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如何科學研究“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份”這類話題?

2020-09-01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編者按

你是否經(jīng)常在公眾號上看到譬如”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份“、”中國最火的地域“之類的標題?是不是每次點進去看到的地方都不一樣?唯一不變的可能是留言區(qū)里經(jīng)久不息的地域之爭。有沒有辦法科學衡量各個省份被關注的程度?如何能體現(xiàn)一個省份文化對其他省份的影響力?南京大學的陳云松、賀光燁、張柏楊和潘雨團隊利用各省域之間公眾相互的百度搜索頻率生成各省的被關注度,構建起地域文化的“交互度“和”內卷度“,可以更客觀體現(xiàn)中國各省份的文化力及其影響特征。

原文《中國省際信息“流空間”的結構與特征:地域文化力的交互與內卷*》發(fā)表于社會發(fā)展研究2020年第2期。作者:陳云松 賀光燁 張柏楊 潘 雨

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詮釋不同地域之間的搜索關注、聯(lián)系交往等行為所產(chǎn)生的信息和文化的交互呢?城市社會學家卡斯特爾提出了“流空間”(Space of Flows)的概念,指不必地理鄰接即可實現(xiàn)共享時間的社會實踐的物質組織。在流空間背景下,“流”作為真實的關系數(shù)據(jù)反映著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本研究聚焦于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中國省際信息“流空間”體系,測量了省域廣義文化力,提出了地域文化“交互”和“內卷”兩大概念。

PART ONE “流空間”文化力指標的構建

01   大文化的量化思路

從廣義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文化力”,它是一種地域綜合性的軟實力,一種結合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諸方面的總體知名度、關注度。

網(wǎng)絡信息流作為網(wǎng)民行為和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蘊含了重要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全方位信息。而網(wǎng)絡搜索引擎作為使用最為頻繁、覆蓋面最廣的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工具,可以廣泛捕捉地區(qū)之間的網(wǎng)絡信息交互流。

因此文章使用百度指數(shù)來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百度指數(shù)是以“網(wǎng)民在百度的搜索量為數(shù)據(jù)基礎,以關鍵詞為統(tǒng)計對象,科學分析并計算出各個關鍵詞在百度網(wǎng)頁搜索中搜索頻次的加權和”。省份A的公眾利用百度對省份B的省名搜索量高低,被用來作為省份A對省份B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全方位關注程度的指標。文章以中文省份名作為檢索關鍵詞,獲取2010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的中國大陸31個省份兩兩相互搜索的百度指數(shù)。

02  流空間文化力指標:交互度和內卷度

在兩兩省份的信息互動層面,考慮到各省人口數(shù)量差異,文章將一定時段內某一省份i在百度中被另一省份j網(wǎng)民檢索的次數(shù)與省份j的人口數(shù)量之比,定義為省份i對于省份j的“被搜索熱度”。此外,考慮距離效應的非線性和地理衰減,文章將省份i對于省份j的“被關注度”定義為其“被搜索熱度”除以兩省距離的平方根。

從表1中的第一列展示各個省份在流空間的總體被關注度,可以看出關注度較低的省份有湖北、陜西、河北等,榮登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份”。當然這個結果僅僅基于網(wǎng)絡搜索的計算,并不代表地區(qū)其他方面的貢獻。另外,由于數(shù)據(jù)僅截止到2016年底,如果到今年再看,湖北肯定退出這個頭銜了。

表1:中國信息省級流空間的被關注度、平均省級文化交互度、內卷度

基于省份“被關注度”這個測量概念,文章繼而構建出信息流空間的兩大文化指標:交互和內卷。

①   文化交互度(互引力),指文化的相互吸引,體現(xiàn)的是一對省份之間信息雙向流動的強度。如果兩個省份相互的關注度越高,它們之間的文化互引力也就越強。

從地圖可見,省份之間信息流互動強度最大是京冀線。其他比較強的還有閩贛、閩魯?shù)攘骺臻g。

圖1 中國大陸各省信息流空間的文化交互(2010-2016)

中國省級信息流空間的互動總體格局呈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  多中心互動模式。

第二,  空間距離影響弱化。

第三,  東西梯次現(xiàn)象明顯??傮w文化交互度大致呈現(xiàn)出以著名的“胡煥庸線”也即黑河-騰沖線為界,從東到西遞減。

如果從整體文化交互度來看,墊底的是青海和寧夏,這是因為交互度衡量的是相互搜索行為,這兩個省份的向外搜索能力拖了后腿。

②   文化內卷度(穿透力),文化穿透力指某一省份對其他省份文化的相對不關心。對于省份i而言, 外省j對其搜索得越多,而自身對省j搜索得越少,則省i對省j的文化穿透力越強。把省份i對所有省份的文化穿透力加總,可得省份i在信息流空間的總體文化內卷度,這是一個省份在信息和大文化角度的相對自我眷顧和獨立性的體現(xiàn)。換言之,一個文化內卷度高的身份能吸引很多外來的關注,但是自身對外部的關注卻相對較少。

