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誰有可能自殺?如何預防?
人類自殺的歷史與人類文明史是同步的,自殺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階段,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遺書出自4000年前的古埃及。全球?qū)ψ詺⒌目茖W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2003年起,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立每年9月10日為“世界預防自殺日”。

自殺的特點
2016年2月23日,18歲就出了史學專著的某天才少年,死前頭一天晚上還在跟別人聊歷史,第二天卻在家中自殺了。
2018年12月1日(美國當?shù)貢r間),55歲的美國某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自殺辭世。他曾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2019年11月24日下午,韓國某歌手在家中死亡,具體原因還在調(diào)查中,但有人證明其生前曾被確診患有抑郁癥。
2019年12月2日晚,某知名搖滾團體樂隊主唱不堪抑郁癥困擾,在家中上吊自殺。他的代表作視頻在網(wǎng)站上的瀏覽量目前已超過3.59億次。
誰有可能自殺?所有的人群都有可能,不分種族,不論宗教。研究表明,2/3的抑郁癥患者曾有自殺想法與行為,15%—25%最終自殺成功。自殺死亡的人群中50%—70%是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自殺成功率是10%;酒依賴自殺成功率7%—15%。
沒有任何人100%想自殺,有自殺意念的人通常是非常矛盾的,他們總是在茫然之中,想緊緊抓住生命,因而通常會提供多種線索和呼救信號,這給我們實行救助提供了機會。因此及時評估自殺危險性就是實行自殺干預的基本保證。
發(fā)現(xiàn)自殺跡象
你可能不是醫(yī)生或心理學家,察覺不到自殺的先兆。但如果你認識的人說過或做出下面的事,要趕快送他去看病,進行干預,不要延遲。
言語:“生活是無意義的?!薄拔覜]有希望了。”“如果我不在人世了,情況可能還會好些。”“你會參加我的葬禮嗎?”“我想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行為:異常的冷淡,萎靡不振,絕望,逃避社會,或食欲不振。無緣無故收拾東西,向人道謝、告別、歸還所借物品,將平時珍視的私人物品送人,明顯的自傷行為,“無意中”服藥過量,或在日記、繪畫、信函中流露出來想死的念頭。
自殺的危險因素:
①抑郁程度重;②有自殺未遂史;③死亡當時急性應激事件;④死前1個月以上的時期內(nèi)生活質(zhì)量差;⑤死前兩天有嚴重的人際關(guān)系沖突;⑥心理壓力大;⑦朋友或熟人有自殺行為;⑧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曾有自殺行為;⑨死前1個月內(nèi)社交水平差。總之,自殺的危險性隨著危險因素暴露的增多而顯著增加。
自殺的預防
事實上,自殺預防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shù)。我們確實應該注重自殺預防。
首先是傾聽,讓他說他心里的不適,因為每一個自殺者的心理是不穩(wěn)定的,一方面想死,一方面想活,應該讓他把想死的念頭減少,把想活的念頭加強。
其次,你得評估到底他的自殺危險有多大,要巧妙地問,不要回避自殺話題,要讓他談到這個話題。國內(nèi)國外一些學者認為不應該提“你是否想結(jié)束你的生命”這樣的話題,其實專家的意見不會刺激他去自殺,你首先得給他機會,讓他講自己的痛苦,把負面情緒清空,讓他覺得得到理解,自己不是孤單的。
最后,宣傳的引導作用。報紙雜志最好不報道自殺方法,因為自殺帶有傳染性和聯(lián)動性,富士康十二連跳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對于自殺造成的社會危害,應如實報道。
總之,減少自殺有兩個方法:一是控制方便獲得,比如在農(nóng)村主要是農(nóng)藥。二是強化社會支持網(wǎng)。自殺干預需要加強三級預防:一級預防,防止曾經(jīng)有過自殺行為的人出現(xiàn)第二次自殺,幫助他重建人生;二級預防,幫助正處于可能自殺危機期的人走出誤區(qū),消除其自殺的傾向性;三級預防,對健康人進行精神衛(wèi)生教育,學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預防自殺八大誤區(qū)
誤區(qū)一:自殺事件一般沒有先兆,自殺是防不勝防的。事實上,大多數(shù)的自殺者在自殺前清楚地表達過自己的自殺企圖,向別人說起自殺是尋求心理支持的重要信號,所以我們要警惕這些征兆。
誤區(qū)二:認為不能與可能自殺者談自殺。實際上,和可能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問題,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自殺企圖,使病人覺得關(guān)心、理解、同情和支持,這在預防自殺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誤區(qū)三:認為自殺是一種瘋狂的行動。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自殺者均患有精神疾病,給自殺未遂者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簽,會使他們覺得受到了歧視和侮辱,極可能造成他們再次自殺。
誤區(qū)四:認為有自殺意念、自殺未遂的人不需要精神醫(yī)學干預,特別是不需要使用精神藥物。事實上,自殺者即使不能被診斷為精神疾病患者,但其心理狀態(tài)也是極不穩(wěn)定的,在進行危機干預和心理治療的同時,適當使用一些精神藥物是有益的。
誤區(qū)五:認為危機度過意味著自殺危險的消失。事實是,如果現(xiàn)實問題仍然存在,則仍需提高警惕,因為自殺者表面上的“平靜”,正是自殺最危險的時期。
誤區(qū)六:認為自殺未遂者并沒有真正的死亡愿望。事實上,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死亡愿望非常強烈,只是因為自殺方法不足以致死或被及時搶救。
誤區(qū)七:認為兒童不會知道任何的自殺方法。其實,兒童通常會從電視新聞或相關(guān)媒體學到自殺的方法,兒童重要的親人或朋友,都可能成為其模仿的對象。
誤區(qū)八:認為沒有留下遺書的人不會自殺。其實,只有約1/3的自殺身亡者會留下遺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