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鄭永年評論| 疫情是否會演變成全球政治危機?

導讀
當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從武漢擴散到中國各省,也開始擴散到世界其他地方時,中國上上下下把病毒視為“敵人”,進行了一場“舉國體制式”的抗疫運動,封城、封路、分格狀管理,在短短數(shù)天之內建立了兩山醫(yī)院,舉措前所未有。與此同時,西方媒體則異口同聲譴責中國,在用人權、民主、信息自由等評判中國之余,更多人相信新冠疫情正在導致中國的政治巨變,相信正如“切爾諾貝利時刻”是蘇聯(lián)解體的轉折點,新冠疫情也正演變成中共的生存危機,成為其解體的轉折點。
文章原載于《聯(lián)合早報》2020年3月17日,廈大經濟學科《商道》編輯部經作者授權,通過道亦有道傳媒平臺全網轉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鄭永年
廈門大學經濟學科《商道》編輯部
現(xiàn)在,中國“舉國體制式”的抗疫終于見到了階段性的成效。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新冠疫情在中國基本得到控制,各級政府在繼續(xù)關切病毒擴散的同時,把恢復經濟活動提到了最高的議程。
但現(xiàn)在輪到那些受疫情影響的其他國家的政府和社會疲于應付。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民眾的批評聲音四起。抱怨似乎是媒體和民眾的天性。就如中國民眾對政府有意見一樣,日本、韓國、伊朗、美國、意大利等凡是被疫情威脅到的社會,民眾無不抱怨政府,甚至產生相當規(guī)模的社會恐懼。
中國政府具有強大的管控能力,使得疫情所導致的恐慌沒有爆發(fā)出來,沒有演變成為西方評論家普遍所認為的“政治危機”?,F(xiàn)在的問題在于,西方各國有沒有能力控制疫情?疫情是否會演變成全球政治危機?提出這樣的問題并非危言聳聽。如果人們能夠撇開意識形態(tài)的有色眼鏡,客觀地看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所有國家不管政治體制如何,都面臨同樣性質的問題、同樣嚴峻的挑戰(zhàn)。實際上,西方那些用于批評中國的觀點,也可以用來批評西方現(xiàn)在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說穿了,如果用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立場來看待自己的問題和他國的問題,最終只能是自欺欺人。
01
全球治理的共同問題
在全球范圍內,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有哪些?人們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是否存在著一個有效政府和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在危機時刻,社會的信心變得極其重要。就這次新型冠狀病毒來說,在很大程度上,由疫情所導致的社會恐慌要比疫情本身給社會秩序造成更大的壓力。社會恐慌不可避免,所有受疫情影響的國家都出現(xiàn)了搶購潮,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一個有效政府和強有力領導層的存在,對減少甚至遏制社會恐慌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社會對政府的信任,也關乎政府是否有能力動員資源來有效抗疫。無論是日本、意大利,還是美國,社會最擔心的也是這一點。
很多年來,二戰(zhàn)以來建立的西方民主制度和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受到質疑和挑戰(zhàn),強人政治抬頭和民粹主義崛起,內部政治紛爭不斷,已經大大弱化了政府的有效性。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有一個有效政府和強有力的領導集團來應對疫情,是各國精英和民眾最為擔心的。安倍晉三是日本執(zhí)政最長的首相,但新冠疫情使得他面臨執(zhí)政以來最嚴峻的挑戰(zhàn)。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就新冠病毒發(fā)表了全國電視講話,但他對待病毒擴散的態(tài)度,幾乎受到美國媒體和民眾的一致批評和攻擊。迄今,似乎還沒出現(xiàn)一個民眾能夠加以信任的政府和領導集體。
第二,是否具備足夠的人財物力來應對疫情?無論政治體制如何,無論經濟發(fā)展水平如何,新冠病毒一擴散到哪里,哪里就出現(xiàn)資源短缺的情況。美國、意大利、日本和韓國都是發(fā)達國家,都被視為擁有優(yōu)質的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一些國家平常更是他國學習的榜樣。但疫情危機來臨,沒有一個國家有所準備,全都陷入了全方位的物質短缺的困境,連簡單的口罩、防護服和洗手液等日用品都不夠用,要么是本國早已放棄生產能力,要么是儲備不足。不發(fā)達國家如伊朗的情況更是嚴峻,以至于不得不暫時釋放大量罪犯來防御疫情的擴散。一些國家更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而放棄了病毒檢測。
