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季進:夏氏書信中的普實克
編者按
2017年始,隨著《夏濟安夏志清書信集》各卷陸續(xù)出版,這份一手資料,引起了現(xiàn)當代文學史界的廣泛關注。這套書對夏氏兄弟的經(jīng)歷、觀念乃至秘事,多有展現(xiàn),而且還豐富了學界對文學史上重要人物與事件的理解。
夏志清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的論爭,堪稱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界的一樁公案。通常被人們理解為意識形態(tài)之爭。那么這場論爭的背景是什么,其實通過夏氏兄弟的通信,可以有所揭示。季進此文,就是提煉這部分內(nèi)容,并配合自己對普實克美國之行的考訂,展現(xiàn)這場論爭的來龍去脈,以及夏氏兄弟的所觀所感,與所思所想。
夏氏書信中的普實克
文 | 季進
(《讀書》2019年11期新刊)
一九六一年,對夏志清來說,是個頗為重要的年份。這年的三月份,他的成名作《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終于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而他也從位于偏僻小城波茨坦的紐約州立師范學院,轉(zhuǎn)到了位于賓州的匹茲堡大學。剛剛出道的夏志清躊躇滿志,對《小說史》的學術反響充滿了期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朋友間好評不斷的同時,捷克著名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ek,1906-1980)卻在歐洲最重要的漢學雜志《通報》(T’oung Pao)上發(fā)表長篇書評《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根本問題——評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一九六二年),以犀利的文辭,幾乎全盤否定《小說史》的理論立場與具體評判。以普實克的身份和《通報》雜志的影響力,這對夏志清絕對是不小的打擊。夏志清奮起回應,又寫下《論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科學”研究——答普實克教授》一文,發(fā)表在《通報》(一九六三年)上,從意識形態(tài)、文學史觀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展開論辯,引發(fā)了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界一場著名的學術論爭。

這幾年,我有機會協(xié)助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一起整理、編注夏志清(一九二一至二〇一三年)和夏濟安(一九一六至一九六五年)兄弟倆留下的六百多封書信,第一時間讀到了他們當年在書信中討論普實克的珍貴記錄。涉及普實克的往來信件大概有十多封,時間正好是普夏論爭的前后。由于是兄弟間的通信,彼此之間毫無保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當初兄弟兩人的真實態(tài)度和鮮明觀點,為我們還原那場著名的學術論爭的歷史語境,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獻。
一九六三年四月,伯克利春意正濃,普實克應陳世驤邀請,不遠千里,從捷克飛到美國,訪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期間,普實克做了三場演講,分別是“The Artistic Methods of Lu Hsün”(《魯迅的藝術方法》),“Modern Literature & Social Movement in China”(《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社會運動》)和“Lyricism & Realism in Mediaeval Romance”(《中古傳奇中的抒情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這期間,陳世驤除了主持演講,基本上沒有時間陪普實克,“地陪”的任務全部交給了他最好的朋友夏濟安。夏濟安單身一人,自在逍遙,又是受好友之托,很樂意招待普實克。普實克盤桓近一周,兩人倒也頗為投機,幾乎無所不談,頗有些相見恨晚之感。因為普實克緊接著會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所以當年四月六日,夏濟安特地寫了十二頁的長信,向夏志清詳細報告了與普實克交流的情況,以及對普實克的印象,供夏志清參考??上?,那個時候郵路不暢,等夏志清收到長信時,普實克已經(jīng)結束了對哥大的訪問,剛剛離開紐約。

