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葉永烈給新聞記者留下哪些采寫干貨?

葉永烈給新聞記者留下哪些采寫干貨?
作者:陳安慶、 圖南、 陽晶晶 、王穎
來源: 南方傳媒書院
5月15日,40后著名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的百度百科界面,變成了灰色。
對葉老先生,大家最早熟悉的,莫過于他作為主要作者創(chuàng)作的兒童科普叢書《十萬個為什么》,和《小靈通漫游未來》系列??梢哉f,這些書啟了蒙近幾十年來無數(shù)中國青少年對科學世界的早期探索。但事實上,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的葉老,在人生上半場揮筆馳騁于科幻的世界,而在人生下半場,更是執(zhí)筆揮毫了自己一部傳記書寫史。
葉永烈寫了哪些讓媒體人都驚叫汗顏的紀實文學作品?
有《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四人幫”興亡》、《陳伯達傳》、《出沒風波里》、《鄧小平改變中國》、《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胡喬木》、《傅雷與傅聰》、《江青傳》、《櫻花下的日本》、《真實的朝鮮》等等。
其實,現(xiàn)在很多作家不愿意觸碰現(xiàn)實話題,政治話題,一是不想惹麻煩,二也是因為這個題材吃力不討好,遠不如寫個玄幻啊穿越啊又輕松又好看,快速出版,快速變現(xiàn)。所以現(xiàn)在很大一批網(wǎng)絡寫手,甚至專業(yè)作家都在“跟熱點”,什么流行寫什么。

但是,老作家葉永烈卻很勇敢,勇敢到令現(xiàn)在的諸多作家汗顏。
他,1940年生于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他11歲開始發(fā)表作品,19歲寫出第一本書,紀實文學《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鄧小平改變中國》等等。至今他的所有創(chuàng)作加起來超過3000萬字,作品曾獲獎80余次。
葉永烈,給做媒體人留下了什么?
他才華橫溢,興趣廣泛,勤奮高產(chǎn)。能夠長久的是什么?是現(xiàn)實,是歷史,是“寫真實”。
這樣說吧,在“約頂級人物,做深度采訪”這件事情上,全中國沒有幾人能夠做得比他更好了。寫非虛構,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葉永烈一直說,“真實是紀實文學的生命線”。
現(xiàn)在的歷史劇和歷史文學,有哪些濫觴呢?
第一,很多歷史的書寫中,存在的戲弄、調(diào)侃、丑化、惡搞,是經(jīng)不起價值檢驗的。目前流行的,以中國歷代帝王將相,為題材的歷史文學作品,都沒有意識到歷史發(fā)展的悲劇性,無價值原則的鼓吹,歷史被簡單化了,歷史人物被偶像化了。
第二,很多影視劇和文學創(chuàng)作,包括新聞創(chuàng)作,不是“信史”,而是編造的歷史。那么,就會誤導、愚弄讀者、觀眾,使他們對歷史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這是貽害無窮的,不可小視。比如,解構歷史的小說、胡編亂造的所謂“抗戰(zhàn)神劇”、“手撕鬼子”等等,對年輕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有些創(chuàng)作者、編導者、名著改編者還振振有詞地說,只要觀眾喜歡就好,這是很不嚴肅的。
1.葉永烈與人物歷史傳記
非科班出身,1984年后的葉永烈被稱為“舊聞記者”,以寫知名人物、高層人物、歷史傳記為多。葉永烈曾經(jīng)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做過一次數(shù)字總結,其中紀實文學作品有1500萬字,包括了《1989:中國命運大轉折》、《星旗條下的中國人》等歷史傳記,《“四人幫”傳》、《鄧小平改變中國》、《走進錢學森》等人物傳記?!短柕紫伦罟廨x的職業(yè)》作為報告文學曾獲得1986年《北京文學》獎,《梁秋實的夢》獲得1988年中國潮報告文學獎。
對于葉永烈來說,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叫主旋律作品,寫作采訪都很順利。黑色系列代表作就是《“四人幫”興亡》,這套書寫了30個春秋,是非常大的一個題目,而且難度比較高,頭緒很多,通過這四個人折射十年文革。
