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戰(zhàn)爭的歷史真實:大力士、單挑與弓箭手
古代戰(zhàn)神都是大力士,不拿個三百斤哪好意思上戰(zhàn)場?
古代的將軍很厲害,《明史·劉綎傳》記載明代大將劉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岳飛之子岳云“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在戰(zhàn)場上屢立奇功。他們動輒掏出幾十斤的武器,氣力驚人。
對于古代的十八種兵器,大家都有聽聞,像是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耙。當然這份名單常常會有改變,十八般武藝所指的武器在不同時代也會有不同,不過有一點是很可以確定的,即有不少的冷兵器依靠重量來獲得優(yōu)勢。像是錘、狼牙棒等武器就是越重傷害越大。有時候不單鈍器有著相當?shù)闹亓?,古代大刀之類的武器也很重。但是看看古代的兵器,動輒幾十斤,好像十分厲害。
像是《三國演義》中“三英戰(zhàn)呂布”一幕,當中說道:“云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卑耸锏奈淦鳎F(xiàn)在有多少人能夠拿得動,并且能隨意揮舞呢?不要覺得這只不過是小說家之言,正史《三國志》中的《典韋傳》當中就寫道:“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典韋這名大將以“形貌魁梧,膂力過人”見稱,既然他也拿得起八十斤的戟,關羽的大刀恐怕也不足為奇。到底古代的兵器是否真的這么重呢?
其實這當中有著一些誤解,古代的一斤的重量和今天是有所不同的。先說秦漢,被稱為“漢初三杰”的張良是漢初重要的謀士。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輔佐過五任韓王。秦破六國使得張良決心復仇,并策劃了一次大膽的刺殺行動——博浪沙行刺?!读艉钍兰摇分惺沁@樣描述的:“(張良)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張良招募的大力士真的十分厲害,拿著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來行刺秦始皇。不過秦漢時期的一斤以今天的重量單位來計算,其實只有兩百五十七克。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做的一件很重要的舉措就是統(tǒng)一度量衡,當時為了各地能夠統(tǒng)一標準,就鑄造了不少的“銅權”以及砝碼。有一件出土銅權,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并寫有“八斤”兩字。經(jīng)過稱量,這件銅權重兩千零五十三克,亦即當時一斤約兩百五十七克。這樣看來,當時這位大力士手持的大錘不過今天的三十公斤左右,雖然也算是十分厲害,但絕不是我們想象中這么夸張。
及至三國,天下征戰(zhàn)的年代中誕生了不少名將,他們的武器往往也是十分厲害。像是上面所提到的典韋,手持一雙八十斤的戟。但是在三國時期,一斤的重量又有所下降。三國時期,一斤大概有兩百二十三克。以此標準計算,八十斤合十七公斤左右。這樣其實也不算太重,用來做武器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此看來,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的重量是不是也可能是類似情況呢?如果以《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時期來看,八十二斤是很可怕的重量。中國古代度量衡最混亂的時期就是魏晉南北朝,一斤的重量時而折合兩百二十三克,時而折合三百三十四克。直到唐代才重新訂立一斤的重量,唐代的一斤折算約六百克,及后宋、明、清都依隨唐制。所以《三國演義》中的一斤很可能是依照當時的斤兩,而非魏晉時期的古制計算。要是這樣算的話,一把青龍偃月刀合現(xiàn)在的五十公斤左右。關羽騎在馬上全速前進,舉著刀橫掃一下,恐怕沒多少人能夠接住一招。
