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世界主義退潮?全球南方富布萊特學(xué)生的幻滅與離場

游姝楠
2025-10-22 14:05
來源: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 >
字號

【作者按】在上篇《自下而上的世界主義:全球南方國家貧困學(xué)生如何想象世界公民》中,我探討了全球南方的貧困學(xué)生如何充滿創(chuàng)意地利用有限的社會文化資源,將自己打造為“世界公民”,并成功入選富布萊特項目。而在下篇,我將追蹤這些學(xué)生抵達(dá)美國后的經(jīng)歷:為何這些曾經(jīng)最熱忱擁抱多元、平等與開放理念的個體,卻經(jīng)歷了最深刻的對世界主義的幻滅?為何他們從“世界公民”的理想中退卻,重新退回到同族裔社群?本文通過對美國波士頓地區(qū)來自全球南方國家的富布萊特學(xué)生的質(zhì)性研究,深入剖析他們在面對美國語境下的“文化多樣性”時所遭遇的沖突、挑戰(zhàn)與結(jié)構(gòu)性困境。本研究旨在揭示,即使在最開放包容的國際交流項目中,根深蒂固的權(quán)力不平等持續(xù)生產(chǎn)著偏見與理解的鴻溝。在后疫情時代日益高漲的排外主義與地方主義情緒下,本文將嘗試為理解世界主義理想所面臨的嚴(yán)峻挑戰(zhàn)提供一個視角。

富布萊特機(jī)構(gòu)

 一個富布萊特社交夜晚

這是一個典型的波士頓夜晚,空氣里彌漫著國際富布萊特學(xué)者周末聚會特有的喧囂與悸動。

我朋友曾笑著說,這樣的聚會就像一場不斷延期的“盲約”——你終會明白自己與誰最契合。你要做的,是挺起胸膛、揚(yáng)起笑容走上前,伸出手,讓善意自然流露,然后說出你的名字,一次又一次。

“我叫Hannah,來自剛果。你呢?”

“中國。你在哪里讀書?”

“我在xx大學(xué)讀沖突研究碩士。你會待多久?”

“我讀博士,還有四年。你呢?”

“我的項目是兩年,明年就該結(jié)束了?!?/span>

國籍、學(xué)位、學(xué)校、留美時間——像某種心照不宣的儀式,這些元素構(gòu)筑起每個初次見面的標(biāo)準(zhǔn)開場,也在暗地里預(yù)示著這段關(guān)系的走向。在很多這樣的夜晚,我與二十多個國家的陌生人握手、做自我介紹、互加臉書、笑著閑聊。每個人都渴望了解對方的國家、文化、校園日常和休閑愛好,約定“保持聯(lián)系”。這些夜晚被包裹在一種開放、平等、尊重的氣氛中,仿佛跨文化理解本就該如此自然地發(fā)生。

我們?yōu)樗叩奈幕瘹g呼,也為異國的故事著迷,興致勃勃地討論著地球另一端的風(fēng)土人情、校園趣事,這樣的夜晚最終成為許多富布萊特學(xué)者美國記憶中最為明亮的部分。

幾乎每一個人在回望這段旅程時,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這個“迷你聯(lián)合國”般的社群,以及它所賦予的那種多元、平等、包容的交流體驗?!爸挥性谶@里,你才能遇到這么多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他們這樣說。自富布萊特誕生以來,已有超過160個國家的學(xué)人在此交匯。

瑪莎,一位來自墨西哥的學(xué)者,在喝下第三杯龍舌蘭后對我說:

 “這個群體真的太國際了——穆斯林、印度教徒、各種背景的人匯聚在一起。語言、文化、食物、成長經(jīng)歷……所有這些交織成一個迷人的混合體。最讓我收獲滿滿的,是能嘗到不同國家的美食,聽到他們的音樂。這段經(jīng)歷真正打開了我的世界?!?/span>

她的感受并非個例。他們沉浸在這種跨國界的氛圍中,為多元體驗所震撼;他們在與不同國籍的人對話時,感覺自己變得更開放,也更寬容。

可我未曾想過,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富布萊特項目戛然而止,這些周末聚會也隨之煙消云散。那些來自全球南方的學(xué)者們,像退潮一般,回到了他們熟悉的同族裔社群中。這種國際化、精心編排的多元,原來如此脆弱。當(dāng)危機(jī)來臨,我們最先退回的,是那些早已刻在身體里的邊界。

日常的世界主義及其挑戰(zhàn)

