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軾手札,美了一千年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的書法成就,其實就是他精深的文學(xué)修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其獨特的審美意識的自然流露。蘇軾的散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一闋《念奴嬌》,一曲《水調(diào)歌頭》正是對他書法內(nèi)涵的最為精到的闡發(fā)。割裂蘇軾書法與文學(xué)的淵源血脈,就很難探得這位偉大書法家的書法藝術(shù)的真諦。
蘇軾瀚墨一生,宗法晉唐,仍以右軍《蘭亭》入手,深得王書瀟灑婉瀾之姿。中年改學(xué)顏真卿,書法面目沉穩(wěn)深厚,晚年又師李北海,而后自成一家。蘇軾的書法特點如同他的詞風(fēng)一樣,曠達(dá)率意,豪放不羈,恣肆中見質(zhì)樸,飄逸中存含蓄,動靜相映,工拙天成,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意象于形骸之外。
蘇軾是北宋“尚意”書風(fēng)的代表,更是將“尚意”、“抒情”,加上人文個性,完美結(jié)合于書畫藝術(shù)中的天下第一奇才。他是中國文人書畫運動的發(fā)端和中堅人物,開創(chuàng)了一代寫意與傳神、常形和常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理論的一代大家。黃庭堅曾評其書法“余曾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币簿褪钦f東坡書法全由他的天才而成。
蘇軾長于行書,有“綿裹鐵”之稱。蘇軾《寒食帖》氣息自然,筆墨酣暢,筆鋒明快多變,結(jié)字寬舒厚實,兼容右軍之放浪飄逸及魯公之豪邁雄強之勢,自出新意,自成一家。
蘇軾也寫草書,他的《歐陽永叔?醉翁亭記》就寫的氣勢磅礴,筆法靈動,左右奔放,上下牽動,粗細(xì)疏密,對比鮮明,筆力勁健,有氣吞山河之勢,是蘇軾草書的代表作。
蘇軾的書法,無論是尺牘手札,還是整篇長作,全憑其對晉唐古帖的理解上靠自己的天才抒發(fā),隨意而就,但仔細(xì)欣賞其書法于疏密正欹,濃淡枯榮之間,仍時存王、顏、歐、李之鴻泥,這種建立在古人肩上而形成的藝術(shù)風(fēng)范,常使后人躋而觀及,無所適從,無法尋覓,更是無法追尋學(xué)習(xí)摹寫?! ?/p>
小編精選蘇軾手札作品與師友們共賞,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蘇軾書風(fēng)的發(fā)展演變,從早年的用筆精到至晚年的漸近自然,每一件信札尺牘,都各具姿態(tài),神采飛揚,在有法、無法之間。
寶月帖

書于治平二年(1065)
大人令致懇。為催了禮書,事冗,未及上問。昨日得寶月書,書背承批問也。令子監(jiān)簿必安勝,未及修染。軾頓首。

致至孝廷郭君尺牘

書于熙寧四年(1071)
軾啟。辱教。具審孝履支持,承來日遂行,適請數(shù)客,未得走別。來晨如不甚早發(fā),當(dāng)詣見次。梅君書寫未及,非久差人去也。李六丈近遣人賚書去,且為致懇。酒兩壺,以飲從者而已。不宣,軾再拜。至孝廷平郭君。三日。


北遊帖

書于元豐元年(1078)
軾啟。辱書,承法體安隱,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塵垢所蒙,已化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猶復(fù)不忘耶!未由會見,萬萬自重。不宣。軾頓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

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聵。人將蟻動作牛鬪。我覺風(fēng)雷真一噫。聞塵掃盡根性空。不須更枕清流派。大樸初散失混沌。六鑿相攘更勝壞。眼花亂墜酒生風(fēng)??跇I(yè)不停詩有債。君知五蘊皆是賊。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終未了。不見不聞還是礙。今君疑我特佯聾。故作嘲詩窮險怪。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fēng)雨快。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




啜茶帖

書于元豐三年(1080)
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顧?quán)ú璺??有少事須至面白,孟堅必已好安也。軾上,恕草草。

跋語冊頁

書于元豐四年(1081)
故三司副使吏部陳公,軾不及見其人。然少時所識一時名卿勝士,多推尊之。爾來前輩凋喪略盡,能稱誦公者,漸不復(fù)見。得其理言遺事,皆當(dāng)記錄寶藏,況其文章乎?公孫師仲,錄公之詩廿五篇以示,軾三復(fù)太息,以想見公之大略云。元豐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陽蘇軾書。





獲見帖

書于元豐五年(1082)
軾啟。近者經(jīng)由獲見為幸。過辱遣人賜書,得聞起佳勝,感慰兼極。忝命出于余芘,居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會未緣,萬萬以時自重。人還,冗中,不宣。軾再拜長官董侯閣下二八月廿八日。




一夜貼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滞蹙墒欠?。且告子細(xì)說與。纔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tuán)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久留帖

書于1085年(元豐八年)
軾再啟。久留叨慁。頻蒙饋餉。深為不皇。又辱寵召不克赴。并積慚汗。惟深察深察。軾再拜。
遺過子尺牘

書于元豐八年(1085)
元豐八年正月旦日,子由夢李士寧車草為具。夢中贈一絕句云:“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人間飲酒未須嫌,歸去蓬萊卻無吃?!泵髂觊c二月六日,為予道之,書以遺過子。坡翁。
歸安丘園帖

軾啟。前日少致區(qū)區(qū)。重?zé)┱d答。且審臺候康勝。感慰兼極。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耳。無緣一見。少道宿昔為恨。人還。布謝不宣。軾頓首再拜。子厚宮使正議兄執(zhí)事。十二月廿七日。




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卷

元祐二年(1087年)
次韻三舍人省上一首 。紛紛榮瘁何能久?雪雨飛來翻覆手?;湃缫粔魤嬚碇?,卻見三賢起江右。(劉貢父、曾子開、孔經(jīng)父皆江西人也)嗟君妙質(zhì)皆瑚璉,顧我虛名但萁斗。明朝冠蓋蔚相望,共扈翠輦朝宣光。武皇已老白雪鄉(xiāng),正與群帝騎龍翔,獨留杞梓扶明堂。(明日扈謁景靈,故有此句)元祐二年三月晦日。



東武帖

東武小邦,不煩牛刀。實無可以上助萬一者,非不盡也。雖隔數(shù)政,猶望掩惡耳。真州房緡,已今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軾又上。


次辯才韻詩

書于元祐五年(1090)
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fù)出入。軾往見之。常出至風(fēng)篁嶺。左右驚曰。遠(yuǎn)公復(fù)過虎。(闕。據(jù)東坡集。此行當(dāng)為溪矣二字)。辯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fēng)流。因作亭嶺上。名之曰過溪。亦曰二老。謹(jǐn)次辯才韻。賦詩一首。眉山蘇軾上?!∪赵罗D(zhuǎn)雙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天人爭挽留。去如龍出□。(□當(dāng)為山)。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此生蹔寄寓。??置麑嵏 N冶忍樟罾?。師為遠(yuǎn)公優(yōu)。送我還過溪。溪水當(dāng)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元祐五年(1090)十二月十九日。







渡海帖

書于宋元豐三年(1100)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云??忠训焦鸶H艄麪?。庶幾得於??迪嘤觥2粻?。則未知后會之期也。區(qū)區(qū)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忽忽留此帋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江上帖

約書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
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辱書,且審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想康福。余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廿八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