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植物常給人“陰間”感覺
原創(chuàng) 霜天蛾 物種日歷


雖然人們大概都沒見過這種妖怪,但日本江戶時期,女性在婚后染黑牙齒,是一種常見的傳統(tǒng)習俗,現(xiàn)代的許多時代劇和舞臺劇中至今還在沿用這種化妝,可謂深入人心。但這種傳統(tǒng)打扮可能令外人實在欣賞不來,到了江戶時代后期,連日本人自己都覺得黑齒有夠陰森的,幻化成妖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之所以要在開頭介紹這么一種陰間的東西,是因為用來染黑齒的染料,與一種常見的樹有關。

作為一種來源于植物的傳統(tǒng)藥物,五倍子的大名為人們所廣泛熟知,在許多地區(qū),這種植物就叫五倍子,其產(chǎn)出的藥用部位也叫五倍子,但少有人知曉它的正式中文名鹽麩木。或許你也曾見過“鹽膚木”這個名稱,目前的絕大部分字典詞典、植物志、教材等書面內(nèi)容仍然使用這個名稱,但正確的寫法是麥麩之麩,而不是皮膚之膚。

鹽麩木古代稱為鹽麩子、
(bèi)木、或五
子,《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記載“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多
木”,后世醫(yī)書認為這種“
木”就是鹽麩木,漸漸訛傳為五倍子。
巧合的是,鹽麩木的葉形與樗(臭椿)比較相似,都是羽狀復葉,許多人也會把鹽麩木與更常見的香椿和欒樹混淆,是以鹽麩木雖然常見,但不甚引人注意。不過鹽麩木的復葉有一個重要特征,它的葉軸上有葉狀寬翅,好似箭羽,這個特征很明顯,在花椒等蕓香科植物的葉子上常有相似結構。


鹽麩之名來自它的果實,在秋季結果的時候,果實的外皮上會析出一層白霜,好似鹽霜,味道也是酸咸可口,古人用以調(diào)味飯菜,或小孩零食,或入藥,可止渴生津、解酒、止吐、避瘴等,跟現(xiàn)在的話梅差不多。它還有許多跟咸酸味有關的別名,如酸桶、醋桶、木鹽、天鹽、鹽梅等。鹽和梅子都是古代重要的調(diào)味品,也用來比喻能干的臣子,鹽麩木的果實獨占二味,而且果實和種子中都含油10%以上,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作為新型食用油與工業(yè)用油,這樣一來油鹽醋都全了,可謂是千古賢臣,半個廚房小當家。

《后魏書》里記載勿吉國(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 的水氣都是咸的,凝結在樹上便是鹽,后世本草認為這可能就是鹽麩木(其實鹽麩木的分布區(qū)不包括東北)。鹽麩木果子上的鹽霜看起來像鹽,吃起來像鹽,但它不是真正的鹽。嚴格來說,它是化學概念上的鹽,不是烹飪所用的食鹽。這些鹽霜是蘋果酸鈣的結晶,不能提供鈉元素,對于物資匱乏的古人來說,雖然可以調(diào)味,但無法代替食鹽。

鹽麩木屬的許多種類并不會在果實上結晶出“鹽霜”,果實本身就可以食用,如產(chǎn)于南歐和中東地區(qū)的南歐鹽麩木(Rhus coriaria),其果實鮮紅,曬干磨碎后可制作一種味道和色彩都很濃烈的香料,在中東和南亞的烹飪中,用來給菜肴增加酸味,也用于染色。鹽麩木屬的屬名Rhus與它的英文名sumac同義,都來自南歐鹽麩木的果實顏色“紅色”。


鹽麩木屬另一個更加常見的物種是原產(chǎn)北美洲的火炬樹(Rhus typhina),因其強大的耐貧瘠、耐鹽堿能力和超快的生長速度而作為水土保持樹種引入國內(nèi),并在修復廢棄礦山、退化森林生態(tài)的工作中發(fā)揮了一些作用。


在中國,鹽麩木最重要的價值來自“五倍子”,這是一種蟲癭結構,當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鹽麩木復葉的葉軸翅上取食,所侵染之處便會膨大增生,形成一個密封的蟲癭包包,大量蚜蟲在蟲癭內(nèi)部取食,完成生活史,因此古代也俗稱“百蟲倉”。