這樣的“迷你聯(lián)合國”是當(dāng)代世界的一隅。全球化所映照進(jìn)的日常生活里,我們正經(jīng)歷著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轉(zhuǎn)變。人群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流動、交匯,形成一片片“超級多樣性”的星云。不同膚色、語言與信仰的人們比鄰而居,在超市排隊時、在公園長椅上、在孩子的校園里,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與他者相遇。這些日常的交錯,悄然拓展著我們理解世界的邊界,也孕育著一種新的可能——成為世界主義者的可能。

而世界主義,并非遙不可及的哲學(xué)理想。它悄悄潛伏于生活縫隙之中:可能是街角移民開的咖啡館里一個友善的微笑,也可能是多元社區(qū)中一場不同語言的鄰里節(jié)。它不要求宏大的宣言,只關(guān)乎普通人對“他者的”文化與人群是否懷抱一份基本的開放與好奇。它試圖告訴我們,重要的或許不是我們之間存在多少差異,而是我們?nèi)绾卧谶@些差異之上,編織出共享的聯(lián)結(jié)。

于是有學(xué)者走進(jìn)這些日常現(xiàn)場,去觀察街頭小販如何與不同顧客打交道,市場里的交易如何跨越文化的隔閡。他們提出如“日常世界主義”“本土世界主義”這樣接地氣的概念(Werbner,2006),試圖捕捉普通人如何在多元中自處、又如何與他者共處。其中最動人的意象或許來自“世界主義穹頂”——它象征著某些城市公共空間如何像一把巨傘,庇護(hù)著不同背景的人們在此相遇、交談、建立禮儀與相互理解(Anderson, 2004)。

這條路徑鄭重地挑戰(zhàn)了“世界主義屬于精英”的成見。它關(guān)注的不是國際精英的飛行里程與高端論壇,而是普通人之間那些細(xì)微卻堅定的友好姿態(tài):一句用對方語言說的“謝謝”,一個節(jié)日時的分享動作,一段耐心聆聽他者故事的時間。它們看似微小,卻是構(gòu)建跨文化信任的基石。它回歸一個樸素而強(qiáng)大的信念:靠近,才有可能理解;相遇,才有可能消弭偏見。這并不是天真的想象,而是一份屬于現(xiàn)代社會的、艱難卻值得的希望。

可就算擁有了“附近”,有了與他者的互動,我們就可以真正看見彼此么?而對他者保持開放的邊界在哪里?它是否也有最大額度?

我們總是滿懷希望地描繪跨文化相遇的畫面,想象它們溫和、光亮,充滿彼此理解的可能。這種想象背后,是世界主義長久以來所承諾的愿景:一種對他者保持開放、愿意走入異文化的姿態(tài)(Hannerz,1990)。然而,這種開放性從來不是渾然天成的饋贈。它更像在特定角度下才能折射出光彩的棱鏡,曖昧,游移,其形態(tài)與色彩全然依賴于它所處的語境與時刻(Skey,2013)。我們口中的包容,常常佩戴著一副清晰的隱形眼鏡——人們可以輕易地為遠(yuǎn)方的異文化著迷,卻在面對身邊真實的移民鄰居時,不自覺地流露出遲疑與疏離(Keating,2021)。這仿佛一種情感的悖論:心靈可以向往跨越疆界的星辰,雙腳卻難以邁出社區(qū)的藩籬。普通人的善意與開闊,往往在觸及“將人類整體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這類崇高理念時,顯露出它柔軟的底線(Skrbis & Woodward, 2007)。

更進(jìn)一步說,即使我們相遇,也未必真正“看見”。(Valentine,2008)指出,近距離的接觸并不自動帶來有意義的交流。有時,它反而加固刻板印象,成為偏見的溫床(Young,2011)。要實現(xiàn)跨越文化的理解,不僅需要意愿,更需一種能力——學(xué)者稱之為“世界主義的社交能力”,即能夠建立包容性關(guān)系、識別共同人性的溝通技藝(Schiller, Darieva & Gruner-Domic,2011)。

日常的世界主義實踐并非一場平滑的理想之旅。它充滿皺褶與裂隙,需在重重障礙中尋找微光——而這,或許才是它真實的樣子。

富布萊特項目—— 一項“制度性烏托邦”?