武器不一定越重越厲害,像是唐代的陌刀,僅十五斤重,殺傷力已經(jīng)十分驚人了。陌刀專門針對騎兵,《唐六典》卷十六有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的前身是雙刃的長刀,后來為了對抗突厥、吐蕃等擁有精良騎兵的外敵,唐代設計了陌刀這種長兵器應對。這種刀又稱“斬馬刀”,據(jù)描述:“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边@種刀據(jù)記載重十五斤,即今天的九公斤左右。乍看之下好像不怎樣,但在實戰(zhàn)當中卻十分厲害。唐代將軍李嗣業(yè)善用陌刀,曾依靠陌刀逆轉形勢。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唐軍反攻安祿山叛軍,雙方人馬決戰(zhàn)于長安西南香積寺,開戰(zhàn)后,敵驍將安守忠、李歸仁率精騎突入唐軍陣中,沖破唐軍陣形。見形勢危急,“嗣業(yè)乃脫衣徒搏,執(zhí)長刀立于陣前大呼,當嗣業(yè)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shù)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zhí)長刀而出,如墻而進。嗣業(yè)先登奮命,所向摧靡”。靠著一把陌刀就殺得對面人馬俱碎,可謂唐代第一兵器。
打仗這一回事,確實不是武器越重就越好。陌刀看上去好像不太重,但是要訓練出一位能使用陌刀的士兵往往以年計算,要訓練出一隊熟悉陌刀陣法的部隊則更為復雜。一支軍隊中有兩三千人能用陌刀,已經(jīng)非常罕見。要是說動輒數(shù)十斤的武器,在實戰(zhàn)中用處極少。
不過對于小說家們來說,一切的重量不過是一個數(shù)字。清代有一部小說叫《說唐全傳》,演繹隋末唐初的亂世故事。其中的天保大將軍宇文成都,被譽為隋唐第二條好漢,手持四百斤的鳳翅鎦金镋,憑著這四百斤的武器,可謂所向披靡。不過他還是敗給了西府趙王李元霸,甚至可以說還沒開打就已經(jīng)輸了。為什么呢?因為李元霸手使兩柄擂鼓甕金錘,共重八百斤。八百斤相當于一頭牛的重量,要是李元霸參加奧運舉重,應該可以直接贏得冠軍。不過姑且不論古代的武將是否真的這么厲害,到底是哪個大力士工匠能打造出這些武器來呢?
將軍別沖動,單挑會出事!
大家??吹囊恍┕糯萘x小說,總是喜歡描寫一些武將之間的決斗。像是《三國演義》當中就有不少武將之間對決的場面。小說也是取材自現(xiàn)實,那么古代戰(zhàn)爭中會不會有單挑的情節(jié)呢?楚漢爭霸時,項羽曾經(jīng)向劉邦提議:“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本褪钦f都打了這么多年了,不如我們兩個直接一決雌雄就好了。劉邦說不不不,我們還是斗智不斗力。于是兩邊就決定派人出來打:“項王令壯士出挑戰(zhàn)。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zhàn)三合,樓煩輒射殺之?!迸闪擞率砍鋈ゴ蚣芫尤惠斄??項羽覺得很沒有面子,于是“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如此一來,劉邦也只好出來接待一下項羽。兩人在河邊談話,劉邦數(shù)落項羽的罪行,項羽則約戰(zhàn)劉邦。談了半天,結果兩個人還是沒有開打。這一場單挑要是真開打了,一定會是史上最重要的一場。只不過古代的大將絕大多數(shù)時間是不會單挑的,他們通常是在指揮部隊和對方交戰(zhàn)。因為武將下場單挑這一件事,根本百害而無一利呀!
