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腫瘤醫(yī)院旁的烏托邦:夫妻開“一元廚房”,17年不休息
“我家小孩今年十歲,骨癌,一條腿已經(jīng)截肢了,就住在對面腫瘤醫(yī)院里。
能麻煩您借這爐子用一下嗎?出門太久,孩子就想吃口媽媽做的飯?!?/p>
一對夫婦來到萬佐成、熊庚香夫婦賣油條的攤位前,看著炸完油條后還很旺的爐火,小心翼翼的詢問著。

這對來油條攤詢問的夫婦在對面腫瘤醫(yī)院給孩子看病,孩子的情緒很不穩(wěn)定,吵著要吃媽媽做的飯。
夫婦倆又不知道該去哪里給他做口吃的,于是來到攤位前,試探性的問了一句。
聽了這話,萬氏夫婦二話沒說就答應(yīng)了,他們拿來家里的鍋、油、調(diào)味料,讓孩子心滿意足的吃上了母親做的飯。


都是病人家屬,夫婦倆心生憐憫,于是干脆一口氣買了10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免費在這里給病人家屬們用。
多的時候,一天有三四百人來炒菜,因為設(shè)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為“共享廚房”、“抗癌廚房”。

小敏今年18歲,帶著黑框眼鏡、頭發(fā)凌亂,不太愛說話,她總是晚上來做飯,敲敲門,向房間里低聲說些什么,然后萬氏夫婦便很麻利的拿出鍋碗、調(diào)味品,找了一個亮些的灶臺放下。
年初的一天,天氣還很冷。
她身上只穿著絨布大衣,拎著一個裝滿了碗筷和調(diào)料的水桶,一步,一步朝著一個小巷子走來,她狠狠搓了搓手,開始了她在這里的最后一次烹飪。
這天,小敏和母親終于可以出院回家了。
只不過出院不是因為痊愈了,而是因為醫(yī)生說:
“沒法兒治了,回家吧,能撐多久就是多久?!?/p>
當年母親一張癌癥確診單打破了這個家庭長久以來的寧靜。
為了更好地照料親人,小敏選擇了退學(xué),基本整天都待在醫(yī)院里照顧母親,這樣幾個月下來,醫(yī)院的嘈雜和太常見的悲歡離合讓小敏一直心神不寧,也只有來“廚房”做飯的時候,才能取得片刻的安寧,仿佛從地獄回到人間。
當天晚上燒完飯,一些患者家屬自發(fā)地跟隨熊庚香,陪著小敏來到母親的病床邊向她告別。
小敏的母親病情嚴重,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
看到女兒和病友們前來送別,臉上已沒有任何血色的母親努力牽動嘴角,露出一絲笑意,熊庚香看見了她眼睛里閃動的淚花···

一開始,他們堅決不收這些家屬的錢,一直用炸油條的錢來貼窟窿,隨著用廚房的人越來越多,夫妻倆一天要買4包鹽,5瓶醬油,再加上水費電費煤球的費用,實在無力支持。
萬般無奈之下,才開始嘗試收一點錢,他們沒想過靠這個賺錢,依舊免費提供鍋灶、水煤、調(diào)味品,只是炒一個菜,收取5毛錢的費用,剩下的,就靠每天炸油條來平衡收支。

老夏,就是廚房的常客,她的老婆患了宮頸癌,后來癌癥腦轉(zhuǎn)移,病情每況愈下,癱瘓在床。
6年時間里,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兩口在病房,老夏每天都去“抗癌廚房”給老婆做飯。
老夏最擅長的是鱸魚豆腐湯,因為以前常年都是老婆在家做飯,現(xiàn)在,為了老婆,幾十年沒有進過廚房的人開始學(xué)著炒、燒,學(xué)了很久,也總是學(xué)不會。
一開始,老夏表現(xiàn)得很是熱情,每天高高興興地做飯,在廚房里跟熊庚香“吐槽”自己的老婆:
“哎喲,真的是要搞死我了,每天就睡一會會兒時間,再這樣下去,我真要瘋了?!?/p>
“我只有來這兒做飯的時候,可以寬心一點,每天在醫(yī)院就像是坐牢一樣?!?/p>
熊庚香問他老婆是什么病啊,老夏還會開玩笑地說,腦子里的病,別人都說腦子進水,她就是,腦子里面進了水了。