我所關(guān)注的富布萊特項目開始于1946年,誕生在戰(zhàn)爭殘骸與復(fù)愈的渴望之中。它最初源自美國參議員富布萊特的構(gòu)想——以教育與文化交流搭建國家之間的理解之橋,通往某種“相互理解”甚至“世界和平”的理想圖景。

然而理解從來不是無條件的。它所承諾的開放與平等,始終籠罩于國家利益的框架與權(quán)力不對稱的結(jié)構(gòu)之中(Lebovic,2013)。對于許多剛剛走出殖民陰霾的國家而言,富布萊特曾像一束外來的光源。它支持來自新獨(dú)立國家的學(xué)子赴美學(xué)習(xí),他們既是未來國家的建設(shè)者,也是跨文化中的“公民大使”,維系著國際之間微妙的紐帶(Kell & Vogl,2012)。也因此,這個項目始終與美國外交戰(zhàn)略緊密相連,是文化外交中一枚精心布置的棋子,尤其在冷戰(zhàn)期間,它成為施展“軟實力”、編織影響力網(wǎng)絡(luò)的重要工具(Nye,2005)。

遴選的標(biāo)準(zhǔn)本身,便悄然勾勒出一幅理想富布萊特學(xué)者的畫像:他們首先必須是“國家的代言人”,是“負(fù)責(zé)任”的公民;其卓越的學(xué)術(shù)能力之外,更被要求具備一種“完整而公正”地展示自身文化的能力(Lebovic,2013)。直至今日,申請者依然被期望展現(xiàn)出卓越的“領(lǐng)導(dǎo)力”與強(qiáng)大的“跨文化適應(yīng)力”。他們被預(yù)設(shè)為文化的使節(jié),是游走于國界之間的翻譯官,其核心使命,便是在深刻的差異之間,構(gòu)筑起理解的橋梁。

盡管富布萊特項目始終在文化霸權(quán)與文化理解的曖昧地帶徘徊,它卻實實在在地開辟了一方獨(dú)特的“日常世界主義”綠洲。在這片空間里,差異成為被尊重的常態(tài),他者受到真誠的歡迎,跨文化的互動與對話,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地融入日常。正如Noble(2009: 48)所揭示的,這種實踐的本質(zhì),在于“向文化多樣性保持開放,投身于多元文化的真實相遇,并始終懷有與他者深度互動的意愿。”它鼓勵人們勇敢地跨出自身文化的圍城,與背景迥異的個體建立真摯的聯(lián)結(jié),并在共同生活中(Bayat,2008),不斷擊碎固有的刻板印象,重新塑造對世界與自我的認(rèn)知。

為了深入這一看似理想圖景背后的復(fù)雜現(xiàn)實,我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質(zhì)性研究。研究基于30次深度訪談,對象是2019至2020年間在波士頓五所精英大學(xué)就讀的20名來自全球南方國家的富布萊特學(xué)生。他們年齡介于25至38歲,來自北非、中非、亞洲及中南美洲等地區(qū),盡管社會經(jīng)濟(jì)背景各異,卻共同面對非白人身份在西方社會所帶來的文化適應(yīng)、語言障礙與隱性歧視等一系列挑戰(zhàn)。我也在2019年夏季參與了超過十場富布萊特社群組織的社交活動——音樂會、酒吧閑談、博物館漫步——并在每次結(jié)束后及時完成參與式觀察筆記。2019年完成首輪20次訪談后,我在2020年疫情暴發(fā)后對其中的10人進(jìn)行了追蹤回訪。正是這種回溯的視角,讓我不再局限于即時當(dāng)下的文化接觸,轉(zhuǎn)而洞察他們對于跨國聯(lián)結(jié)的理解,在時間沉淀中所經(jīng)歷的深刻嬗變。

我關(guān)注的,是那些未被照亮的地帶——互動中的摩擦、脆弱與無聲的退卻。我試圖理解:為什么這些原本最具跨文化潛力的個體,最終卻選擇從這樣國際多元的富布萊特社群中悄然退出?尤其是在今天,后疫情時代的陰影仍未散去,排外情緒與地方主義在全球許多角落悄然回潮。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正視:世界主義的想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摩擦。

富布萊特項目的參與者

當(dāng)多樣性成為負(fù)擔(dān)?

在這個宛如微型聯(lián)合國的小型社會中,跨國邂逅確實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為他們帶來跨文化交往的歡愉。然而當(dāng)它超出某種限度,多樣性本身也可能成為理解的阻障,帶來疏離與自省。

墨西哥富布萊特學(xué)者瑪莎對此感受尤深,她坦言:

“我們當(dāng)然意識到周圍的多樣性,可當(dāng)它變得過于驚人時,建立深層次的聯(lián)系與有意義的對話反而變得困難。理解每個人的獨(dú)特背景與興趣需要時間,而與來自完全不同文化歷史的人相遇,有時令人無措,甚至阻礙真正的連接。因此我選擇慢慢退出富布萊特的活動,回到我更親密的朋友圈中?!?/span>