第三,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制度矛盾。中央地方關系是中國所面臨的一大問題。早期地方官員隱瞞疫情的情況,顯然和中央地方關系有關。這個問題也出現(xiàn)在其他所有國家(除了只有一級政府的新加坡)。美國是聯(lián)邦制,在公共衛(wèi)生領域,聯(lián)邦政府擁有權力,但因為特朗普政府被普遍視為“不作為”,各州政府便自行其是,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
在意大利,中央政府先是突然宣布封鎖部分地區(qū),后又宣布全國封鎖,但地方并沒有準備好,顯得手腳忙亂,不知道如何執(zhí)行中央的政策。日本安倍政府修法,賦予首相頒布國家緊急狀態(tài)的權力,一旦首相具有這種權力,日本地方自治就要受到很大的影響,首相擴權的舉動因此引出了地方和社會的質疑。所有這一切使得所有這些國家的中央和地方關系出現(xiàn)了亂象,平常運作良好的體制在危機面前表現(xiàn)得極其脆弱。
02
如何發(fā)揮專業(yè)人士的作用
第四,專業(yè)機構是否有足夠的權威和權力?在疫情方面,這里的專業(yè)機構主要指疫控專家和醫(yī)生等。在醫(yī)療和公共衛(wèi)生領域,知識的權力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對病毒本身和傳染性的判斷,還是如何有效地遏制病毒,幾乎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涉及非常專門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其他群體(包括政治人物)所不具備的。正因如此,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員擁有很高的社會信任度,社會對他們的信任要遠遠高于對政治人物的信任。新冠病毒發(fā)生和傳播以來,這個群體在各方面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員擁有很高的社會信任,社會對他們的信任要遠高于對政治人物的信任。
但這個領域也面臨兩個主要的問題。其一是專業(yè)人員之間的共識問題。在病毒問題上,從病毒的來源和產生,到病毒的演變和擴散,即使專業(yè)人員的認識也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很多時間里,專業(yè)人員之間的共識并不多。在知識界,這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因為知識體是多元和開放的。不過,在疫情領域,這種觀點和判斷的多元性,無疑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專業(yè)人員眾說紛紜,民眾就不知道要聽誰的。
其二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專業(yè)知識經常和政治發(fā)生嚴重的沖突。專業(yè)人員和政治人物之間對事物的考量很不相同。例如專業(yè)人員強調以及時和公開透明的方式公布疫情信息,這樣民眾才會產生安全感;政治人物則不然,他們要么需要考量疫情對自己權力的影響,要么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即所謂的“大局”)。這使得專業(yè)機構、專業(yè)人員經常和政治人物發(fā)生矛盾。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總統(tǒng)之間的矛盾即是如此。美國行政部門規(guī)定,醫(yī)院和醫(yī)生不得隨意公布有關疫情的信息,所有信息先要集中到聯(lián)邦政府來公布。當英國當局宣布不是每天更新疫情數(shù)據(jù),而是一周更新一次的時候,社會就嘩然了。人們原來都以為,所有這些事情只會發(fā)生在中國的威權主義體系里,卻發(fā)現(xiàn)各國都是如此。盡管專業(yè)機構和政治機構都可以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但這無疑損害了專業(yè)機構和人員的權威和權力。
第五,媒體能夠發(fā)揮怎樣的權力?在西方,媒體一直以報道真相為己任,被視為獨立的權力。的確,自由的媒體無論對政治人物和老百姓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武漢早期隱瞞疫情就被視為沒有言論自由和信息自由流通的結果。在疫情期,西方媒體又是否有完全的言論自由呢?實際上,一旦行政當局規(guī)定疫情信息要集中起來公布(如美國),媒體就很難像平常那樣享受言論自由了。這倒不是因為媒體失去了言論自由,而是因為媒體缺失了新聞的來源。很多政府像對待戰(zhàn)爭那樣來對待新冠疫情,這樣的政府獲得了一種特殊時期的權力來限制媒體的自由。盡管人們會質疑政府的這種特殊權力,但在這個時候,民眾愿意暫時放棄自己的一些權利來賦權政府。今天的意大利就是這種情況。在美國,媒體和行政當局(總統(tǒng))之間上演著互稱對方制造假新聞、互相指責的大戲。
