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吃虧是福,經(jīng)過換房時代的上海人才知道

2020-10-11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chuàng) 李斤欠斤欠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收錄于話題#市民歷史2#住在上海15

在房屋還不能買賣的年代,上海人要想改善居住,除了等待分房,只能通過互換房子。

以房換房,“通關(guān)”難度絲毫不亞于今天的二手房交易。

但有需求就有市場,上海人“騰挪搬移”的智慧,早在調(diào)房時代就體現(xiàn)出來了。

房子是可以拿到市場上買賣的——這件現(xiàn)在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其實是1980年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

在1991年5月1日《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實施前,絕大多數(shù)上海人住的房子都是“公有住房”。

住戶沒有產(chǎn)證,持有一張租用公房的憑證,也就是俗稱的“藍(lán)卡”,每個月需要支付房租。

在那個年代,房屋買賣相當(dāng)于天方夜譚。但是,早年上海的居住條件實在太困難。

在曾經(jīng)的潭子灣

兩家人家住一臂之隔

放塊擱板就能一起吃飯

/吳文驥 攝

難到什么程度?資料顯示,1978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積4.5平方米。

如果是一家三口,就住個13.5平方米的房子,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公寓樓里一間次臥那么點大。

活躍的民間換房市場,是被狹小的居住空間逼出來的。

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戴曉波說,在那個年代,上海的民間換房市場可能是全國最活躍的。

除了居住空間緊張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上海88%的住房是“直管房”,是由房管局直接來管理的,“單位自管房”只占12%(注:來自1990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北京則正好相反,八成以上的房子是“單位自管房”。

“一塊地方用于辦公,旁邊一塊地方是家屬院,你有工作,才給你住。人對單位的依附性強于對社會。”

“但上海不是。政府大量建新村,單位出資將房子買下分給職工后,就劃撥給房管局管理;單位自己出資建設(shè)住房,分給職工后也劃撥給房管局管理。”

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

上海某換房市場

人頭攢動的景象

/陸杰 攝

戴曉波說:“因為房子的產(chǎn)權(quán)都是房管局的,為方便群眾,政策允許居民互換住房,所以上海才會出現(xiàn)調(diào)房市場?!?/p>

當(dāng)然,還有更具體的換房原因:鄰里矛盾、兒子結(jié)婚了想分開住、改善煤衛(wèi)條件……

總之條件再艱難,只要有一點空間,就阻擋不了上海人在換房這件事上動腦筋。

靜安區(qū)一家頗有名氣的小飯店老板周建國(化名),通過三次換房改變了人生軌跡。

周建國是1958年出生的,小時候一家人擠在順昌路上7平方米的亭子間里。

他每天晚上都睡在床和桌子之間那條窄窄的過道里,地板被磨得光亮。

那時他暗下決心,長大后,要讓家人住到好地段、住進(jìn)體面的房子。

到70年代,父親的單位分了一套20多平米的房子,就在原來7平方米房子附近。

作為家中長子,周建國剛20歲出頭,就開始在換房上動腦筋了。

當(dāng)時市中心名氣最響的民間調(diào)房市場在淡水路,還有復(fù)興中路的上海跳水池(舊址)對面、長樂中學(xué)操場、云南路等,都是自發(fā)形成的。

1985年

復(fù)興中路黑石公寓門前

交流換房信息的人群

/陸杰 攝

在調(diào)房市場里,大家打招呼的問候語是:“儂啥房子(你是什么房子)?”

先看對方是石庫門房子、新式里弄還是老洋房,接下來再聊房子面積、地段、樓層、朝向、煤位狀況等。

不但如此,大家的“接頭”方式也是相當(dāng)單一。

沒手機沒微信,換房的兩家人想約下一次碰頭,只能提前講好時間地點,或者通過弄堂口的公用電話聯(lián)絡(luò)。

周建國晚上沒事情做,就去淡水路兜圈子。

夜晚換房市場人氣十足,電線桿上貼滿了像“老軍醫(yī)廣告”般的房屋信息,上街沿站滿了人,交頭接耳、熱熱鬧鬧。

到了周六晚上、周日下午,場面像在趕集。

他人生的第一次調(diào)房是在80年代初。

在周建國心目中,自己住的房子地段不靈。

“人都有虛榮心嘛,我覺得住‘上只角’、住好房子,更加有面子,跟人家講起來,感覺兩樣的?!?/p>

無數(shù)次泡在淡水路,不斷打聽信息,周建國終于換走了順昌路的房子,換來了茂名南路底樓一間,23平米。

“壞處是三樓換一樓,犧牲了采光和幾平方面積,好處是舊里換新里,關(guān)鍵地段好了呀!”

1985年黑石公寓門前

電線桿上貼滿了房屋信息

/陸杰 攝

第一次換房后,周建國明顯感受到好地段帶來的“光環(huán)”。跟他換房的是一名畫家,隔壁鄰居呢,住的是《請到天涯海角來》的原唱沈小岑。

不過,周建國沒有止步于此,他還想要更“扎臺型”的房子。

他依然是淡水路的“??汀?。很快他又打聽到了一間帶壁爐的老公寓,位于陜西北路。

上門一看,周建國立馬心動了——房間帶雙陽臺、落地窗,站在馬路上一眼望過去,相當(dāng)漂亮。

“要是跟朋友走在馬路上,我手一指,那間落地窗雙陽臺的房子就是我家,多少有面子!”