在兩兩成對的文化穿透線中,北京對天津的穿透最強,代表天津搜索北京很多,但是北京居民對天津的搜素量較小。在文化內卷度指標上,西藏和云南總體較高。不難發(fā)現(xiàn),省際穿透也存在相當?shù)牟粚ΨQ性。

就不對稱性的來源,文化穿透有三大模式:

第一,  地位優(yōu)勢的虹吸模式,如北京對天津的穿透。

第二,  文脈淵源的吸引模式,如四川對重慶的穿透。

第三,  文化獨立性的內卷模式,如福建對周邊諸多省份的穿透。

這三種模式混合作用,總體呈現(xiàn)出“逆胡煥庸線”現(xiàn)象:黑河-騰沖線以西地區(qū)的文化內卷度,總體明顯高于該線以東地區(qū)。其中,西藏、云南、新疆、青海等地的經(jīng)濟地位在全國范圍內并不高,但由于民族傳統(tǒng),具有較高的文化獨立性,且具有的豐富文化旅游資源使得它們對外省的關注不高,而外省對他們則高度關注。而京津冀地區(qū)、廣東、浙江等地則顯出更低的內卷水平。

圖2 華北各省對外文化穿透

圖3 西南各省文化穿透

圖4 華東各省文化穿透

03  流空間文化力指標的等級結構

運用聚類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兩大文化指標在空間上均存在清晰的等級結構。

其中,交互度的省級信息流空間結構等級如下(由高到低排序):

第一等級:江蘇、山東、廣東、浙江、北京、上海、云南、湖北、河南

第二等級:山西、黑龍江、河北、陜西、天津、湖南、福建、甘肅、江西、貴州、四川、遼寧

第三等級:安徽、廣西、重慶、吉林、內蒙古、寧夏、青海

第四等級:海南、新疆

內卷度的省級信息流空間結構等級如下(由高到低排序):

第一等級:西藏、云南

第二等級:青海、甘肅、黑龍江、貴州、湖北、寧夏、新疆、海南

第三等級:廣西、江西、吉林、內蒙古、湖南、山西、重慶、福建、上海、陜西、天津、遼寧、山東、河南、四川、安徽、江蘇

第四等級:廣東、河北、浙江、北京

PART TWO 信息流空間文化力指標的影響因素

本文將省級統(tǒng)計年鑒等相關數(shù)據(jù)與生成的文化力指標進行匹配,獲得了2010-2016年間7期31個橫截面的面板數(shù)據(jù),為兩種文化指標分別做動態(tài)面板回歸,分析影響流空間文化力兩大指標的宏觀因素。

動態(tài)面板廣義矩模型結果進一步顯示,影響文化交互度和文化內卷度的因素存在很大差異。比如,省人均GDP和省人口大學占比對省份文化交互度有正向顯著影響,而這兩個變量對文化內卷度的影響卻不顯著。相比之下,一個省份基礎設施的水平對文化內卷度的影響更加重要。此外,居民家庭平均收入對文化交互度有顯著負影響,而對文化內卷度有顯著正影響。省份的旅游業(yè)發(fā)達程度會增加文化交互度而減少文化內卷度。最后,省份社會組織發(fā)展水平和國際知名度對文化交互度和內卷度均具有顯著的負影響。

PART THREE 結論

聚焦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中國省際信息“流空間”體系,文章借助百度搜索的十年數(shù)據(jù),構建起省域廣義“文化力”的兩大指標——文化“交互度”和“內卷度”,并對其宏觀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在空間結構上,文化“交互度”和“內卷度”兩大指標均存在清晰的等級體系。從省際互引和穿透的兩兩關系角度看,前者主要呈現(xiàn)出多中心結構,而后者的不對稱特征則十分明顯。

在空間分野上,胡煥庸線和兩大指標均具有重要的關聯(lián),但地理分野的指向卻截然相反。

在形成機制上,兩大指標分別受到各省人口、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一系列發(fā)展水平因素的影響,而影響的大小和方向大相徑庭。

嚴肅的人口學八卦 提了一個問題你的直觀感受中國最沒存在感的地區(qū)是哪里?對我們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在這里留言喲。寫回答

 

本文編譯者

蔡楚蕓 南京大學

責編

李婷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圖文編輯

杜姍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