在小說描寫中,開戰(zhàn)前,往往會安排兩軍布陣,然后兩軍大將沖到陣前打個三百回合。但這樣的單挑恐怕只存在于小說當中,正史中極少見到兩邊武將開打。不過這種挑戰(zhàn)的前身很可能是先秦時期的“致師”,一種在戰(zhàn)前挑釁對方,促使對方出戰(zhàn)的行為?!爸聨煛币皇拢蓮摹吨芏Y·夏官司馬》中找到記載:“環(huán)人:掌致師,察軍慝,環(huán)四方之故?!编嵭忉尩溃骸爸聨熣撸缕浔貞?zhàn)之志。古者將戰(zhàn),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這種挑戰(zhàn)行為,如“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就是在牧野之戰(zhàn)開打前周武王先派人去挑釁紂王的軍隊。這種挑戰(zhàn)對方的任務,多會交給軍中的勇士,展示自己的武藝。有時候不僅僅是陣前打架而已,更會直沖敵營?!蹲髠鳌ば辍罚骸啊崧勚聨熣?,右入壘,折馘,執(zhí)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p>
不過這些挑戰(zhàn)的事情還是交給普通勇士就好,大將絕對不可以參與到這么危險的事情當中,因為古代打仗得勝的關鍵就是將軍?!秾O子》十三篇無一篇不提及將領,更說道:“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睂④娭匀绱酥匾且驗樗擒娭猩贁?shù)有能力掌握局勢的人,同時全軍的指令都自將軍而出。
古代將領在打仗時會選擇視野較好的后方,觀察戰(zhàn)事的進行,并且通過旗語發(fā)出指令。各分隊中的副將會根據(jù)旗語,執(zhí)行將軍的指令。這面將旗就是軍隊的象征,只要旗還在就代表軍隊依然能夠運作。一旦將旗不在就代表軍隊已經(jīng)沒有辦法應對對方的陣形,這時候哪怕有十萬大軍也不過一盤散沙。同時士兵們見到將旗不在,也會認為戰(zhàn)爭已敗,就會爭相撤退。但只要將軍還在,哪怕戰(zhàn)敗了也可以做出撤退的安排,保留最大的實力。將軍如此重要,所以作戰(zhàn)時其中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擊殺對方的將軍。古代的軍事家基本上都認同擊殺了敵方將軍,大致上勝局已定。就像北宋和遼之間的澶州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是雙方的主力對決,甚至宋真宗也親赴戰(zhàn)場。結果遼國主將蕭撻凜被宋軍用床子弩一箭射死,遼軍上下皆無心再戰(zhàn),不出數(shù)天就簽訂了和約。
所以為了保護將軍,通常會讓將軍坐鎮(zhèn)中軍,同時將軍身邊往往會有一支精兵。這隊精兵往往會由將軍的親信、子侄等可信之人擔任,并配備精良的盔甲、武器、馬匹。這支隊伍往往是全軍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即便被重重包圍,將軍也可以憑借他們嘗試突圍。將軍不但坐鎮(zhèn)中軍后方,還有如此的精兵保衛(wèi),就是怕在戰(zhàn)事中出什么意外。就算將軍想沖出去決斗一番,身邊的人也絕對不會讓這件事情發(fā)生。所以在古代的史書中很少見到將軍出去決斗,將軍們要是不小心打起來,通常都是一些遭遇戰(zhàn)。根據(jù)《三國志》中的記載,太史慈就曾經(jīng)和孫策打起來了:“但使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擥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痹瓉韮扇硕荚谝暡飙h(huán)境,身邊都沒多少人馬。雙方一碰面就開打了,孫策刺倒了太史慈的馬,太史慈又搶了孫策的頭盔。一見這樣的陣勢,雙方騎兵匆匆趕來,又不是戰(zhàn)爭時期,怎么就打起來了呢?最后把兩人拉開,罷戰(zhàn)撤退。
武將之間的單挑確實十分少見,不過古代有另一種“單挑”。這種單挑同樣影響戰(zhàn)事的發(fā)展,甚至片刻之間就能分出勝負,那就是古代說客。就像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晉國、秦國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鄭國無計可施,派出燭之武游說秦穆公。燭之武果真憑著非凡的辯說能力,使秦穆公主動退兵。又像墨子論戰(zhàn)公輸盤,當時公輸盤為楚國建造了云梯攻打宋國。墨子一聽,連奔十日十夜到楚國國都,想要阻止這場戰(zhàn)事。墨子一人先是以理游說楚王,又和公輸盤比拼攻守器具九個回合。最終墨子獲勝,阻止了戰(zhàn)爭的發(fā)生。
小說看得多,或許就以為古代將領們最喜歡單挑了。要是單挑就能分出勝負,那又何苦號召如此多的將士上戰(zhàn)場?或許單挑最好的做法就像是劉邦所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讓一群智商過人的謀士,直接對決,誰的智商高誰就贏了。這樣不是更好嗎?
