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10歲男孩跪地攔車救母,最美的是愛有回聲
當一個孩子以最無助的姿態(tài)呼救時,社會是否有一群能聽見并行動的人?答案是肯定的。
據(jù)報道,10月4日,廣州石門堂山隧道內(nèi)發(fā)生追尾事故,涉事汽車受損彈出安全氣囊,將駕駛位的女性撞暈,車后排坐的是她的一兒兩女。情急之下,她的10歲兒子跪地作揖求助,哭著說:“救救我媽媽!”路過車主紛紛上前查看情況,伸出援手幫助這一家4口。
這一過程被發(fā)到社交平臺上,不少網(wǎng)友稱“看得鼻子很酸”“很有擔當?shù)哪泻ⅰ薄?/p>
參與救援的司機劉女士稱,當時自己看到小男孩跪在地上一直在拜,哭得撕心裂肺,求人救他媽媽,自己顧不得想太多就下車救人了。當時自己先報了警,經(jīng)警方同意后將男孩母親扶到自己車上,送去了醫(yī)院。后來男孩母親主動聯(lián)系自己表達了感謝。
別說是孩子,就算是大人,在突發(fā)事故后,都可能會懵,不知所措。而這個孩子,看到媽媽昏迷不醒,能立刻想到向路人求救,并付諸行動,是相當需要勇氣的。母親昏迷,對孩子來說是根植于基因的恐懼,所以,嚇哭是本能。但他沒有只是哭,也沒有跑到路中間,置身更危險的境地,而是在車身旁跪地、揮手、呼救。這已不能簡單用“本能”來概括,而是情急之下他所能做到的最有力的反應。
據(jù)男孩母親葉女士講述,事故發(fā)生時自己完全沒反應過來,然后失去了意識。網(wǎng)上流傳的視頻她是哭著看完的,但此前其兒子對此閉口不談?!拔覜]想到孩子會愛我到這個程度?!边@句感慨很真摯,也道出了許多家庭的相似處境——孩子并非不愛,而是難以表達。這件事也提醒了更多的父母,如果體會不到孩子到底有多愛自己,或許只是因為沒有“聽懂”孩子的“語言”。有時候,是孩子性格使然,沉默、笨拙、害羞,未必等于“沒心沒肺”“不懂感恩”;有時候,也可能是他們沒有從大人那里學會如何表達。
這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則讓母親第一次清晰地看見了孩子的愛——那種濃烈、直接、不加修飾的愛。父母與子女固然血脈相連,但仍然需要在彼此之間確認“愛”的存在。
葉女士獲救后,主動找到救人者表達謝意,又在看到視頻后,用淚水回應兒子愛的表達??梢钥闯觯@位母親是一個有責任感、懂得感恩、共情力強的人。不要小看這些細微的言行,孩子在危急時刻展現(xiàn)出的勇氣與擔當,往往是這種日常教養(yǎng)的積累。當意外來臨時,父母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質(zhì),才能成就孩子的本能反應。
父母與子女需要情感的相互呼應,人與社會亦然。孩子向外發(fā)出的呼救,最重要的是得到了陌生人的響應。路人停車、報警、救人、送醫(yī),然后默默離開,一連串動作干凈利落。他們素昧平生,卻在那一刻默契如親人。有時候,常常在社會新聞的評論區(qū)看到“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等評論,似乎冷漠比熱心更常見。但現(xiàn)實告訴我們,并非如此。當一個孩子以最無助的姿態(tài)呼救時,社會是否有一群能聽見并行動的人?答案是肯定的。正是這些陌生人,讓孩子的勇氣有了回聲,也呵護了孩子對世界最初的信任。
當然,感動歸感動,學會科學救援同樣重要。事故發(fā)生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自我保護、如何設置警示標志、如何報警、如何處置事故現(xiàn)場……這些都是每位駕駛者都該具備的常識。孩子的勇氣可貴,但教會他們正確應對變故,學會自我保護,也應該是現(xiàn)代社會的必修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