這封長信雖然沒有起到參考的作用,但是長信的內(nèi)容還是很有意思的,很能看出恃才傲物的夏濟安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四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夏濟安對普實克的學術水準不以為然。夏濟安認為普實克書是看了不少,可是沒有什么理論技巧,“講的話不免籠統(tǒng)(甚至自相矛盾),盲目贊美他所討論的東西,而說不出有力的理由”。而且,普實克的英文未必暢達,也會力不從心,打不到痛處,連自己的論點,恐怕都未必能闡釋清楚。所以,夏濟安一方面對他抱有一點“原諒的心理”;另一方面相信論辯起來,他絕不是自己的對手,之所以不去打擊他,是給主人陳世驤留了面子。夏濟安覺得,陳世驤之所以如此禮遇普實克,未必是看中他的學術水準,更多的是希望借助普實克的來訪,喚起大家對于文學研究的注意。
二是對一些具體學術問題的探討,高手過招,有形無形,盡在其中。夏濟安信中提到了一些問題,也許是他認為值得一提的交鋒,比如捷克學界如何評價胡風,如何看待一九二七年之后魯迅文學風格的變化,“五四”與現(xiàn)代文學中的個人主義到底是什么關系……現(xiàn)在看來,這些問題依然是至關重要的,讓人對高手之間的學術交鋒,心生佩服。

三是對普實克心懷同情。夏濟安說普實克畢竟是個可憐的老好人,他甚至建議夏志清:“請他吃一次便飯。此君在捷克的確很寂寞,一定沒有好東西吃。我們給他一點人間的溫暖,就是最好的宣傳。世驤這次對他如此的熱誠招待,他一輩子都將忘不了白克萊的人情味、美食和學術自由的空氣的。”對于普實克對中國文學的熱愛,夏濟安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夏濟安也尖銳地指出,有些漢學家和中國人所看見的中國,永遠不會是同一的東西。對于洋人學者,夏濟安有著自己的判斷。
四是關于普實克所寫的《小說史》書評。夏濟安發(fā)現(xiàn)普實克對《小說史》最大的不滿是情緒性、情感性的——“何故夏志清年紀輕輕,怎么敢對老前輩們大不敬?這種話他說了好幾次,他有點倚老賣老,說那些作家他都認得?!逼諏嵖朔磸驼f《小說史》不客觀,而夏濟安恰恰認為,普實克自己也很主觀,甚至比夏志清更不客觀。在一九六三年六月一日的信中,夏濟安讀到即將赴哥大任教的司禮義神父的信,大罵普實克的書評,夏濟安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再次勸慰夏志清:“我是這些日子內(nèi)心充滿了charity(慈悲),希望我能感動你,不要對P生氣?!?/p>
看得出來,普實克對夏濟安的印象也相當不錯,非常愿意與他討論問題,因為在布拉格“沒有人跟他討論,他覺得很寂寞”,而且普實克也認為,并不一定要雙方取得一致,或者一方說服另一方。提出問題,自由討論才是重要的。后來遇到夏志清,他還不斷表示,對夏濟安“極有好感,真像交到了一位新朋友一樣”。的確,夏濟安與普實克,無論是政治立場、生活處境,還是理論修養(yǎng)、學術取向,都有著天壤之別,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很多問題的理解與評價,自然也就有著太多的差異。幸好,他們?nèi)杂兄餐娜宋闹髁x的信念,也有著足夠的包容心,所以觀點的差異,并沒有影響雙方的交往,反倒有了更多的惺惺相惜之感。

克利之行結束后,普實克再飛赴東岸,訪問哥倫比亞大學,做關于《老殘游記》的演講。普實克是應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的邀請來此演講的,但狄百瑞并沒有什么熱情的招待,相比起在伯克利的熱鬧,在哥大的幾天頗為單調(diào),也沒有什么嚴肅的討論和交流。只有夏志清受狄百瑞之托,負擔起了東道主的責任,負責接送陪同,陪他到哥大的墾德堂(Kent Hall),陪他參觀哥大的藏書,特別是《繡像小說》等晚清民初的舊期刊收藏,也因此與普實克有了最直接的接觸。說起來,夏志清與普實克以前在費城的一次會議上是見過面的,但沒有任何交流。夏志清原來只讀過普實克關于蒲松齡的研究文章,費城會議上也聽他講過《老殘游記》,印象不錯。這次是第二次見到普實克,為了盡到做主人的責任,夏志清還特地去找了普實克的文章來讀,總體來說,評價也是相當不錯的。他在一九六三年四月十三日給夏濟安的信中說,“覺得他對宋明話本之類,很花過功夫研究”,特別是他一九五七年寫了一篇關于畢肖普(Bishop)和白之(Birch)著作的評論,很有些見地。夏志清還注意到了普實克的名作“Subjectivism&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主觀主義與個人主義》),對普實克把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視為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特征,還有對自傳性作品的推崇,都是心有戚戚焉的。當然,夏志清也發(fā)現(xiàn),普實克對“主觀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態(tài)度有時也搖擺不定。只是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看法,夏志清有沒有與普實克交流過。