看我揮刀撥開迎面而來的箭雨
今天我們看一些古裝戰(zhàn)爭劇的時候,總少不了擋箭這一幕。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人這么做呢?正史當中這樣的記載少之又少,在清人吳任臣所編寫的《十國春秋》中,曾經(jīng)記載過這么一位大將:“仁肇獨騎回殿。永德故猿臂,善射,引弓射之,矢至仁肇所,輒為格去?!泵枋龅木褪悄咸拼髮⒘秩收?,當時有位善于箭術的張永德企圖在林仁肇撤退時射殺他,殊不知連射數(shù)箭皆被格擋。大家喜歡的《三國演義》中也有這種情景,《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中有:“甘寧手執(zhí)鐵鏈,冒矢石而上。朱光令弓弩手齊射,甘寧撥開箭林,一鏈打倒朱光?!边@實在是太厲害了,但如果了解古代戰(zhàn)爭中有多少弓弩手,就會知道要是他們一起放箭,根本誰都擋不了。
弓箭的誕生,遠比文字記錄來得早,原始部落的先民就已經(jīng)開始利用弓箭來狩獵。曾在云南元謀出土的原始部落墓穴,就發(fā)現(xiàn)不少尸骨上有箭傷。作為古代社會最重要的遠程武器,弓箭曾經(jīng)是上層貴族的必修項目,《周禮·地官司徒》中說到古代“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當時他們要學的有五種箭術,包括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這些箭術都是以射得快、準、狠為目標,為求一箭就能擊殺敵人。像是古代最為有名的弓箭手養(yǎng)由基,《戰(zhàn)國策·西周策》中記載:“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這位養(yǎng)由基可謂楚國箭神,能夠一箭射穿百步之外的柳葉,應該也有希望能在萬軍之中射中敵方將領。面對箭神射出來的箭,且不論能否格擋,甚至箭從何來也很難看得清楚。但弓箭手培養(yǎng)不易,而且氣力有限,無法長時間準確地射擊。所以軍隊需要有一種方法使戰(zhàn)場上能夠有大量弓箭手,以數(shù)量取勝。因此在春秋晚期發(fā)明了弩機,使戰(zhàn)場上也能出現(xiàn)成批成批的“神箭手”。弩機便于操作,任何一個士兵經(jīng)過簡單的訓練都能運用;同時利用機械的力量來發(fā)箭,減輕了士兵的負擔。此外當時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也為他們的常備軍配備了大量的弩,每位軍人都要帶著?!盾髯印ぷh兵》記載有“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
大量弓弩手的作用就是以密集式射擊獲得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勢,在實戰(zhàn)中各國軍隊也開始體會到箭矢鋪天蓋地而下的威壓。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就是利用大量弓弩手完全置對方于死地的例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就詳細地記載了這次弓箭手的勝利。贏得此戰(zhàn)的孫臏先以巨量弓弩手設下埋伏,“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待龐涓帶領的魏國軍隊經(jīng)過,“齊軍萬弩俱發(fā),魏軍大亂相失”。這一次的戰(zhàn)役動員了上萬名弓弩手,如果以每位士兵五十支箭的數(shù)量來計算,該次埋伏戰(zhàn)中動用了數(shù)十萬支箭。此戰(zhàn)可謂開啟了弓箭手的時代,此后弓箭在軍隊中被大量使用。如秦始皇兵馬俑中出土的陶俑士兵中,就有近六成裝備弩機的。