周建國果斷把茂名路的房子和老公寓住戶對調(diào),又犧牲了2平方米面積,讓家人住進(jìn)了這間21平方米的老公寓。

至此,他小時候的“上只角洋房夢”算是實現(xiàn)了。

“對方這么漂亮的洋房式公寓,為什么愿意跟你一樓的那間換?”我們有點好奇。

“聽說這家人是跟鄰居鬧意見了,待不下去,想快點搬走?!彼卮鹫f。

房子的檔次上去了,但一家人的生計問題依然擺在周建國面前。

80年代初期,周建國在柳林路做服裝生意,后來又輾轉(zhuǎn)到上海木偶劇場,做了一段時間柜臺生意。

他是家中老大,自己也成了家,肩負(fù)著大家庭、小家庭雙重的生計擔(dān)子。

除了做生意貼補家里,周建國又在調(diào)房市場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商機”。

當(dāng)時個體戶還很“邊緣化”?!案癯焦馊思铱床黄鸬摹!敝芙▏f。

但第一代個體戶已經(jīng)成長起來,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周建國算了一筆賬,假如把家里的房子換成沿街門面,租給別人開店,拿到手的租金不會低。

一部分用來給家人租間房子,另一部分就能補貼家用。

于是,周建國又“殺回”淡水路,開始以門面為目標(biāo)尋尋覓覓。

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

上海某民間換房市場

/陸杰 攝

當(dāng)靜安區(qū)中心地段這間現(xiàn)在被他用來開小飯店的沿街房子出現(xiàn)時,周建國果斷把握住了機會。

“對方屋里向4個女兒,其中兩個已經(jīng)談男朋友了。一家人帶著兩個男朋友,到阿拉落地窗雙陽臺的房子里向一看,也蠻看得中?!?/p>

“也是一種虛榮心嘛!儂想想看,等伊拉女兒結(jié)婚了,對方親家上門一看,肯定心里想,這家人老早屋里向條件肯定好噢!”

盡管對方看得中,但畢竟面積上要“吃虧”——陜西北路的房子是21平米,門面房子是23個平方。

為了拿下這間門面房子,周建國又另外貼了600塊錢。

“后頭我把門面出租,每月租金1000塊,幫家人外頭借房子400塊,多出來每個月600塊錢,一家老小日常開銷夠了?!?/p>

沒想到幾年后,個體戶越來越多,門面房子的價值飆升,周建國的門面房更金貴了。

有人提出,想用兩套公房換他的這間門面房,但周建國都拒絕了。

“當(dāng)時要是用門面房一調(diào)二,就沒有今天小飯店的故事了。”

“一調(diào)二”、“二調(diào)一”也是調(diào)房時代常見的一種方式。

劉曉英住在徐家匯“九棟樓”一套小三房里,這間房就是“二調(diào)一”換來的。但不是通過民間市場,而是房管所的住房交換會場。

上世紀(jì)80年代

幾個街道房管所聯(lián)合組織的

住房交換會場

/陸杰 攝

當(dāng)時各個區(qū)的房管所有專門的住房交換部門,還會開設(shè)住房交換交流會,有專門的職工幫大家出謀劃策。

1988年,劉曉英還在外地工作,妹妹住在天山五村的兩室戶,父母住在建國西路新式里弄里,20多個平方米。

當(dāng)時妹妹一家要移居到法國。按照政策,妹妹要是一走,天山五村的房子就要“歸公”了。

家人決定,趕在她妹妹出國前,將這兩間房“二調(diào)一”,換一間更好一點的住房。

最后,通過房管所提供的住房交換信息,原來兩間換成了“九棟樓”里一套71平方米小三房。

這樣一來,劉曉英回滬后既能照顧父母,也有了自己單獨的房間。

“九棟樓這家人剛好是三代人住在一間房子里,好幾口人,急于一換二,大家一拍即合?!?/p>

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

上海市房地局在某小禮堂

組織換房活動

/陸杰 攝

換房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無論怎樣調(diào)換,總有人面積變多了點,也總有人面積犧牲掉一點。

住房依然緊張,換房也只是暫緩了上下班交通和住房條件的矛盾。

出生于1957年的戴曉波,兒時家里也調(diào)換過房子。

從楊浦區(qū)控江二村的一間居住面積為14.5平米的住房,換到了延吉中路101弄1號的一間15.7平米的住房。

地段上損失了一站公交路程,面積上大了1.2平米。對一大家子來說,多出1.2平米何其珍貴。

1988年,戴曉波被任命為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的方案組組長,致力于推動解決上海人住房問題。

“1991年之前,交換市場是大量存在的,等到住房制度改革實行后,又持續(xù)了一段時間?!?/p>

“1994年起,大家自住的房子可以花一筆錢買下來,公積金制度也不斷普及,可以為居民提供買房的按揭貸款,交換市場漸漸冷清了?!?/p>

2000年

楊浦區(qū)居民排隊購買

居住公房產(chǎn)權(quán)

/王照暉 攝

“到1997年國家住房改革全面推行后,調(diào)房市場也就結(jié)束了歷史使命,淡出了歷史舞臺?!?/p>

從90年代至今,經(jīng)過30年時間,上海住房建筑面積總量從1億平方米,增加到了7億平方米,整整增加了6倍。

“是改革讓上海市居民在住房上真正擁有了獲得感?!贝鲿圆ㄕf。

安得廣廈千萬間,從調(diào)房市場到二手房交易市場,不同的時代,相似的故事。

本期部分配圖由陸杰先生拍攝

圖片版權(quán)歸陸杰先生所有

請勿轉(zhuǎn)載,違反版權(quán)必究

- END -

寫稿子:李欣欣/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zhuǎn)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nèi)容授權(quán)

原標(biāo)題:《吃虧是福,經(jīng)過換房時代的上海人才知道》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