瑪莎的告白,撕開了那層溫情脈脈的薄紗——在這人造的跨國主義溫室里,文化多樣性被催生得如此濃密、如此急促,儼然一座超越日常的奇觀??僧?dāng)差異的濃度超出心靈的承載,當(dāng)萬千世界的碎片同時涌向一個有限的自我,這種豐饒便成了一種暴政。個體不再是對話的主體,而是被淹沒在符號的洪流里,只能在差異的表層漂流,再無余力深入任何一個靈魂的深處。

她的挫敗感,恰與霍林格筆下“后民族美國”的預(yù)言遙相呼應(yīng)(Hollinger,2006)。他犀利地指出,“多元文化主義對多樣性的狂熱,非但未能消弭隔閡,反而不斷強(qiáng)化著差異的邊界”,最終導(dǎo)向一種令人疲憊的“多樣性的多樣化”(Hollinger,2006: 12),也為參與者埋下了深層次的幻滅。換言之,多樣性所能激發(fā)的驚喜與樂趣,永遠(yuǎn)以適度為根基。一旦越過了某個不可見的閾值,持續(xù)不斷的異質(zhì)刺激,非但不能促成聯(lián)結(jié),反而筑起了更高的心墻。

瑪莎的感受并非孤例。其他學(xué)生同樣抱怨在富布萊特社群中建立深層跨文化關(guān)系的困難。來自中國的袁這樣分享她的失望:

“經(jīng)歷了更多文化交流后,我反而失望地意識到,建立跨文化友誼對我來說幾乎不可能——盡管我曾旅居日本和英國。在富布萊特的聚會中,我們積極接納文化差異、分享見解,也總互相問‘你們國家發(fā)生了什么?’,因為我們像極了自己國家的文化大使??烧嬲挠颜x應(yīng)當(dāng)能問‘你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從而深化個人聯(lián)結(jié)。更困難的是,有時我們對彼此國家的了解并不足夠,對話竟變成機(jī)械的問答,失去了所有生機(jī)。”

盡管理論家們不吝以華美的辭章描繪公共空間中差異共存的烏托邦藍(lán)圖,卻鮮少有人能指明,這抽象的理想該如何在每一個眼神交匯的日常瞬間落地生根(Valentine,2008)。多數(shù)學(xué)術(shù)想象沉醉于一個自我完成的預(yù)言——仿佛不同文化一旦被置于同一時空,便會在某種神秘的化學(xué)反應(yīng)下自然交融,所有隔閡都將消弭于無形的雜糅之中(Young, 2002)。

然而對袁而言,生活在被許諾的多樣性天堂里,卻成了一場漫長的、令人精疲力竭的試驗。每一次試圖與“他者”建立聯(lián)結(jié)的努力,都像在無盡的鏡廊中追逐自己的倒影,最終只照見了自身的無力。在富布萊特這個精心構(gòu)建的場域里,制度化的日??鐕髁x,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外交儀軌——每個人都佩戴著文化大師的面具,進(jìn)行著合乎規(guī)范的互動。這不是友誼在自然生長,而是角色在盡職扮演。

更深的困境在于,她發(fā)現(xiàn)自己缺乏那種被稱為“跨國社交能力”的密碼(Schiller, Darieva & Gruner-Domic, 2011)——那種能夠穿透文化表層,在差異的土壤里培育真摯情誼的微妙技藝。沒有這把鑰匙,再頻繁的社交盛宴,也只是一場場華麗而空洞的儀式,無法催化真正的理解與轉(zhuǎn)變。一次次失敗的嘗試堆積起來,最終化作沉甸甸的沮喪、自我懷疑與深入骨髓的疲憊。

另有幾位受訪者也因感到精力耗竭而選擇退出。來自厄瓜多爾的艾米麗說道:

“富布萊特鼓勵我們抓住每個機(jī)會認(rèn)識新的人,他們說‘你永遠(yuǎn)不知道你會遇到誰’。但認(rèn)識如此不同的人令人不堪重負(fù),也太耗時——你要花時間了解他們的文化、歷史、政治等等。剛來美國時,我艱難地平衡學(xué)業(yè)、富布萊特社交與適應(yīng)新生活。最終我筋疲力盡,退出了一切活動。我渴望那種……錯失的喜悅(pleasure of missing out)?!?/span>

然而,挑戰(zhàn)還不止于社群內(nèi)部。當(dāng)他們邁出富布萊特的“穹頂”,面對更廣闊的東道國社會時,更大的考驗正在等待。

在地的結(jié)構(gòu)性權(quán)力不平等

他們來自全球南方,是各自國度里的精英,懷揣著富布萊特項目所賦予的榮光與期待。然而,在被譽(yù)為“自由之地”的美國,尤其是在以深厚歷史與明顯種族分區(qū)聞名的波士頓,他們依然無法避開那些無聲卻堅固的結(jié)構(gòu)性高墻。