普實克與夏志清見面當然要談一談《通報》書評的事。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夏志清在信中第一次提到普實克,就說到此事。他說,普實克“是鐵幕中人,政治立場必定和我絕不相同,但希望他不要罵得太過分”。由于政治立場的差異,夏志清從一開始就隱隱覺得,普實克的書評不會太溫和,于是主動問起,普實克倒也直率,直接表示對《小說史》很不滿意。不過,普實克也說:“如果寫書評前同我相識,我們可能交換意見,得到諒解,現(xiàn)在書評已寫好寄出,很抱歉?!睔v史不可假設,如果普實克是在見過夏氏兄弟之后再來寫這篇書評,那又會如何著筆呢?這實在令人遐想。普實克也大概講了他的批評意見,認為夏志清“年紀輕輕,如何忍心去抹殺魯迅、丁玲一輩人的功績?”夏志清自我反思,覺得書中批評得過于激烈的是丁玲,對她早期作品和延安時期的作品應該有更詳細的剖析。關于魯迅,普實克當然也覺得夏志清不公平,但最刺激他的卻是夏志清介紹錢鍾書《靈感》時的一句評論:“One is reminded here of the homage the dying in Hsün receives”(這使人記起垂危的魯迅所得到的景仰)。對普實克來說,“這句話實在是大不敬,是不可恕的”。對于普實克的這些批評,夏志清并沒有當面反駁或辯論,只是把他的一些想法如實地告訴了夏濟安,畢竟他還是把普實克看作一位漢學前輩,而且他自己又是主人的身份,不便直接反駁。

不管怎樣,幾天接觸下來,夏志清對普實克還是相當尊敬,兩人相處得比較愉快,對普實克的書評也并無怨恨,只希望陳世驤的書評能早點寫好發(fā)表,可以抵消一點普實克書評的負面影響。說來有趣,普實克的書評,不是夏志清自己去找來讀的,而是普實克與夏志清見面之后,自己寄給夏志清的。普實克回國之后,很快就寄來了那本刊發(fā)書評的《通報》,長達四十七頁的長篇書評《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根本問題——評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Basic Problem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 T. Hsia,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讀完書評,夏志清面對普實克尖銳的批評,內(nèi)心的失望、不滿甚至憤怒可想而知。在一九六三年六月十七日給夏濟安的信中,夏志清說普實克把他“罵得體無完膚。開頭第一句提出他認為不可容忍的兩大點:the spirit of dogmatic in tolerance disregard for human dignity(教條式的褊狹和無視人的尊嚴的態(tài)度)。其實他這樣罵我才是表現(xiàn)dogmatic intolerance(教條式的褊狹)”。夏志清比較自我安慰的是,普實克批評的都是屬于作品闡釋解讀的問題,幾乎沒有事實性的硬傷,所以相信聰明的讀者應該能看出普實克的偏激之處。他很想寫篇文章反駁,闡述自己的觀點,為此又認真重讀了魯迅、茅盾,發(fā)現(xiàn)“《朝花夕拾》篇篇精彩”,《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中還是有一些差小說。夏志清根據(jù)重讀的筆記,花了三個星期,寫成了長文《論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科學”研究——答普實克教授》,原稿七十頁,后來改成四十六頁,加上三頁的注釋,篇幅和普實克的書評相當。
夏志清把普實克所討論的作品,全部重讀一遍,發(fā)現(xiàn)“普實克有許多remarks(評論),都是自說自話,和我書沒有多大關系,無法討論。我的結論是普實克讀書粗心,實為理論錯誤所造成的后果”(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因為兩人已經(jīng)有過交往,所以普實克給夏志清的信中也很客氣地贊成夏志清發(fā)表他的回應文章,不過,夏志清自己也說:“下筆特別當心,可捧普實克的地方仍舊捧他,態(tài)度上仍把普實克當作長輩?!边B標題都換成了比較平和的題目,并不想與普實克正面沖突。夏志清的文章寫得很客氣,但書信中還是忍不住直接批評普實克:“研究中國文學作品,一方面注重intention(意義),一方面機械地說明technique(技巧),表面上高明一些,其實自己毫無主張?!迸c普實克的論辯,讓年輕的夏志清頗感無奈,決定“以后還是我行我素,不管人家的意見,雖然也不想得罪什么人”(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二日)。只是身在學術江湖,難免會有分歧、辯論甚至對立,面對以后幾十年中對《小說史》的批評,夏志清大概也未必真能做到“我行我素”。二〇〇四年他接受我的訪談時,就一再強調(diào),他并不是一味反共的,《小說史》肯定的是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和張?zhí)煲硭膫€人,可惜大家只注意到了前三人,卻忘記了他曾經(jīng)也肯定過張?zhí)煲磉@位左翼作家。

