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非探索試驗“自我復制的雜交水稻”,或將改寫非洲農業(yè)
農業(yè)是人類進步的基石。它供養(yǎng)家庭,創(chuàng)造就業(yè),并推動包容性的經濟增長。但這塊基石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近年來,極端天氣、地緣政治沖突與市場波動正在不斷加劇擾亂全球糧食體系。
10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上,來自9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800位涉農領域科學家、企業(yè)家等,圍繞如何在氣候變化加劇、地緣局勢波動、人口持續(xù)增長等多重壓力下構建安全穩(wěn)定的韌性食物供應體系展開深入探討。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所經歷的長期糧食短缺,到如今基本實現糧食自給,中國用不到全球10%的耕地,養(yǎng)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僅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就實現了人類歷史上不可思議的農業(yè)變革之一。這一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創(chuàng)新、投資與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鄙w茨基金會農業(yè)發(fā)展主任馬蒂恩·范·尼烏庫普(Martien van Nieuwkoop)在接受澎湃新聞(m.dbgt.com.cn)采訪時表示,中國的農業(yè)轉型,為所有追求糧食安全與共同繁榮的國家提供了重要啟示。而通過創(chuàng)新與合作,我們能夠讓這些經驗為更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創(chuàng)造出持久的改變。

在肯尼亞,用抗旱雜交玉米種子種植的玉米長勢良好。
新技術探索讓雜交水稻再升級
“無融合生殖技術”(synthetic apomixis)是當前最令人振奮的水稻研究前沿之一,又被稱為“自我復制的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給許多國家?guī)砹孙@著的增產,但農民必須每年重新購買新的種子,才能保持高產。
“無融合生殖技術有望改變這一局面。它能讓雜交稻實現代代自我復制,農民可以年復一年地留種自種,并持續(xù)獲得很高的產量?!狈丁つ釣鯉炱张d奮地告訴澎湃新聞。
范·尼烏庫普透露,目前蓋茨基金會正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CAAS)、國際農業(yè)研究磋商組織(CGIAR)及西非稻米中心攜手推進這一研究在非洲的試驗,早期跡象顯示一些關鍵技術點正在突破,但最終結果還需要幾年時間才可以知道。
“這是基金會的一項‘大賭注’。如果研究成功,這項技術將為數百萬非洲農民帶來變革,不但能提高產量降低成本,還能增強抗風險能力?!狈丁つ釣鯉炱照f。
而11月將在巴西貝倫舉行的第30屆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COP30)上,一場“創(chuàng)新展示”活動將重點呈現這一類的突破性成果。
這場活動由巴西農業(yè)與畜牧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國際農業(yè)研究磋商組織、蓋茨基金會及其他重要伙伴共同主辦,將集中展示一系列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的創(chuàng)新技術與實踐。
范·尼烏庫普稱,其中包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與多家中國育種機構正共同研發(fā)的新型水稻品種,種植該品種能夠將灌溉用水量減少50%,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少30%,甲烷排放量減少超過90%。
“這類創(chuàng)新既提升了生產力,又守護了地球。這是讓中國展示其創(chuàng)新如何惠及全球農民的契機,也展現了全球合作如何將前沿的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他說。