來自海地的 Diana 這樣回憶她的頓悟時刻:

“海地是一個以黑人為主的國家,我從未因膚色而自覺‘不同’。直到在波士頓的一家餐廳,一位年長的白人女士久久地注視著我。我環(huán)顧四周,驀然驚覺:我是這里唯一的黑人。那一刻,‘黑’這個字突然被賦予了重量,我仿佛第一次讀懂美國黑人眼中深藏的憤怒?!?/span>

這并非偶然的誤認(rèn)。Diana雖以國際學(xué)人的身份遠(yuǎn)道而來,卻總被無形的目光烙上非裔美國人的印記,不得不背負(fù)起一整套本與她無關(guān)的刻板印象與隱性歧視(Solorzano et al.,2000)。她的處境,恰是“殖民移民”悖論性命運(yùn)的縮影:即便來自美國未曾直接殖民的國度,即便身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她依然被不由分說地編織進(jìn)原有的種族等級秩序中,被牢固地定位在“他者”的位置(Grosfoguel et al.,2015)。正如研究所揭示,加勒比海移民常常懸浮于自我認(rèn)同的故土文化與外界強(qiáng)加的非裔美國人標(biāo)簽之間,無所適從(Waters,2009)。我許多來自亞洲的受訪者,同樣陷入了類似的身份迷霧——他們生平第一次被簡單地歸類為“有色人種”,被迫在倉促間學(xué)習(xí)這套陌生的分類語法,重新辨認(rèn)自己在這個國度坐標(biāo)系中的模糊坐標(biāo)。

而Diana肩頭沉甸甸的,遠(yuǎn)不止種族的重量。“你從哪兒來?”——這往往是對話的第一個叩問。當(dāng)她輕聲回答“海地”,追問總?cè)缬半S形:“海地現(xiàn)在怎么樣了?”問句中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預(yù)設(shè):那片土地仿佛與“麻煩”同義。她清晰地記得一位MIT女士那不經(jīng)意的、帶著優(yōu)越感的評判:“海地?噢,那一團(tuán)糟。”隨后,那個經(jīng)典問題從不缺席:“學(xué)成之后,你會回去嗎?”仿佛她個人的生命軌跡,必須承載他人對一個國度的想象與期待,必須回應(yīng)某種關(guān)于救贖與責(zé)任的宏大敘事。這種包裹在關(guān)切之下的隱性傲慢,被學(xué)者精準(zhǔn)地命名為“新種族主義”(Barker,1981)——它是借文化差異與發(fā)展劣勢之名,悄然施行著歧視與區(qū)隔之實。

文化上的隔閡,是另一堵透明的墻。來自中國的Chang不無感傷地訴說道:

“我最大的遺憾,是幾乎從未觸碰到普通美國人生活的真實肌理。他們總是禮貌的,卻像隔著一層薄霧。我曾深深自責(zé):是不是因為我不看美劇、不夠‘國際化’?直到后來才恍然,問題或許并不在我,而在于對方是否真的愿意,向我的文化世界走近一步。”

他的獨(dú)白,恰與一項研究遙相呼應(yīng):國際學(xué)生常常因東道國社會對異質(zhì)文化的普遍漠然,而感到自己始終身在邊緣(Lee & Rice,2007)。某種深植于美國社會內(nèi)部的地方主義與例外主義情緒,無形中窄化了他們向外看的視野(Knauft,2007)。而當(dāng)Chang將交往的困境歸咎于自身,他已在無意識中默認(rèn)了一種不平等的邏輯——所謂“國際化”,不過是單向地朝向美國文化靠攏,而非雙向奔赴的平等對話。

來自中國的Zhen,則活在地緣政治投下的漫長陰影里。她輕聲說道:

“當(dāng)中美關(guān)系日益緊張,許多人眼中的中國,要么全是上海那樣的繁華幻影,要么仍停留在四十年前的貧瘠想象。我努力解釋,卻發(fā)現(xiàn)幾乎無人愿意松動他們固有的認(rèn)知。到最后,我只能選擇沉默?!?/span>

她的無力感,有其冰冷的現(xiàn)實基底。2019年,已有超過六成的美國人對中國抱持負(fù)面看法,這一趨勢在疫情之后愈發(fā)尖銳(Greenwood,2023)。當(dāng)政治猜忌如低氣壓般彌漫,人與人的相遇非但難以消融堅冰,有時反而讓偏見凝結(jié)得更加堅硬。