03
社會的積極參與消極參與
第六,社會力量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新冠疫情的擴散使得病毒獲得了“全社會性”,全政府抗疫已經遠遠不夠,只有全社會抗疫才會取得成功。也就是說,社會力量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對抗疫是否成功至關重要。
社會的角色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消極的參與,另一方面是積極的參與。消極的參與指的是社會是否配合抗疫。社會是否配合?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并不明確。今天不管哪個國家,人們總是把目標針對政府,但忘了社會是否配合政府抗疫,是政府抗疫是否成功的前提。韓國的情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大部分的案例都來自大規(guī)模的宗教活動。即使在新加坡這樣被視為是有效管控的社會,很多案例也來自群聚活動。

亞洲國家的社會成員往往抱著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他們很容易在安全和自由之間作出選擇。
一個社會所持有的價值觀,影響社會是否配合。在亞洲,無論是儒家文化國家還是威權主義國家,社會成員往往抱著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他們很容易在安全和自由之間作一選擇,即選擇安全而非自由。對他們來說,道理很簡單,沒有安全,哪來的自由?但在民主國家,要人們在自由和安全之間作一選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人們既要安全,也要保持自由?,F(xiàn)實情況是,這兩者并不總是可以同時獲得的。在意大利,人們看到,一方面是政府封城封國,另一方面是封城封國形同虛設,人民照樣不戴口罩,照常生活。對政治權力感到深度恐懼的人來說,他們寧愿選擇在家里孤獨地死亡,也不愿看到一個高度集權政府的出現(xiàn)。
一些社會文化因素也妨礙一些國家的有效抗疫。例如不同文化對戴口罩就有不同的理解。在亞洲(尤其在日本),戴口罩往往是表示對人家的尊敬,讓人家放心;但在西方,戴口罩的人往往被視為病人,所以經常受到人們歧視。
社會積極的參與方面在中國已經表達出來。盡管中國的治理體制并沒有充分考量社會力量的參與,但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各個社會群體顯示了自己的力量。倒是平常被視為擁有強有力社會力量的西方(包括日本),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看到社會如何組織起來對抗疫情。這或許和西方人把疾病視為私人事務有關。在很多國家,人們所看到的大多是社會的恐慌狀態(tài)。新冠疫情已經迅速擴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這里討論的所有因素都在影響各國應對疫情的方法和方法的有效性。盡管各國都面臨所有這些問題,但因為各國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的不同,人們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有效的抗疫模式可以模仿和參照。如果用眼下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就是人家的作業(yè)自己沒辦法抄。因此,盡管中國的方法在中國有效,新加坡的方法在新加坡有效,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照抄照搬中國的模式、新加坡的模式。最終,各國都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社會的有效模式。
所有國家都在和時間賽跑??焖侬偪駭U散的病毒不僅威脅人民的生命,也威脅各個社會正常的經濟生活。病毒所及的國家,經濟活動(無論是內部還是國際層面)都受到極其負面的影響。各國政府針對疫情所采取的必要極端舉措(例如封城、封市、封國界等),使得內外經濟活動停擺,各國股市震蕩,經濟危機一觸即發(fā)。
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如果疫情持續(xù)導致全球經濟危機,我們距離一場全球范圍的政治危機也不遠了。
不管人們喜歡與否,病毒是人類全球化的一部分。這也決定了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政府可以獨善其身;要戰(zhàn)勝病毒的擴散,就需要國家間的通力合作,而非互相嘲笑,妖魔化對方。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