她偷偷地炒好菜,跑去醫(yī)院準備給老夏夫婦送過去,正好趕上護士來輸液,護士手重,弄疼了老夏的老婆,沒想到老夏突然一下急了,一下拉開護士:
“你輕一點啊,別把她搞疼了!”
看著輸完液互相做鬼臉的老夫妻,熊庚香覺得,自己確實不需要多此一舉來送飯。
老夏的老婆看上去就是一副長期被病魔折磨的狀態(tài),但臉上并不是了無生機的神情,相反,她總是會露出很可愛的表情。
護士長進來教她拿球鍛煉手部肌肉的時候,老夏的老婆努努嘴,露出“求夸獎,我有在很好地練習(xí)哦”的神情,會在老夏調(diào)侃她的時候,甩給老夏一個自行體會的神情。
而老夏對她說話,也如哄小孩,說我老婆今天真棒,今天又漂亮了一點呢。
那真是病房里最可愛的互動了。
或許老夫妻就是這樣相濡以沫的吧,相互嫌棄,又相互支持,互相調(diào)侃,又互相關(guān)心,他們在無邊無盡的癌癥的陰霾下,陽光快樂地生活。

他們的手機每天24小時不關(guān)機,以方便需要求助的病人親屬與他們?nèi)〉寐?lián)系,每每遇到病人親屬向自己求助時,夫妻倆總能第一時間提供幫助,幫助他們把心安頓下來。
張海萍剛來這個廚房的時候,什么都不知道,她是從別的病友家屬那里知道有這么一個廚房的。
她沒做過飯,從小就是父母手上的掌上明珠,結(jié)了婚,也是自己家老公照顧她多一點。


持續(xù)的化療讓人的嘴里一直犯苦,張麗萍就想讓母親能嘗一嘗自己的心意,
但是她不會做飯,于是只能一臉無辜地望向萬氏夫婦。
熊庚香總會第一時間提供幫助,幫她看著火、提醒油溫。
不僅僅是萬氏夫婦,廚房里的每個人都特別好,幫了她很多的忙,她說她從沒想過,最讓人感動的,竟然就是這樣一點點微小的、善意的幫助。


一位肺癌的老大爺,平時家里人工作忙,他就一個人待在醫(yī)院,一個人看病,一個人買菜,然后到這里來做飯。

不怕。
老天爺給了我們這個任務(wù),我也推脫不了。
能活一天是一天,對不對?


截止2019年,國家癌癥中心發(fā)布最新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國每年新發(fā)惡性腫瘤392.9萬例,死亡233.8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確診癌癥,每分鐘就有8個人被確診。
但這小小的廚房,像是腫瘤醫(yī)院旁的神秘烏托邦,這里沒有陰郁,沒有絕望,鍋鏟碰撞的聲音里,是所有病人和家屬拱手托起的希望。
萬氏夫婦能做的不多,也許是一盞燈火、一個灶臺,也許是一句關(guān)懷、一次幫助。
但在如大山般難以翻越的癌癥面前,這一點安慰,正是幫助很多人燃起走出困境的希望之火。

老夏說:
“沒辦法,她丟下我不管了?!?/p>
世界上其實沒有那么多“一定會好的”,更多的人踐行的只是“好不好我都在”。
當初笑著跟熊庚香打趣說“我老婆還能再活十年”的老頭兒,再也不用來“抗癌廚房”了。
臨走前,他把自己的電話也留在萬氏夫婦房間的墻上。
這里密密麻麻寫滿的電話,都是曾受過他們恩惠的人留下的,希望他們有時間可以去家里做客。

希望這個小小的廚房,是指引他們走出黑暗的一束光。

去年,萬氏夫婦再也炸不動油條了,他們關(guān)閉了油條攤。
但是依舊開著“抗癌廚房”。
他們依舊每天早晨四點起來煮粥、蒸米,給來做早餐的家屬點上煤灶。
那些時光里給你遞來一根樹枝,告訴你別放棄、有我在的恩情,也許會自此改變一些人一生的路。
一塊錢的恩情,是善良,是感同身受,是平凡的初心下一顆飽含真情的心。
這里依舊延續(xù)著新人至,舊人歸的景象。
這里,始終充滿了希望。





原標題:《夫妻開1元廚房,17年不休息,他們的秘密今天終于曝光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