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復旦非虛構工作坊結業(yè):真實的態(tài)度比真實本身更重要
采寫 | 王迪 攝影 | 鄒佳雯 李美瑩
2019年10月20日下午,第二期“澎湃·復旦”非虛構工作坊圓滿結束。
本期工作坊由澎湃新聞、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發(fā)起,建投書局參與主辦。學員陣容除“澎湃·鏡相”寫作大賽獲獎者、復旦大學師生及來自澎湃新聞的編輯、記者外,另對外開放了40個公開招募席位,從報名者中遴選出了由媒體人、學生、影像創(chuàng)作者、編劇、自由職業(yè)者等組成的非虛構寫作與研究者。全體學員共98人。

知名歷史學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羅新從自己的歷史非虛構著作《從大都到上都》出發(fā),分享了自己用探索歷史的眼光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思考人生意義的經(jīng)歷與體驗,并就歷史非虛構寫作中史料的引用、合理想象的邊界等問題與學員深入探討。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焦點訪談》前主編莊永志則以“澎湃·鏡相”寫作大賽作品為例,分析了作品中存在的選題歸宿狹窄、結構松散等通病,并在題材、采訪、結構、場景等方面給出了具體建議。他指出,寫非虛構不能只浮于表面,需要做大量的案頭研究,閱讀大量的優(yōu)質作品,要對事件、人物有微妙的觀察,要有大量的沉浸式采訪。

知名紀錄片導演周浩則分享了紀錄片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他認為,真實的態(tài)度比真實本身更重要,這是創(chuàng)作者應有的態(tài)度。好的紀錄片是自己長出來的,它進入到一個土壤,你給它水分陽光,它自然就盛放。

中國人物報道頂尖記者李宗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閱讀與寫作心得。她鼓勵學員多讀經(jīng)典,在看待事物的眼光、能力方面訓練自己。她認為,奠定一個遠離當下熱點的深厚思想基礎,是寫好一個報道的本分。非虛構寫作不只是拿出一個文本,還要拿出自己的原則。

《界面·正午》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郭玉潔從內容生產(chǎn)、商業(yè)變現(xiàn)模式等角度,分析了非虛構寫作興起的這些年,國內外寫作者及平臺的探索、發(fā)展與困境。她提到,她在寫作中很少考慮“套路”和“出圈”,更關注如何找到更好的角度、故事,如何打動讀者,把讀者裝在心里是一個寫作者應有的重要的態(tài)度。

知名媒體人、非虛構寫作者葉偉民則從主題、結構等角度為學員提供了具體的寫作指導,并探討了非虛構寫作在財經(jīng)、科技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應用。他提到,非虛構寫作不應該在小的議題里打轉,應該具有國際視野。

除嘉賓分享外,活動還組織了“獲獎者談”和“創(chuàng)作者談”兩場圓桌討論。10月18日晚,王若虛、張瑾等七位“澎湃·鏡相”寫作大賽獲獎者分享了大賽作品的創(chuàng)作心得。10月19日晚,媒體記者、非虛構寫作研究者、自由撰稿人、編劇,校媒記者等不同身份的七位學員代表,講述了自己在非虛構寫作及研究中的經(jīng)歷與困惑。他們就“在新媒體時代進行非虛構寫作的適與不適”、“當代大眾非虛構寫作的可能”等主題展開演講,并與學員交流討論。


三天的課程,學員們收獲豐富?!皩焸兌荚趶娬{一些慢的東西、美好的東西、善良的東西,甚至是安于貧窮的東西。這種價值觀在我們平時說就好像是文青在做夢,但這些導師都已經(jīng)那么有成果了,還是堅持這樣的理念。就像其中一位導師講,他不是在打催產(chǎn)素,而是在慢慢等它生長出來。這對我來說是很鼓舞的?!睂W員“栗子醬”說。

2018年7月,澎湃新聞“湃客”創(chuàng)作者平臺成立,其中“鏡相”欄目旨在挖掘與孵化優(yōu)質非虛構作品,為非虛構寫作者提供創(chuàng)作沃土。2019年1月,由澎湃新聞主辦,復旦大學、今日頭條聯(lián)合主辦的“澎湃·鏡相”寫作大賽發(fā)起,吸引了海內外4000多名創(chuàng)作者來稿。本期工作坊也是“澎湃·鏡相”寫作大賽的延展項目。
本期工作坊是“建投書局·真實計劃”的支持項目之一。作為一家傳記特色書店,建投書局希望通過書店空間的平臺力和創(chuàng)造力,打造以“非虛構”為母題,涵蓋紀錄片、紀實文學、紀實影像,鼓勵非虛構創(chuàng)作和孵化的專業(yè)品牌。
工作坊還得到了上海譯文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理想國、磨鐵圖書、新經(jīng)典文化、譯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輝圖書、湛廬文化等16家出版機構的支持。由嘉賓、大賽獲獎者、出版社編輯推薦的43部非虛構作品在建投書局“非虛構主題展覽”中展示,并在結業(yè)儀式中贈與學員。




在“非虛構工作坊”之后,非虛構寫作工作室還將陸續(xù)開展其他項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