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史”關鍵詞|萬隆會議對新中國外交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干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后,澎湃新聞繼續(xù)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
今天刊發(fā)“四史”關鍵詞第45篇,關鍵詞是萬隆會議。
會議之前的波折
在亞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下,南亞五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和緬甸決定聯合發(fā)起召開亞非會議。1954年4月,南亞五國總理在科倫坡召開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會上,五國總理討論了印尼總理提出的“舉行一次更廣泛的亞非國家會議的可能性”的倡議。經過半年多醞釀,當年12月底在印尼召開的茂物會議上,五國總理最后商定,亞非會議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因此這次會議也被稱為“萬隆會議”。
亞非會議是第一次僅由曾經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的亞洲、非洲國家發(fā)起和參加的大型國際性會議,為世界各國所關注。絕大多數亞非國家熱烈支持這次會議,期待會議取得成功;蘇聯也發(fā)表聲明表示支持。不過,直至大會開幕,會議的前景仍不明朗。當時,美國政府正力圖加強對亞非國家的控制,美國官方及其宣傳工具不但貶低亞非會議的意義,散布會議不可能成功的論調,還試圖以經濟援助等手段拉攏分化亞非國家,挑撥這些國家同中國的關系。
會議前夕,1955年4月11日,中國代表團包租的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飛離香港后爆炸墜毀。機上中國代表團工作人員及越南民主共和國代表、中外記者等11名乘客不幸遇難。事后經調查,這是臺灣特務機關針對萬隆會議,以周恩來為目標制造的一起政治謀殺事件。所幸周恩來由于應邀去仰光與緬甸、印度和埃及總理會晤,而未搭乘這一航班。國民黨特務謀害周恩來的陰謀沒能得逞。4月13日當晚,代表團成員陳毅副總理接到從北京打來的電話,得知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同志都十分關心周恩來和代表團的安全。然而亞非會議不能延期,促進亞非團結反帝的決心不容動搖,周恩來與陳毅商議再三決定仍按原計劃前往。
“求同存異”促使萬隆會議取得成功
亞非會議開幕式結束后,舉行了一天半的公開大會,由各國代表團團長作一般性發(fā)言。雖然絕大多數國家的代表在發(fā)言中表達了對和平友好的訴求和對殖民主義的憎恨,但一些矛盾和分歧也開始暴露出來。核心問題是亞非新興民族國家究竟應如何處理與相互對峙的兩大陣營的關系。有的國家代表攻擊共產主義,有的則表示了對中國的疑慮。會場的氣氛越發(fā)緊張。
在會議很可能走上歧路的關鍵時刻,中國代表團審時度勢,采取正確的對策。周恩來決定放棄閱讀事先準備好的發(fā)言稿,而將原稿油印散發(fā),另做了一個補充發(fā)言。4月19日下午,周恩來登臺講話,開門見山地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他強調“求同”而不是“立異”,說明亞非各國的共同基礎就是“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他表示,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中國“準備在堅守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亞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首先是我們的鄰邦,建立正常關系。”最后,他說:“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周恩來充滿智慧地進行闡釋和解惑,用平等的態(tài)度來平息爭論,贏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贊同,一舉扭轉外界對新中國的偏見,會議氣氛也產生了積極的變化。
萬隆會議留下了寶貴財富
1955年4月24日,經過與會各方7天的努力,會議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豆珗蟆穬热莺w經濟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方面。會議通過的《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十項原則”,而這正是以中國代表團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石引申和發(fā)展得來的。萬隆會議的召開,標志亞非國家作為新興的重要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萬隆會議確立的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給我們留下了“團結、友誼、合作”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加萬隆會議,是新中國走上國際政治舞臺進程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在萬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為促使亞非會議的成功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巨大貢獻。同時,中國代表團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各國代表團舉行廣泛的諒解性會晤。亞非會議的成功,標志著亞非國家作為戰(zhàn)后世界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開始登上國際舞臺,也標志著中國打開了與亞非國家廣泛交往的大門。
萬隆會議后,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錫蘭、柬埔寨、伊拉克、阿爾及利亞、蘇丹和幾內亞等一批國家相繼與中國建交。中國不僅在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方面取得突破,也逐步同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還沖破美國的嚴重阻撓,初步開展了同拉丁美洲國家的民間友好往來。這個以亞非拉新興民族國家為主要對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續(xù)到60年代中期。
萬隆會議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wèi)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5年4月22日,亞非領導人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題為《弘揚萬隆精神 推進合作共贏》的重要講話,表示各國應該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加強亞非合作,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qū)人民。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講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