甚至,那試圖保護(hù)弱勢群體的“政治正確”文化,也可能在無意間,堵上了另一條通往真實相遇的小徑。來自墨西哥的Gabriella直言不諱:

“在波士頓,太多的交流被學(xué)術(shù)化的外殼包裹,被正確的表達(dá)準(zhǔn)則捆綁。當(dāng)每一句話都需要經(jīng)過精密的衡量,你其實很難真正觸碰到一個人?!?/span>

政治正確的初衷,本是為避免傷害、促成包容(Moller,2016),但在現(xiàn)實的實踐中,它有時卻讓人們退縮至絕對安全的表達(dá),反而抑制了坦誠的交流與富有建設(shè)性的爭辯(Valentine,2008)。對Gabriella而言,對“正確”的過度執(zhí)著,帶來的是一種令人窒息的疏遠(yuǎn)。

這些盤根錯節(jié)的結(jié)構(gòu)性障礙——種族主義的幽靈、文化視域的錯位、地緣政治的寒意,以及政治正確所織就的微妙困局——共同構(gòu)成了一張無形的巨網(wǎng)。它們讓這些原本對跨文化對話懷抱熱忱的學(xué)人,在現(xiàn)實中步履維艱,甚至心生動搖。而當(dāng)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后,所有這些摩擦與脆弱,都被放大得愈發(fā)不容忽視。

停擺的世界:疫情中的斷裂與重歸

COVID-19如同一道沉重的帷幕猝然垂落,令整個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靜。邊境封鎖、航線中斷、以國民為優(yōu)先的防疫政策……一場大流行病,竟意外催生了民族主義的高漲(Rachman,2020)。而那些曾經(jīng)支撐跨國交流的制度架構(gòu)——包括富布萊特這樣標(biāo)志性的文化外交計劃,也在震蕩中戛然而止。

2020年3月,美國富布萊特項目宣布暫停。外國學(xué)子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滯留異國,還是返回故土?在那年夏天的追蹤訪談中,我清楚地看見,他們曾懷抱的世界主義理想與信念,已被現(xiàn)實悄然改寫。

新冠疫情塑造了高度個體化的生命體驗,而這些體驗,始終與每個人身后的國家意志緊密相連。我的受訪者們發(fā)現(xiàn),他們在富布萊特社群中精心構(gòu)建的世界公民身份,迅速被“國家公民”這一更為“原始”的身份所覆蓋。是否回國、何時能回、如何回去——這些現(xiàn)實問題,成了壓在他們精神上的巨石。

來自墨西哥的Gabriella如此描述她的離去:“那就像一場潰退,倉促,混亂,仿佛從淪陷的前線撤離。”她在航班起飛前三天才接到大使館通知,不得不倉促收拾行囊,與美國告別。她的經(jīng)歷并非孤例;眾多國際學(xué)生都面臨類似的突然終結(jié)與匆忙轉(zhuǎn)移,承受著巨大的現(xiàn)實與心理重負(fù)。也有人選擇留下,但心中始終縈繞著對遠(yuǎn)方親人的深切擔(dān)憂。在這場全球危機(jī)中,他們的跨國身份反而加劇了內(nèi)在的撕裂與焦慮(Hari et al.,2023)。

疫情期間,所有富布萊特的文化活動、聚會與旅行均被取消。我曾以為2019年那些線下相遇所培育的情誼,足以在風(fēng)雨來襲時成為彼此的依靠。然而大多數(shù)受訪者告訴我,他們并未能維系這些脆弱的聯(lián)結(jié)。

來自海地的Diana坦言:“我和那些富布萊特朋友幾乎斷了音訊,不知他們?nèi)缃裆⒙浜畏健蚁氪蠖鄶?shù)人都已回到自己的國家。說實話,我感到無力,在巨大的不確定中,我只能先守護(hù)好自己的內(nèi)心平靜。”

她的孤寂是許多人的共同寫照,新冠疫情中每個人都仿佛被困在自己的孤島上。于是,這些國際學(xué)生不再愿意付出額外的“情感勞動”去維系那些本就飄搖的跨國紐帶。這恰好印證了(Valentine,2008)的觀察:面對面跨文化互動中綻放的短暫火花,往往難以持久,總?cè)鐣一ò戕D(zhuǎn)瞬即逝。

