒng)進獻金銀樹和貢物并且和暹羅的宿敵緬甸有了一些勾連。同時吉打也拒絕幫助暹羅打擊同樣拒絕進貢的霹靂州(Perak,今屬馬來西亞)。如果吉打的公開反叛行為不得到遏制,暹羅在馬來半島的統(tǒng)治有崩潰的危險。1821年,昭內率軍攻占了吉打首府,吉打蘇丹逃到了檳榔嶼,得到了英國人的庇護。暹羅建立了對吉打的直接統(tǒng)治,昭內的一個兒子被任命為吉打統(tǒng)治者。然而,吉打原蘇丹流亡在外,不斷煽動反叛,暹羅對吉打的統(tǒng)治一直處在動蕩當中。1831年和1838年,吉打兩次叛亂,暹羅都是依靠昭內才平定了叛亂。1842年,拉瑪三世同意讓流亡的吉打蘇丹復位,同時拆分了吉打的領土,吉打的動亂才最終結束。

昭內也在《伯尼條約》的簽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早在1821年暹羅進攻吉打之時英國政府就表示了對吉打局勢的關切,因為英國擔心暹羅會趁機收回檳榔嶼,好在暹羅后來并未對檳榔嶼提出訴求。1825年,洛坤城主昭內因為雪蘭莪(Selangor,今屬馬來西亞)拒絕納貢而意圖攻打雪蘭莪,英國政府表示反對,甚至檳榔嶼的總督還派出了軍艦阻遏洛坤的艦隊。英國代表亨利·伯尼發(fā)現(xiàn)洛坤正在組織一支陸上力量協(xié)助霹靂去進攻雪蘭莪。伯尼威脅這將引發(fā)和英國的直接沖突。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簽訂了一個條約草案,洛坤承諾不會攻擊霹靂或者雪蘭莪,而英國則承諾不干預吉打的局勢。雙方進一步同意到曼谷簽訂暹羅和英國之間的正式條約以協(xié)調解決通商和馬來半島局勢方面的爭議。當時英國正處在第一次英緬戰(zhàn)爭當中,戰(zhàn)局還并不明朗。而暹羅國王拉瑪三世也繼位不久,雙方都需要一個條約緩和彼此的關系。于是,亨利·伯尼率領使團到了曼谷繼續(xù)談判,昭內也成為暹羅方面的三個代表之一,深度參與了暹羅政府和英國政府之間的談判。1826年6月,英國和暹羅簽訂了《伯尼條約》。雙方在條約中約定了保持對彼此的友好關系,雙方不得阻止在各自領土上的自由貿易,同時英國尊重暹羅對各個馬來屬邦的權利,而暹羅則尊重英國對檳榔嶼以及威省的占有。暹羅和英國都尊重霹靂的獨立自主。英國不得阻止霹靂按照傳統(tǒng)向暹羅進獻金銀樹。英暹雙方均不得攻擊霹靂。英國不得允許雪蘭莪進攻霹靂,暹羅也不得進攻雪蘭莪。由此,馬來半島上的危機得以緩和。

昭內在1838年去世,第二年他的一個兒子被任命為洛坤城主。1867年,他的這個兒子去世后又將職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直到19世紀末暹羅實行行省制改革之后昭內家族對洛坤的控制才終結。洛坤城主的職位在19世紀實際上是世襲的。除此之外,根據(jù)Sturat Munro-Hay的研究,昭內的34個子女中有多個兒子充任了南部各地的各級城主,甚至還有一個兒子擔任了阿瑜陀耶的城主。暹羅國王拉瑪三世、四世和五世的后宮中都有昭內的女兒做妃子。昭內家族實際上已經成為整個暹羅國內的一大顯赫家族。現(xiàn)在洛坤府政府大院內還有昭內的紀念雕塑,描繪了他人生中的種種功績。昭內的后裔使用Komarakul Na Nagara(任阿瑜陀耶城主的一支)和Na Nagara(任洛坤城主的一支)兩個姓氏,至今仍活躍在泰國的各個領域。

今洛坤府政府院內供奉的帕興佛, 作者拍攝于2024年8月29日。

今洛坤府政府院內的昭內塑像, 作者拍攝于2024年8月29日。

早期史料中并沒有明確的記載說昭內是鄭信的兒子。大概是在昭內開始擔任洛坤城主的時候這種說法開始流傳開來,昭內似乎也從未回應過這種傳言。1920年,暹羅中央學術研究會編成了《舊族譜第一集》,其中系統(tǒng)記載了鄭信的各代后裔,但其中并未收錄昭內家族。1937年,暹羅學者吳福元編成了《舊族譜第四集》,系統(tǒng)增補了鄭信后裔的情況,昭內被列為鄭信的第26個直系后代。暹羅藝術廳公開出版了此書,算是官方承認了昭內鄭信后裔的身份。陳毓泰將此書翻譯成了中文,其手稿保存在中山大學。

昭內到底是不是鄭信的兒子這個問題可能永遠也不會有答案,就像有人傳言秦始皇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一樣。或許洛坤作為一個半獨立的政權確實需要一個顯赫的、具有王室背景的統(tǒng)治者,而權傾朝野的昭內本人也樂見這種說法的廣泛流傳。時至今日,洛坤對鄭信的紀念實際也是紀念洛坤本身獨立于暹羅之外的光輝歷史。洛坤從屬國變成省份的故事體現(xiàn)了暹羅的國家制度建設一步步推進的過程,但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在正式的國家制度之下是密密麻麻的個人親緣網(wǎng)絡,以至于分不清到底誰依附誰存在。

附表:本文中出現(xiàn)的洛坤城主

 

    責任編輯:彭珊珊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