蚜蟲在小葉片上取食也會形成小疙瘩狀的蟲癭,只有在葉軸處才能形成較大的“倍”蟲癭,蟲癭形態(tài)各異,有長有圓,大如拳頭或小如彈丸,光滑或棱角突起?!堕_寶本草》稱五倍子為“文蛤”,也是取其蟲癭形態(tài)。古代入藥,以那些長相崎嶇的“角倍”最為上乘,那些比較光滑圓潤的“肚倍”反而較次。同為鹽麩木屬的青麩楊上也會出產(chǎn)蟲癭,但也多為光滑形態(tài),不入藥用。

鹽麩木的蟲癭與葉軸相連的部位有非常堅實的木質(zhì)柄部,可以保持整個蟲癭的穩(wěn)固。蟲癭壁由疏松的薄壁組織構成,可降低蟲癭重量并維持足夠硬度。蟲癭壁中還有大量維管束與裂生道,形成包裹整個蟲癭的網(wǎng)狀結構。內(nèi)壁的維管束較多,還有大量縫隙孔洞,表面積大,有利于蚜蟲吸收營養(yǎng),還能吸收蚜蟲排出的蜜露,使蟲癭內(nèi)保持清潔;外壁的維管束逐漸變少,長有大量絨毛,阻止蟲癭內(nèi)部水分蒸發(fā),保持濕度,也可抵御外部微生物入侵。

蟲癭雖然是由昆蟲寄生引起,但通常對植物無害,甚至有益。角倍蚜的蟲癭可增強鹽麩木植株的光合作用,明顯促進枝葉生長,有蟲癭植株的側枝、復葉數(shù)量和小葉總面積都高于無蟲癭植株。而且蟲癭越大,小葉的總面積也越大。對于鹽麩木和角倍蚜來說,這是一種雙贏模式。


早期古人不識蟲癭,誤認為五倍子是鹽麩木的果實。在歷朝本草醫(yī)藥書籍中,五倍子先是收錄為“草部”,后又轉至“木部”,在《本草綱目》中才被放進“蟲部”,并有詳細特征與采收描寫。
“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于葉間,正如蛅蟖(黃刺蛾)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于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蟻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p>
古代五倍子藥用,主要是用來治療肺熱咳嗽、瀉痢、止血、腫瘡等,將五倍子磨成粗粉,重復發(fā)酵,最后捏丸曬干,稱為“百藥煎”。不過它的另一作用更受歡迎,它是一種使用廣泛的黑色染料,尤其是染發(fā)。
據(jù)傳說五代開平年間, 有早生白發(fā)者,醉臥山野,把一株長滿肉瘤的植物壓在身下,酒醒后發(fā)現(xiàn)白長衫被染得墨黑, 經(jīng)反復洗滌仍不見褪色。遂采集葉上肉瘤,搗碎敷于頭發(fā),由此白發(fā)轉黑,傳于后世。
有記載的五倍子染發(fā)之法,是用米醋浸泡針砂(鐵砂),和以蕎麥面、五倍子粉,用荷葉包裹一夜,次日敷在頭發(fā)上,洗去即黑。開頭介紹的日本染黑齒之法,與染發(fā)類似,也是用醋溶解鐵屑,涂在牙齒上,再涂上五倍子粉,這樣交替涂抹,牙齒便能常黑不褪色。
五倍子蟲癭中含有60%~70%的可水解單寧,當它碰到醋酸亞鐵,便會變?yōu)榉撬苄缘姆€(wěn)定黑色物質(zhì),還可以保護被染物體的表面不受腐蝕,在古代除了染發(fā),染牙齒,也用來染衣物。在日本平安時期,用五倍子染出的衣物顏色是一種略帶褐色的淺灰,稱為“空五倍子色”,這種顏色常用于喪服?!对词衔镎Z》中有“薄墨の衣”的描寫,就是用五倍子染色的喪服。


結尾是喪服,開頭是染黑齒的妖怪,看來在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植物還真是常給人以陰間的感覺呢。

原標題:《很抱歉,這篇文章里沒什么陽間玩意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