當(dāng)世界主義圖景崩塌,同胞社群重新成為情感的港灣與信息的生命線。來自中國的Ji告訴我:“在美國的中國留學(xué)生圈子、國內(nèi)的親人朋友,是我最主要的信息與情感支柱。由于對病毒起源的污名化與中美航線的中斷,其他國家的同學(xué)們很難真正理解我們所處的特殊困境?!?/p>

疫情期間,滯留美國的中國學(xué)生自發(fā)凝聚,形成了堅實的互助網(wǎng)絡(luò)(Liu & Peng,2023)。這與學(xué)者們指出的現(xiàn)象不謀而合:在危機(jī)狀態(tài)下,移民往往更傾向于依賴本民族社群,而非世界主義的理想共同體,來獲取切實的支持(Portes & Manning,2019)??鐕彝ヒ舶l(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成為信息傳遞、資源整合與情感依偎的溫暖據(jù)點(Hu, Xu & Tu,2022)。

而當(dāng)同胞與血緣成為堅實的依靠,世界主義的脆弱紐帶便進(jìn)一步松解。在這樣的巨變中,許多人開始重新叩問“我是誰”、“我歸屬于何處”。

曾立志在美國尋找職業(yè)可能的Layla,在疫情初期便毅然返回剛果,并發(fā)起地方NGO,向社區(qū)輸送醫(yī)療物資。原本計劃留美實習(xí)的Ely也選擇了回國。她輕聲說道:“在艱難的時刻,我才看清什么對自己最重要——我只想與我的家人緊緊相依?!?/p>

她們都曾擁抱全球公民的身份,向往著“真正的生活”在遠(yuǎn)方展開。但一場大流行,讓她們重新發(fā)現(xiàn)——那份深刻的歸屬感與生命的意義,或許,正靜靜棲息在最初啟程的地方。

富布萊特訪問學(xué)生和學(xué)者為黑人院校的國際網(wǎng)絡(luò)做出貢獻(xiàn),并建立長期合作關(guān)系。

理想的黃昏:當(dāng)世界主義遇見現(xiàn)實的壁壘

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曾經(jīng)懷揣著理解與開放的信念,成為跨文化的“使者”。然而,在這條看似光亮的道路上,許多人最終悄然退場,重新回到熟悉的同胞社群之中。他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個關(guān)于退卻的故事,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世界主義理想背后的摩擦與脆弱。

這篇文章試圖講述的,正是這些“文化大使們”從投入到疏離的心路歷程。通過與來自全球南方的富布萊特學(xué)生的對話,我們得以窺見,在高度多元的社群中,那種表面上的開放與包容之下,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疲憊與挫折。

與那些在跨文化中如魚得水、仿佛天生擁有“世界主義從容”的全球北方精英不同,這些南方學(xué)生常常在跨文化交流中經(jīng)歷著不安與困惑。他們原本被期待成為溝通的橋梁,最終卻發(fā)現(xiàn)自己難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久堅持。

為什么即使是最堅定的世界主義者,也會選擇退出?本文認(rèn)為,這一疏離過程源于三個層面的摩擦:人與人交往中細(xì)微卻深刻的不適;東道國社會中難以逾越的結(jié)構(gòu)性障礙;以及突如其來的全球危機(jī)加速瓦解了本已脆弱的連接。

表面上,富布萊特社群像一個烏托邦:開放、多元、平等。但它實則漂浮在一個更大的現(xiàn)實之上——一個仍被種族隔閡、排外主義甚至“美國優(yōu)先”口號撕裂的社會。在這種背景下,持續(xù)的跨文化互動不再是自然的享受,而成了一種情感上的負(fù)擔(dān)。

這項探索有三個層面的意義:

首先,它幫助我們理解“疏遠(yuǎn)”如何發(fā)生。經(jīng)典社會理論常強(qiáng)調(diào)社會依靠什么而凝聚,卻很少解釋聯(lián)結(jié)如何斷裂、人群如何悄然散場。本文試圖填補(bǔ)這一空白,從微觀的情緒積累到宏觀的時代轉(zhuǎn)折,描摹出一條退出世界主義的路徑。

其次,它正視跨文化互動中那些被樂觀敘事所掩蓋的沖突與失敗。太多研究熱衷于稱頌“成為世界公民”的愿景,卻對過程中的挫折與困難諱莫如深。這篇文章則揭示,即便對于這些全球南方的精英學(xué)子,融入也挑戰(zhàn)重重。

最后,它提醒我們,世界主義理想雖美好,卻依賴現(xiàn)實的條件。它不是一種超歷史的必然,而是在具體日常經(jīng)驗中艱難生長的實踐。在民族主義回潮的今天,它的聲音似乎正在減弱。但這并不意味著理想的終結(jié)——相反,只有清醒意識到它的局限性,我們才能更切實地等待下一場開放時代。

本文原文論文:

You, S. (2025), Friction and Fragility in Encountering Cultural Difference: Why Global South Fulbright Students Withdraw From Cosmopolita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Global Networks, 25: e12520. https://doi.org/10.1111/glob.12520

參考文獻(xiàn)

Anderson, E. 2004. “The Cosmopolitan Canop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95, no. 1: 14–31.