這十年,中國人民從來沒有遭受過這么大的災難,“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鬧劇、丑劇、慘劇,這一段歷史永遠不能忘記,忘記了歷史,就會重蹈歷史的覆轍。但是現(xiàn)在年輕的80、90后們,對“文化大革命”、“四人幫”所知甚少。
葉永烈希望這本書能用歷史告訴未來,告訴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歲月,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再走我們過去的路,受那樣的災難。紅色的歷史和黑色的歷史一樣重要,但顯然這套書從采訪到出版都不那么順利,甚至阻力不小。
葉永烈說,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個記錄者,我只要把事實說清楚就可以了——讀者比你高明,他們會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我的寫作堅持兩點:一是史觀正確,二是史實準確,其他的留給讀者自己評判。
他還說,很多人不敢寫歷史紀實,說真話怕歷史人物當事人或者家屬跳出來維權,也不會讓出版社擔驚受怕。但是我總覺得我的筆頭有責任,當代人寫當代事責無旁貸,因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總要有人為后人留下些真實的東西,讓他們了解自己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曾經(jīng)走過的路。
他還說,我還有一種自豪感——因為我開始的早,因為我這么幾十年的堅持,我?guī)缀跤H自接觸了所有傳記人物和他們的直系親屬,以保證資料的詳實可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都已經(jīng)作古或無法聯(lián)系,這件事情再也沒有人能做了。若干年之后,人們?nèi)羰窍肓私饨▏跗谀且慌L云人物的真實情況,就只能看我的書了。

2.葉永烈的寫作之路
談到傳記寫作時,葉生前稱自己三十余年堅持“九字方針”——“大題材、高層次、第一手”,選擇傳主也有自己鮮明的原則,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二是能夠折射一段中國當代重要的歷史;三是沒人寫過,即使有人寫但寫得淺或寫得不好。還有一個條件是,能夠采訪傳主本人,如果傳主去世或者傳主無法采訪,但是能夠采訪深知傳主的人。總之,他不寫那種根據(jù)資料拼拼湊湊的作品,更不寫“復述”式的作品。
文學如何正視歷史而又直面現(xiàn)實?
寫作,已經(jīng)成為葉永烈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看來,作品,就是“凝固的世間”、“凝固的生命”。
在寫就自身多產(chǎn)作家的成就時,同行給老葉的評價:老葉這個人比較忠厚,一輩子都在勤勤懇懇地寫作。他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本事是一般作家沒有的,在當年的錄音設備沒有今日之發(fā)達的情況下,老葉有速記的本領,領導在哪里講話或者是要記采訪對象的講話,他就能記得飛快。葉老曾經(jīng)展示過的一排他寫完留下來的圓珠筆的空筆桿,足以說明了他平時很注意記錄。

3、非虛構先行者—紀實文學是另一種新聞呈現(xiàn)
將寶貴的歷史記錄下來,是一個紀實文學作家的責任。
非虛構文學是來自于西方的一個概念,即一切以現(xiàn)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相對于“虛構”,“非虛構”的寫作方式并不是單純演繹文學的手段,而是試圖在現(xiàn)實與文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切寫作為了真實。這與新聞寫作很相似,我國資深調(diào)查記者紀許光認為,調(diào)查類新聞、解析性報道、特稿、回憶錄等均可視為非虛構文學范疇。
1983年以后,葉永烈先生開始由科普寫作轉向致力于非虛構寫作,在社會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葉永烈作為破舊迎新的代表創(chuàng)作了寶貴的文化遺珠——一大批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