漢代更加重視弓弩的作用,面對著強勁的匈奴,當時朝中大臣主張利用大量的弓弩手對抗。西漢初年政治家晁錯就提議利用射程遠的弩機,擊殺匈奴軍隊。他認為:“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睗h初兵書《六韜》中認為理想的部隊應該有“甲士萬人,強弩六千,戟楯二千,矛楯二千”,弓弩手的占比極大。確實,弓弩戰(zhàn)法在當時的戰(zhàn)場上大規(guī)模使用,不少對抗匈奴的戰(zhàn)役都是依靠弓弩獲勝。像是大家熟悉的飛將軍李廣,一次帶領著四千騎兵被包圍,憑借著弓弩陣死守了一夜。《后漢書》中記載了東漢名將虞詡如何平定羌人之亂。他剛到武都郡時,“兵不滿三千,而羌眾萬余,攻圍赤亭數(shù)十日”,而他下令先作佯攻,誘使羌人攻擊;然后搬出重弩,“詡于是使二十強弩共射一人,發(fā)無不中,羌大震,退”。后世進一步地研究如何提升弓弩在軍隊中的比重,唐代詩人杜甫《兵車行》中第一句就是:“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碧拼娛轮鳌短钻幗?jīng)》中的記述,可見當時弓弩的裝配比例。唐代一軍人數(shù)約二萬人,需要配備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弩二千五百張;同時配備弩箭二十五萬支、弓箭三十七萬五千支、射甲箭五萬支、生鈊箭二萬五千支。當時一軍所配備的佩刀總共不過一萬口,但是弓、弩兩者合計一萬五千張,可謂全軍皆弓弩。
宋代繼承了前代的大量使用弓弩手的戰(zhàn)陣,《宋史·兵志》中記載“諸路禁軍,近法以十分為率,二分習弓,六分習弩,余二分習槍、牌”,可見對弓弩手的重視?!端问贰分幸灿涊d了當時的戰(zhàn)陣,“每戰(zhàn),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fā);七十步,強弓并發(fā);次陣如之”。所以大家經(jīng)??措娨晞?、電影都覺得弓箭手好像就是打仗前放一兩波箭,然后就沒他們的事情了。這絕對是錯覺,古代戰(zhàn)場上的主力其實是弓箭手。兩軍交鋒前會先相隔一段距離,待進攻方?jīng)_鋒時弓弩手就要準備。宋人張浚就曾說過“緣弓可射八十步,弩可射二百余步”,待對方進入射程就要不停放箭,盡可能擊殺對方。古代一步約合今天一點五米,兩百步的距離大概是三百米,騎兵只需要十多秒就可以沖過來。可想而知,為了在這十多秒中擊殺敵人需要多少弓箭,如此密集的箭雨只有依靠重盾重甲,加上良馬,方有機會沖過去。
再舉一個例子,南宋將領楊再興是名善戰(zhàn)的大將。他曾經(jīng)打算在近戰(zhàn)交鋒中生擒完顏兀術,單騎殺入敵方后被重重包圍,仍能且戰(zhàn)且退。后來他率領三百輕騎到小商橋偵察,被金軍包圍。他率領部隊力闖,身邊的人都戰(zhàn)死后,楊再興意圖從河邊突圍。這一次金人選擇放箭,《宋史》記載:“再興戰(zhàn)死,后獲其尸,焚之,得箭鏃二升?!睆乃屑?,到身亡不過幾分鐘,就幾乎被撲面而來的箭矢插成了刺猬。如此可以知道弓弩手的存在就是為了射出最多的箭,擊殺沖鋒的敵人,看來若要揮刀擋住蜂擁而來的箭矢,真的只有神話故事和武俠小說中的主角,自帶主角威能與不死光環(huán)才能抵抗吧!
(本文摘自《知史:原來當古人是這么回事》,后浪丨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9年8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發(fā)布,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