Barker, M. 1981. The New Racism: Conservatives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Tribe. Toronto: Junction Books.

Bayat, A. 2008. “Everyday Cosmopolitanism.” Isim Review 22, no. 5. https://scholarlypublications.universiteitleiden.nl/access/item% 3A2721834/download.

Greenwood, S. 2023. Global Public Opinion of China During the XI Era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2/09/28/ how-global-public-opinion-of-china-has-shifted-in-the-xi-era/.

Grosfoguel, R., L. Oso, and A. Christou. 2018. “‘Racism’, Intersectionality and Migration Studies: Framing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In Interrogating Intersectionalities, Gendering Mobilities, Racializing Transnationalism, 1–18. London, UK: Routledge.

Hannerz, U. 1990. “Cosmopolitans and Locals in World Cultu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7, no. 2–3: 237–251.

Hari, A., L. Nardon, and H. Zhang. 2023. “A Transnational Lens Into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perienc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Global Networks 23, no. 1: 14–30.

Hollinger, D. A. 2006. Postethnic America: Beyond Multiculturalism. Didcot, UK: Hachette.

Hu, Y., C. L. Xu, and M. Tu. 2022. “Family-Mediated Migration Infrastructure: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Parents Navigating (Im) Mobiliti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54, no. 1: 62–87.

Keating, A. 2021. “Mobility for Me but Not for Others: The Contradictory Cosmopolitan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White British Youth.” Sociology 55, no. 6: 1100–1116.

Kell, P. M., and G. Vogl. 2012.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Asia Pacific: Mobility, Risks and Global Optimism. Manhattan, NY: Springer.

Knauft, B. M. 2007. “Provincializing America: Imperialism, Capitalism, and Counterhegemon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urrent Anthropology 48, no. 6: 781–805.

Lebovic, S. 2013. “From War Junk to Educational Exchange: The World War II Origins of the Fulbright Progra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American Cultural Globalism, 1945–1950.” Diplomatic History 37, no. 2: 280312.

Lee, J. J., and C. Rice. 2007. “Welcome to America? International Student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Higher Education 53, no. 3: 381409.

Liu, J. M., and R. J. Peng. 2023. “Mobility Repertoires: How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Overcame Pandemic-Induced Immobility.”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58, no. 2: 545–572.

Moller, D. 2016. “Dilemmas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Journal of Practical Ethics 4, no. 1: 1–22.

Noble, G. 2009. “Everyday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Labour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ty.” In Everyday Multiculturalism, 46–65.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

Nye, J. 2005. “Soft Power and Higher Education” Forum for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rchiv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14.

Portes, A., and R. D. Manning. 2019. “The Immigrant Enclave: Theory and Empirical Examples.”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Race, 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Second Edi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568579.

Rachman, G. 2020. “Nationalism Is a Side Effect of the Coronavirus.” Financial Times, March 23, 2020. https://www.ft.com/content/644fd9206cea-11ea-9bca-bf503995cd6f.

Schiller, N. G., T. Darieva, and S. Gruner-Domic. 2011. “Defining Cosmopolitan Sociability in a Transnational Age. An Introductio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34, no. 3: 399–418.

Skey, M. 2013.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osmopolitan? An Examination of the Varying Meaningfulness and Commensurability of Everyday ‘Cosmopolitan’ Practices.” Identities 20, no. 3: 235–252.

Skrbis, Z., and I. Woodward. 2007. “The Ambivalence of Ordinary Cosmopolitanism: Investigating the Limits of Cosmopolitan Openness.” Sociological Review 55, no. 4: 730–747.

Solorzano, D., M. Ceja, and T. Yosso. 2000. “Critical Race Theory,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and Campus Racial Climate: The Experiences of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0–73.

Valentine, G. 2008. “Living With Difference: Reflections on Geographies of Encounter.”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2, no. 3: 323–337.

Waters, M. C. 2009. Black Identities: West Indian Immigrant Dreams and American Realit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rbner, P. 2006. “Vernacular Cosmopolitanism.”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3, no. 2–3: 496–498.

Young, I. M. 2002.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New York, NY,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責(zé)任編輯:朱凡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