他的報告文學《傅雷之死》給所有人帶來了顛覆性的認識。傅雷于1966年逝世,時年58歲,當時的說法是他與夫人一同服毒自盡。葉永烈通過實地調(diào)查、訪問了二十多位當事人,最終發(fā)現(xiàn)上海公安部門檔案中記錄中傅雷夫婦是自縊而逝。而服毒自盡只是當時保姆周菊娣由于正好看見傅雷夫婦倒地的一幕而進行的合理想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剖析式的追蹤寫作,頗有做新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談及寫作經(jīng)驗,葉永烈說 ——“寫故事”“立人物”“有細節(jié)”,這些都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需要靜心的沉淀,需要細心的觀察,這正是當下年輕寫作者們?nèi)鄙俚摹?/p>
想要在寫作上獲得成功,他認為無非需要兩個:一是要有才,這個不必多說,我看如今大部分寫作者都不缺這個;另外就是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說真的,如今的年輕人很難做到。
4、真實,是記錄的生命線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8年1月,葉永烈已經(jīng)出版逾3500萬字作品(來自新華網(wǎng))。葉永烈寫作堅持“九字方針”——“大題材、高層次、第一手”,自稱寫傳記作品三十余年,“從不東拼西湊”。其中第一手來自于他親身跋涉,還原歷史真相。
在《環(huán)球人物》曾經(jīng)的采訪中,葉老先生說:“創(chuàng)作紀實文學時,我給自己定下兩點:一個是觀點正確,作家對歷史事件應該有自己的觀點,這個觀點必須正確;一個是事實準確,一個年月日、一個人名都不能有錯。有句話是歷史像幅油畫,近看看不清,遠看才能看清。我們是當代人寫當代史,距離太近,有時候會看不清,我盡量在客觀準確的前提下接近真實。”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边@是傅雷為《約翰·克里斯朵夫》作的譯者獻詞,現(xiàn)今回味亦是箴言。
5、七分跑,三分寫
葉永烈曾經(jīng)說自己的紀實文學,“七分跑,三分寫”,所謂的“跑”也就是采訪。
不同于形形色色的江湖野史的道聽途說、憑空捏造對史事進行扭曲改造,葉永烈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則有著新聞采寫的氣味。
紀實文學的創(chuàng)作,“七分跑,三分寫”,其實是很辛苦的活兒。葉永烈說,怕苦怕累,別干這一行。
1988年10月底他自費赴京采訪歷史人物,數(shù)十次赴京采訪中的一次。不斷出入北京高干住宅區(qū),葉永烈漸漸對北京“地兒熟,人頭熟”。當時他年富力強,在沒有手機、幾乎沒有“打的”的年代,憑借乘坐公共汽車和雙腿奔走于北京東南西北,往往從清早一直工作到深夜。
他的紀實文學作品,都是建立在大量采訪重大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基礎上寫出來的,而這些當事人大部分集中在北京。正因為這樣,不斷往北京跑,以至被上海的同行們稱為“上海的北京作家”。
他創(chuàng)作的各類名人傳記,紀實作品并是經(jīng)過檔案歷史研究、采訪相關人員或者尋找之情人士口述,綜合整理,力保事實準確。從收集資料、采訪當事人及其親朋好友到最后的出版面世,葉永烈的很多書都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波折”。
面對社會問題,譬如在寫《商品房白皮書》時,他也是通過調(diào)查走訪,甚至是“不亮身份”的采訪,通過隱性采訪,獲取資料。
6、拋開歷史成見,秉筆直書真話真言
葉永烈曾在《中華讀書報》采訪時,這樣談自己的寫作。
“我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中央文件,尤其是《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不知讀過多少遍。我知道怎么把握歷史和政治分寸。作品要符合黨的相關政策,這一條非常重要。
他說,大量采訪和搜集檔案,保證了我敘述事實準確。
每寫一部作品都要去北京,葉永烈多次到中南海等地,進行密集性的采訪,人脈也越來越廣。
另外,葉是“舊聞記者”,非常重視對當事人的采訪,很早就不自覺地做著口述歷史的工作。
寫一部長篇,至少采訪二三十位甚至五六十位當事人,掌握的資料非常豐富。采訪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當代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我發(fā)現(xiàn)這個領域有無數(shù)的寶藏。盡管有一些采訪不能在當時發(fā)表?!?/p>
