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離題 丨審視“狂人”:一個“超常教育”實驗的背面
【編者按】
《離題》是澎湃人物新開的記者手記欄目。所謂“離題”,是寫在報道之外,也是記錄報道未能窮盡之處。有一篇報道從0到1的過程,也有故事背后的故事,還有報道者的一些沉思。
這篇手記來自《“狂人”張民弢:“超常教育”和作為“樣品”的女兒》的作者葛明寧。報道描畫了一場教育實驗,實驗的對象是孩童,他們身后站著想逃離體制又有些無措的家長。
大約五六年前,媒體很熱衷于報道想法劍走偏鋒的人,那時候,輿論場上充滿了“狂人”,無論“狂”得正確與否?,F(xiàn)在這樣的報道變少了,也許是社會風氣趨于保守的一個縮影。
但是,如果不看一看“異端”,怎么能知道他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他是否也能折射出主流底下的某些問題?
撇去張民弢的想法不談,我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更多追隨他的家長有非常合乎工具理性的想法,這也許是這所“圣童家學”存在七年的根基。

2016年時,張民弢和他開辦的“圣童私學”(后改名“圣童家學”)。 澎湃新聞記者 袁璐 圖
這些家長的想法彼此又出現(xiàn)了一種奇特的兩級分化。一種家長想要逃離城市中產(chǎn)普遍面對的“雞娃”現(xiàn)象。梁穎(化名)的孩子在質(zhì)量好、壓力大的私立小學看不到前途,又不愿意走普通義務教育,再升入普通高中或職業(yè)教育的路,她只能另辟蹊徑。
另一種家長走到了這種焦慮的反面。劉萬里(化名)說,為什么要讀好學校?早一點學完、讀個普通本科,早點工作不好嗎?他看中的就是“十五讀大學”的前景,如若出現(xiàn)了紕漏,“我走一步看一步吧?!眲⑷f里說。
一方千方百計不愿讓孩子變得平庸,要爭取個性、要走差異化的高教路線,另一方覺得這樣的“小康”是最符合實際的。作為最大公約數(shù)的公立教育,對于前者太松散,對于后者又太嚴格,滿足不了他們。
這些家長的孩子因此會錯過更嚴密的邏輯思維訓練,錯過正常的體育、音樂、自然常識、學校活動。他們知情且接受,其實并不是不覺得遺憾。只是另一種訴求太強烈了。

張民弢發(fā)明的識字軟件。
這也許就是一種“心大”,但這兩種想法廣泛地存在,只是,多數(shù)時候表現(xiàn)得不那么激烈。注意到這幾類情緒的存在,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比如留學潮的漲跌、職業(yè)教育的得失,它們背后的理性與非理性。
張民弢對“圣童家學”的“傳承”很有自信,原因之一是,源源不斷地有“素質(zhì)很高”的家長把孩子送來,證明他的私塾“有剛需”。
張民弢在與我的交談中,表現(xiàn)得像一個有點乖張的青春期少年?,F(xiàn)實中,多數(shù)這樣的孩子會隨著青春的消逝變成個大人,只是張民弢缺失這個過程。
也許與他不愉快的求學生涯有關,也許不是。
張民弢提到他童年及青少年陰影,他列舉了許多細節(jié),甚至顯得瑣碎:除了母親的嘗試自殺,他至今抱怨,自己高中讀得苦,母親從來沒到縣城看他,盡管他每周末都會回到農(nóng)村的家中。
他的女兒,一個剪著齊耳短發(fā)、神色有些漠然的小女孩,把自己藏進了一件厚重的鎧甲。她認為媒體這樣觀察她,是不懷好意,要“把她的事寫得全國都知道”,她給母親李韓英發(fā)微信這樣說道。李韓英轉(zhuǎn)告了張民弢,張民弢后來刪了記者的微信。

張思敏(化名)在母親的教室里。澎湃新聞記者 葛明寧 圖
也許事情的殘酷之處在于,在這個姑娘的十四、十五歲以后,她父親渴望的新聞版面甚至不再有借口報道她的現(xiàn)狀。到時候,她要如何呼救?
至今有一些父母讓自己的孩子輟學打工、結(jié)婚、生育。張民弢女兒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件。她和他們都是無辜的,這無辜又是一時的,它注定無法在歲月的流逝中保持下去,因此格外引人憂愁。
最后,感謝兩位實習生整理了絕大多數(shù)的采訪錄音。如果按照原有的習慣自己重聽一遍,我大概堅持不到最后,就要掩面逃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