在尼日利亞凱比州瓦拉農場綠色超級稻種植區(qū),當地農民正慶祝豐收。
中非共耕:從技術轉移到“共同創(chuàng)造”
事實上,伴隨著中國技術在非洲本土化的應用,中非在農業(yè)領域的合作有著極大的潛力。
據國際農業(yè)研究磋商組織(CGIAR)首席科學家桑德拉·米拉赫博士(Sandra Milach)介紹,與全球北方國家不同,中國和非洲一樣以小農為主。針對小農的創(chuàng)新與大規(guī)模農場不同,包括小型機械、無人機噴灑等技術,中國在這些方面非常創(chuàng)新,而非洲尚未達到同等水平。
中國在雜交水稻等領域領先世界,這些技術和其他農業(yè)技術方面的經驗具有巨大潛力幫助非洲。盡管非洲擁有世界上最大面積的可耕地,它的作物單產卻是全球最低的。整個非洲大陸每年要進口價值60億美元的大米,另外還有50億美元的小麥和玉米。若能通過技術合作將產量翻倍,不僅能提升糧食自給率,還能減少對土地擴張的需求,甚至恢復自然生態(tài)。
但中非合作的挑戰(zhàn)也不少,非洲大陸國家眾多、氣候條件與小農經營模式也與中國存在顯著差異。同時,非洲機構的制度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范·尼烏庫普認為,為使中非合作成功,關鍵詞是“共同創(chuàng)造”?!爸袊梢詫⒅R和資源帶到非洲,但不是簡單復制,而是需要與非洲對應方有效合作,調整和適應這些解決方案至非洲條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共同創(chuàng)造。”他說。
此前,源自中國并在亞洲取得成功的綠色超級稻在非洲推廣受限。范·尼烏庫普稱這并非由于品種本身不適用,而是受本地化研究缺失、肥料成本高昂及供應鏈不完善等因素制約。
“該品種的高產潛力依賴科學的施肥管理,但非洲的土壤氣候條件與中國存在差異,亟需開展適應性研究以確定最佳施肥方案。目前因農業(yè)科研投入不足,農民缺乏科學的施肥指導,加之肥料價格居高不下,導致品種潛力難以發(fā)揮。唯有加強本地化研究、降低肥料成本并完善供應鏈,才能為綠色超級稻在非洲的成功推廣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彼f。
“回顧中國120年前甚至40年前的農業(yè)狀況與現在相比,農業(yè)增長帶來了巨大的減貧成效。我認為非洲也會如此,沒有公平增長就無法實現減貧,這一點不容忽視?!狈丁つ釣鯉炱者€補充稱,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興驅動技術,非洲將走不同的道路來實現中國所取得的成就。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成就與非洲不相關。持續(xù)投資于研發(fā)、加強自身作用、投資基礎設施——每個國家都需要走自己的道路,但這些相似之處也會在非洲展現?!彼f。

蓋茨基金會農業(yè)發(fā)展主任監(jiān)馬蒂恩·范·尼烏庫普
氣候危機下的農業(yè)突圍
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末,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亞洲和拉丁美洲,通過大規(guī)模推廣高產谷物品種、擴大灌溉設施、以及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農業(yè)產量實現前所未有的增長,這一系列變革被稱之為“綠色革命”。
今天,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日益顯著。根據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初發(fā)布的年報,2024年是自前工業(yè)化時代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氣溫比前工業(yè)化水平高出近1.5攝氏度。我們是否能通過技術和創(chuàng)新趕上氣候變化的步伐?
對此,米拉赫認為,我們需要更“綠色”的綠色革命,即在解決饑餓和貧困的同時,以更可持續(xù)的方式生產糧食,減少水耗和排放。
米拉赫舉例稱,氣候變化導致高溫,進而導致水資源更加短缺,這些問題相互關聯(lián)。隨之而來的是土地荒漠化,缺水導致土地逐漸變成沙漠。因此,水變得極為關鍵。
而小農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灌溉成本。米拉赫舉了一個例子:非洲水稻組織(AfricaRice)在西非地區(qū)實施的“氣候韌性智能谷地”項目通過建設排水與灌溉兩用渠道,在200公頃的谷地范圍內規(guī)?;瘜嵤?,將成本從每公頃1500美元降至每公頃約500美元或每戶約200美元。
“在一個200公頃的谷地中,大約有320到400個小農。這種規(guī)模化方式使得技術推廣更容易。同時農民合作社還能共同投資、交易糧食,解決小農面臨的市場和價格問題。我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針對小農的解決方案需要結合多種形式的韌性?!彼f 。
范·尼烏庫普此前在世界銀行工作,在離任前他的團隊剛完成一項全球氣候融資盤點研究:兩年前,全球每年所有部門(公共和私人)氣候融資約6000億美元,其中只有約240億美元流向農業(yè)。然而,農業(yè)和食品系統(tǒng)占溫室氣體排放的三分之一,按比例應為2000億美元而非240億,這顯示了巨大差距?!?/p>
“農業(yè)在氣候變化面前可能比能源和交通部門更脆弱,但是在投資應對上面做得遠遠不夠?!彼a充說,農民缺乏知識獲取,缺乏進入市場的渠道,缺乏灌溉基礎設施和倉儲設施,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我們堅信,在農民面臨氣候變化的阻力之時,創(chuàng)新是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減少貧困的關鍵驅動力?!狈丁つ釣鯉炱湛偨Y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