“在我看來,長篇報告文學,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線,也是紀實文學的生命線,希望這些書做得像史著一樣嚴謹?!?/p>
2016年,葉永烈發(fā)布新書《歷史的絕筆》時候,道出對長篇報告文學的觀點。
在葉永烈的作品上,不僅僅是情節(jié),情節(jié)的背后是對文獻、對事實的考究,他的作品“文”、“獻”并重,嚴肅公正,內(nèi)容詳實。

7、留下歷史真實底稿
中國的報告文學,從1980年代中后期開始,從散文中分離出來,取得獨立地位,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其“秘訣”在于面向生活,介入現(xiàn)實和歷史,及時聚焦時代、社會熱點問題,關注民生疾苦,善于為歷史人物立傳,為時代英雄立言,與人民大眾同心,既反思現(xiàn)實,也追問歷史。
葉永烈曾經(jīng)這樣評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人生:“我不屬于那種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紅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勢很猛,四座皆驚,但是很快就熄滅了。我屬于‘煤球爐’式的作家,點火之后火力慢慢上來,持續(xù)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從11歲點起文學之火,一直持續(xù)燃燒到今天?!?/p>
幻想文學、網(wǎng)絡玄幻、穿越小說,最近幾年很火,但也存在著——逃避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的社會質疑。
這是一個高端大氣與低劣平庸作品并存的時代,胡編亂寫、粗制濫造、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特別是粗制濫造逃避現(xiàn)實的網(wǎng)絡文學,頗有市場。但是,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之下,能夠耐得住寂寞,穩(wěn)得住心神,把文學當作崇高的事業(yè),價值堅守、精神堅守不動搖。
這樣的作家,才是中國文學的希望所在。
通過他出版的一系列傳記,我們看到了形形色色、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
正視歷史,尊重歷史、敬畏歷史,葉永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真實觀,歷史優(yōu)先性的原則,用顯微鏡去發(fā)現(xiàn)歷史,打撈歷史的碎片,探尋歷史的真相,用歷史的探照燈去照亮現(xiàn)實、照亮未來。
關注現(xiàn)實,是新中國文學的主潮和傳統(tǒng),但也曾表現(xiàn)出直面生活的欠缺、現(xiàn)實感的不足。
今天的中國,尤其需要葉永烈紀實文學,那樣的真正好作品,文學必須具有現(xiàn)實性。
什么叫正視歷史?就是用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不躲避歷史,不敷衍歷史,更不能歪曲歷史。有些歷史小說,是戴著過濾器看歷史的,把歷史做了提純和凈化的處理,顯得簡單和虛假。
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歷史,是一個巨大而堅硬的存在,任何個人在其面前都十分渺小,包括帝王將相,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第一,對待歷史,要“正視”不是“斜視”,更不是“無視”。
第二,不能戴著眼罩,看歷史,也不能戴著過濾器,看歷史。
因多年從事傳記文學寫作,葉永烈采訪過很多歷史見證人:陳云夫人于若木、王稼祥夫人朱仲麗、毛澤東長媳劉松林、蔣介石女婿陸久之、陳獨秀機要秘書鄭超麟、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數(shù)學家華羅庚、美國科幻巨頭海因萊因、“童話大王”鄭淵潔、“三毛之父”張樂平、著名詩人汪國真、音樂家賀綠汀……許多受訪者的書信,如今已成難得的文物。
葉永烈曾說:“如果我不寫,一段歷史就被帶走了?!?/p>
(南方傳媒書院 陳安慶、 圖南、 陽晶晶 、王穎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