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最近,大象點映后臺、微博、B站,頻頻出現(xiàn)一句神秘的黑話:
在哪可以看到“出路”?
查看微信指數(shù)發(fā)現(xiàn),最近90天“出路”一詞的搜索熱度一路上升。
疫情持續(xù)了4個多月,影院停業(yè)、學校停學、高考20年來第一次延期:對年輕的父母來說,親子教育變得空前迫切;對初三、高三的孩子來說,這個只能居家備考的春天將終生難忘。
大型企業(yè)裁員,中小企業(yè)倒閉,2月份的失業(yè)率達到6.5%。程序員、影院從業(yè)者為了生存去開滴滴、跑外賣的新聞屢見不鮮。今年的應屆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出路也異常嚴峻。
后疫情時期,各行各業(yè)包括大象,都面臨著出路的問題。
在哪可以看到“出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再是黑話,而是一句讓人一時不知如何解答的天問。
今天,大象要非常認真地向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它的名字,便叫《出·路》。

2018年高考后,一篇題為《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的文章橫掃朋友圈,衍生了無數(shù)篇10萬+——
諸如《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戳到了中國教育的最痛處》、《六年才拍完的良心國產(chǎn)片,最近就這一部》、《她用6年,拍出了中國13億人的命運》……
中國新聞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一條、新世相都曾撰文力薦,其中一條采訪導演的短視頻,在微博被觀看了近2500萬次。
很多微博大V為視頻冠上了“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jīng)]出路”這樣扎心的標題,收獲了如潮的評論。

以上這些,說的正是《出·路》這部紀錄片。
有人稱《出·路》為中國版的《人生七年》。
導演用了六年時間,跟拍了3個來自不同階層孩子3段迥異的人生。
甘肅貧困縣會寧山溝溝里的女孩馬百娟:她要沿著蜿蜒的山路走上幾公里,才能到達小學;花幾毛錢買一個作業(yè)本,都能雀躍一路;她的夢想是:長大了去北京讀大學,一個月掙一千元,買面,因為家里的面不夠吃……
湖北咸寧的小鎮(zhèn)青年徐佳,連續(xù)復讀三年,只為了卻父親的遺愿,考上大學,把錄取通知書拿到父親墳前;壓力大的時候,手抖到握不住筆,甚至想到過輕生。
北京少女袁晗寒,17歲從人人艷羨的央美附中輟學,自己開了一家小酒吧,后來去了德國留學。她最大的恐慌,是會不會一直沒事干。
馬百娟、徐佳、袁晗寒,三個中國的縮影。

《出·路》,是導演鄭瓊導演嘔心瀝血之作,她為拍攝這部影片,花完了自己的積蓄,向朋友借了25萬做完了后期。
2018年4月,她找到大象時說:片子拍完兩年了,一直沒有出路,最近北京有幾家書店邀請她去交流放映,實在不行就這樣放吧,只要能被人看見。
交到大象手上時,她說:別有壓力,哪怕只能放二三十場,也行!
大象一向作品至上,我們不愿辜負這樣一部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好作品,更不忍辜負這樣一位赤誠的導演。

導演鄭瓊(右一)在《出·路》拍攝現(xiàn)場
2019年6月30日,大象點映推出了《出·路》百城點映。影片受歡迎的程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上面說到的許多爆文便是產(chǎn)生于此時。
大象點映平臺上總共成功發(fā)起了420場《出·路》點映,發(fā)起人和觀眾里,有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媒體人,有很多熱愛思考的大學生,有不少大學老師在課堂上推薦了這部電影。

但關(guān)注最多、反響最大的,是中小學的老師和家長們。
其中湖南湘潭,市教育局的劉君老師發(fā)起點映后,帶來了連鎖反應,前后被各個學校接力組織了10多場,共有3000多名老師、家長、學生觀影。



《出·路》點映現(xiàn)場
我問了劉君老師為什么在湘潭會有這么多人想看《出·路》,她說:這個片子最好的地方,是能夠激起大家的思考。
對老師而言,這是一堂典型又生動的現(xiàn)實和成長教育課。
對大量的中小學家長來說,《出·路》的價值之一就是通過影片讓他們覺察到自己的教育焦慮,不再將這個社會的恐懼投射給孩子,給孩子更少的束縛和規(guī)矩。
現(xiàn)在的家長真的太焦慮:我的教育理念真的對嗎?我選擇讓孩子走的這條路,最終會把他/她送到怎樣的人生軌道上?不想讓孩子走彎路,但又擔不起教育試驗的風險,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
而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影片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他們最關(guān)心的問題: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
很多家長選擇帶著孩子一起看,孩子回家之后默默捧起了書本:

片中3個人的經(jīng)歷,導演鄭瓊都經(jīng)歷過:從小在湖北農(nóng)村長大,也曾像馬百娟那樣,在艱苦中喜樂;3次高考落榜,最終也沒有考上大學,仿佛被甩出整個社會體系。后來到了北京打拼,一門心思想要活下去……

她說:“在一個只論輸贏的社會里,其實每個人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要離開哪里,而是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是否對自身所處的這個文化有覺察和反省,并做出不一樣的選擇?!?/p>
雖然,選擇這個詞對于有些人來說,顯得過分輕而易舉;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則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機會。但如果默認了這場比賽,人生只會被局限在一條賽道上。
階層差異,根本不是影片真正的核心。真正令人震撼的是當各自的夢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猛烈沖撞,影片中三位主角為尋找出路而作出的種種努力與嘗試。就像徐佳所說:我接受命運的不公平,但是我會努力改變現(xiàn)狀。

這兩年里,網(wǎng)上不斷有人問怎么看到《出·路》??上抻诎l(fā)行困境,它一直沒能在院線大規(guī)模上映,目前看過的人僅兩萬四千人。
但媒體的關(guān)注和連綿不絕的熱議,又充分說明了它有著巨大的社會意義和教育價值。所以,《出·路》成為兩年來一直扎在大象心上的一根刺。
我們希望它能被更多人看見。
希望為《出·路》尋求一條出路,至少可以讓導演把欠的后期款還清。在這個院線停擺的特殊時期,我們選擇了通過網(wǎng)絡(luò),讓更多人看到它:4月30日,《出·路》正式在貓眼上線!

進入貓眼app,搜索“出路”,即可購票觀影。
票價不貴,單價6.9元,2人拼團價4.9元,7天有效觀看期,非常適合這個五一假期看。
在電影之外,我們還為大家準備了多期高質(zhì)量在線交流,看過電影即可免費參加,我們邀請到的嘉賓——
《出·路》導演鄭瓊;
兒童教育家李躍兒老師;
凱叔童書總編輯徐蓉;
鄉(xiāng)村筆記創(chuàng)始人汪星宇;
華裔教育家、《最好的教育在家庭》的作者沈安平
《莫上花開——和孩子一起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中國完形教育網(wǎng)絡(luò)CEO莫子
……
我們的嘉賓不止以上6位,還有更多的嘉賓在溝通中。相信在電影之外,可以給大家更豐富的啟迪。
參加過我們在線交流的觀眾都知道,大象的在線交流滿滿干貨,絕對值回10張票價。
第一期交流將在5月1日20:00開始,嘉賓是鄭瓊導演和大李老師。
“每一種命運都渴望向上的人生”,也許每一個觀眾都能從這部電影當中多少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同時也能啟發(fā)這樣的思考:
我自己的出路,又在哪兒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