普實克的書評是與夏氏兄弟見面之前寫的,無所顧忌,暢所欲言,而夏志清的回應則是見面之后寫的,顯得頗為節(jié)制,既要闡明自己的觀點,又不愿意得罪漢學前輩。在狄百瑞的建議下,還特地加了一條注釋,說明普實克訪美期間,有機會就中國傳統(tǒng)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的許多問題做了交流?!安槐卣f,普實克教授的誠懇及他那值得驕傲的博學多識,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不過,因為在與普實克教授相識之前他就已經(jīng)發(fā)表了那篇文章,我也只好違愿地與他在公眾面前辯論。我相信,普實克教授將會發(fā)現(xiàn),在文章中我只是針對實際的討論,竭力避免了不必要的題外爭辯。”(普實克:《抒情與史詩》附錄,上海三聯(lián)書店二〇一〇年版,230頁)時過境遷,這批書信為我們回顧普夏之爭,提供了更為感性、人情的一面,還原了夏志清文章的歷史語境,更豐富了兩篇長文未能傳達的諸多歷史細節(jié)。
普實克與夏志清的論爭,說到底是意識形態(tài)、文學史觀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沖突。普實克旗幟鮮明地亮出“科學性”的標準,在他看來,夏志清恰恰被自己的主觀性所左右,失去了這種客觀性與科學性,甚至以政治偏見,否定魯迅、丁玲、茅盾等人的創(chuàng)作,對那些左翼作家,不但未能給予一個合理評價,反而試圖予以抹殺。這是普實克所不能容忍的:“如果研究者的目的不是去發(fā)現(xiàn)客觀真理,不是努力克服個人偏見,而是利用科研成果縱容自己的褊狹,那么,任何的科學研究都是徒勞的?!毕闹厩宀桓适救?,指出普實克之所以把抗戰(zhàn)時期的解放區(qū)文學看作中國歷史上最光輝時期的標志,是因為其“執(zhí)迷于文學的歷史使命和文學的社會功能”。對普實克所說的“科學性”,夏志清說:“我懷疑除了記錄簡單而毫無疑問的事實以外,文學研究真能達到‘科學’的嚴格和精確,我也同樣懷疑我們可以依據(jù)一套從此不必再加以更動的方法論來處理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保ā妒闱榕c史詩》附錄,230—231頁)把那種僵化教條的標準套用到文學研究中,恰恰是對文學審美性的背離。對于夏志清來說,《小說史》恰恰是以作品的文學價值為準則的。顯然,普實克和夏志清都有意無意地陷入了一種二元對抗的邏輯,兩者都達到了某種深刻的片面,都有其合理性與局限性。兩人相異的立場與觀點,卻分別開啟了歐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傳統(tǒng)。無論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還是《抒情與史詩》,都已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典范之作,無論是普實克的“抒情傳統(tǒng)”,還是“夏氏范式”(王德威語),都已成為不斷激發(fā)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正如李歐梵所說,普實克和夏志清一起,“以其研究完成了具有紀念碑意義的任務”(李歐梵:《光明與黑暗之門——我對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從這個意義來說,那場論爭似乎具有了某種啟示式的預言意義。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卷二,浙江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七年版;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九年版;卷四、卷五,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 文中圖片未注明來源者均由作者提供
文章版權由《讀書》雜志所有,轉(zhuǎn)載授權請聯(lián)系后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